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12 > 谈往 History

徐世昌的“弢斋”

徐定茂

时间:2020-12-17   来源:2020年12月

  宣统元年,徐世昌迁至铁营胡同3号院居住。

  见徐世昌的《韬养斋日记》:“己酉十一月初二日 未明起,进内,值日奏事。迁移东四牌楼五条胡同新居,来客甚多。到会议政事处。回寓,又来客。”

  这是公历1909年12月14日的事情,徐世昌时年55岁。

  铁营胡同在东四北大街的东侧,南北走向,分别连接着五条胡同和六条胡同。铁营胡同3号及10号院其实是为唐绍仪所赠,徐世昌迁入后曾将此宅称之为“斋”。

  据徐氏家族里的老先生们回忆,3号院占地十八亩,是个较大的三进院落。由甬道通过二门直到内仪门。在二门外是东、西两个小院。东院是铁栅栏门墙,有三间前后都镶有玻璃的欧式客厅。西院有五大间北客厅,均为前廊后厦。另有作为书房的三间西厢房以及七间作为门房的南房。

  二门内是花园。迎面是高大的青石假山,东侧为太湖石假山,两山间为苜蓿菜地。二门以东的地势开阔,北面筑有内客厅三间,名为“虚明阁”,后面就是内宅了。而其斜对面是名为“退耕堂”的三大间平房,有宽大的月台,月台前种有小果树。

  院内还有一架木桥面向书房三间,门匾书“斋”二字。书房的东面是几间小群房和一栋镶玻璃门窗的小楼。楼内的房间不大但阳台宽阔,适于在此观赏全院景色。

  “斋”的东北处还有一个院落,内有五间北房,两边均有耳房。东西各有三间厢房。面向花园南大厅的门匾上书有“谈风月馆”四个大字。整个院落有回廊环绕。这里主要是徐世昌唯一的胞弟徐世光居京住所。院东是“书髓楼”,上下各有五间房。徐世昌藏书大量,曾有《书髓楼藏书目》八卷行世,著录经部四百部、史部一千部、子部八百部、集部五千部。

  第三进内宅与东大院并列,有院墙与花园分开。此院分两层,前院在四扇屏门后有勾连搭大厅三间,中间是穿堂门,两侧各两间。与此并列的有小房八间。这些房主要是供徐世昌的堂弟们来京居住的。南大厅后的院内有北房三间,两边各有耳房两间。房后有三小间套间。东西厢房也是各有三间。这里便是徐世昌自己的居处了。

  10号院是个小跨院,路东的大门内有五间小平房将庭院分为两处。北院除了两间门房外,在过街楼的砖制楼梯下还有一北一东两间小庙。南院则有高大的六间东房,前三间与小北屋衔接,取名为“寿石山房”。后三间名为“冲和斋”,是读书、养静的地方。西墙有长廊,二层小南楼各有五间房。院里种有古树及花草,极为清幽僻静。两处院落当时由一座过街楼相接。

  徐世昌是咸丰五年(1855年)九月十三日辰时生于河南卫辉府城内曹营街寓室。1886年中丙戌科第一百七十六名贡士,保和殿覆试取一等第四十六名。朝考“题君子以类族辨物论,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疏,赋得五明开制,得铭字,五言八韵,取二等八十七名”。就这样,“奉上谕着为翰林院庶吉士”。日记上讲,“五月初七日 昧爽朝,辰出引见。班排第七,本省甲第名次第三。口奏:徐世昌,年叁拾贰岁。仰望龙颜,曷胜荣幸”。自此留京,“到翰林院衙门”上班了。

  当时因无资购置房产,徐世昌始终是租房居住。先后曾“迁新居(八角琉璃井路北)”,后来又赁居过“北门内四牌楼东胡同”以及“宣武门内兵部洼”等地的住房。直到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创练“北洋新建陆军”,次年“奏调”徐世昌以翰林身份兼管新建陆军营务处才离开北京。庚子国难后,徐世昌又先后担任了商部左丞、兵部左丞、巡警部尚书等职。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被委于东三省最高军政长官。在此期间曾改革官制、力兴新政,增开商埠、修筑铁路,以图抵制日俄对东三省的控制。徐世昌于宣统三年(1911年)曾辑刊了《东三省政略》一书,详细记述了他在东三省时的施政要略。沈云龙先生在《徐世昌评传》中讲:“此则世昌深感东三省为日、俄所环伺,危机日深,吁请国人,提高警惕。”

  宣统元年(1909年),徐世昌以“积老患病,恐误重任”为由开缺回籍。后调任邮传部尚书兼任津浦铁路大臣。回到北京,也就住进了铁营胡同的住房。

  到任后整饬弊混。破天荒地对“既无出身又无官职”的詹天佑“给予五品顶戴”,做到“奖励勤能,升赏有度”。

  随着武昌义举,徐世昌“力辞太保”,避处青岛以图躲开京城的政治漩涡。1914年5月徐世昌被袁世凯聘为国务卿。但次年袁世凯公开推行帝制。徐世昌就此多次提出辞职来进行抵制,“连日书牍往复,总统(袁)又屡请左右丞慰留,辞志仍决”。最后“交卸印、钥等件,即回五条胡同宅”。一直到了袁世凯称帝的前夕,徐世昌仍劝说:“称帝一事,暂不论其是非。就其利害而言,观察时局,确难料定会成功。若半途而废,将何以回旋?”同时谢而不受袁世凯所谓“嵩山四友”的优宠,自书“谈风月馆”匾悬于书斋,表示不再过问政治之意。

  1918年10月,因直系与皖系军阀矛盾激化,于是新国会推举了徐世昌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戊午八月十五日 因受当选证书,祖宗堂前行礼。合家道喜,亲友来贺。午刻,中秋祀祖”。

  徐世昌任大总统期间,倡导和平的施政策略颇得人心。“兹值列强偃武之初,正属吾国肇新之会,欲以民生主义与协商诸邦相提携,尤必粹国人之心思才力,刷新文治,恢张事业,以应时势而赴时机。”

  然而在武人当道的年代,文治的思想尽管在理论上合乎民意,实际上根本无法理顺错综复杂的军阀关系。于是在武夫发难下,徐世昌宣布辞职。“壬戌五月初七日 午刻到居仁堂,宣布去职之意。余今日依据约法因病不能行使职权,将印信移交国务院摄行职务,依法办理,余即宣告辞职。发命令后即登车赴津,军政各界文武职官在车站送行者甚众,王怀庆由京送来。”

  徐世昌“退耕”到了天津,息影政坛。自号水竹人,著书立说。组织摘选全清诗,辑成《晚晴诗》200卷。同时还汇集了清一代名家流派学说而成《清儒学案》一书,共208卷。

作者系第九、十、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徐世昌第五代嫡长孙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