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11 > 聚焦 Spotlight

建言国际交往中心建设新发展

本刊报道组

时间:2020-11-18   来源:2020年11期

  北京作为首都,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既是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确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重要职责使命。10月10日,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召开主席会议,围绕“提升国际交往中心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题协商议政。

  会议听取了市委外办市政府外办关于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总体进展情况和未来工作思路的通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关于雁栖湖国际会都与怀柔科学城周边一体化规划情况通报、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关于“提升国际交往中心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调研情况及意见建议的说明。

  此项议题是市政协2020年重点协商议题之一。调研形成了“三级委员”参与、两级政协协同、党派团体联动、专家智库外援六方优势整合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197位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农工、致公、台盟、台联等10余位党派成员,对外友好和侨联界别、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以下简称CCG)等社会智库和北京二外首都国际交往中心研究院等高等院校1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怀柔区政协积极参与调研,贡献智慧和力量。调研期间,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线上线下召开会议10次,实地走访、调研9次,参与的委员及党派成员达480多人次。发挥港澳委员和港澳台侨工作顾问优势,广泛搜集港澳地区和部分国家的情况,提交调研报告20余篇。在市政协履职平台开辟网络议政专区,39位委员在线上发表意见,部分建议转化为《诤友》予以反映。

  坚实基础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全国政治中心,其国际交往职能和承载空间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推进,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面临新使命新要求,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作为首都,为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大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从2014年以来,北京市服务保障重大国事活动和外事交往活动在数量、规模、频率等方面均快速增长,APEC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首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一系列重大国事活动在京举办,北京市的服务保障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与会嘉宾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

  友城建设开始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自1979年与日本东京都缔结首个友城关系以来,经过40多年的积累,北京“朋友圈”已经遍布全球,已与50个国家的55个城市建立市级友城关系,其他交往较为密切的城市30多个;16区中有10个区正式结好友城28个,友好交流城市达到170多个。北京与韩国首尔、日本东京、英国伦敦金融城、德国科隆等多个城市创造了多个合作项目和交流活动,进一步拓展与友城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生态等多领域的务实合作。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已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24个城市相继结好,打造了“中国-中东欧国家首都市长论坛”等多个品牌项目,串联“一带一路”沿线支点、以点带面服务国家外交大局。依托友城平台,推动引进了穆迪、标普、惠誉三大国际知名评级机构,以及大和证券、丰田金融等外资机构,服务首都“高精尖”发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国际合作中,友城之间休戚与共、同舟共济,为世界抗疫贡献了北京力量。

  多元主体参与和资源统筹不断提升。围绕“引进来”和“走出去”,打造政企协同、官民互促的立体化交流合作平台,形成本市对外工作重要着力点。一方面加强宏观谋划、统筹协调,拓宽对外交流渠道,对接国际国内资源,创建具有示范效应的对外交流交往“北京样本”“北京经验”;另一方面,广泛拓展公共外交和民间外交渠道,深化各领域务实交流合作。鼓励市属企业、金融机构、民营企业等主体参与国际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促进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本市参与对外交往的社会组织等主体逐渐增多,对外交往的能力逐步提高,相关业务和行业主管部门对本行业本领域对外交往更加重视,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国际高端要素不断聚集。北京在吸引国际组织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据外交部数据,全国有6家政府间国际组织总部,其中有5家设在北京;有26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华代表机构,全部设在北京。根据民政部数据,全国共登记国际性社会团体37家,36家属于国际组织,其中27家位于北京,占总量约四分之三。根据公安部数据,有169家非政府组织设在北京,居全国首位。随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在全球各大权威城市评分体系中,北京排名稳步提升,世界五百强公司总部数量连续7年排名世界城市第一。国际英才会聚北京,在京常住外籍人员约13万人,3万余人在京长期工作。北京市各级政府引入优质政务服务资源和专业服务团队,打造线上、线下“北京服务”品牌,建设创新、开放、富有活力的国际人才社区,为区域内企业和国际人才提供更多便利服务。

  强化顶层设计,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进一步清晰。2019年9月,北京市成立了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职责分工。中央和北京市各成员单位、各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扎实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出台了《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行动计划(2019年-2022年)》《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与其他三个中心建设并驾齐驱,相得益彰。

  国际交往中心是“四个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中心的重要体现。加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好“四个服务”的重要职责所在。调研中,委员们认为,国际交往中心功能与首都其他三个中心功能间相互关系定位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相对于其他三个中心的优势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与构建首都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外交往格局还需要形成有机整体。

  推动进展

  “四个中心”建设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国际交往中心是政治中心的重要体现,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首先为政治中心服务,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同时也为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国际化平台和强有力支撑,其他三个中心建设在国际层面上的拓展,又助推延展了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开放理念,着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国家主场外交新要求,以“十四五”规划编制为契机,加快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有利于北京市更好履行“都”的职责,精心谋划“城”的发展。为此,委员们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一是强化雁栖湖国际会都与怀柔科学城建设战略协同,提升重大国事活动核心承载地活力。

  加强“国际会都”与“科学城”规划实施的协同性。国际会都扩容与怀柔科学城建设要实现一体谋划设计、一体推动实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既要服务保障全流程、高水平的重大主场外交活动,也要关注服务专业性特色型国际会议的需要;既要满足国际化科技创新交流的要求,也要关注日常国际人士和市民文化旅游、商务休闲、创业发展的需要。要加速公共服务、交通环境、商业配套、教育医疗、“智慧雁栖”、文化娱乐等全方位、高标准配套设施体系的建设。雁栖小镇作为国际会都与科学城之间的重要纽带,要加快规划落地实施,发挥好互联互通的作用。要切实完善“市级统筹,区级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行”协同联动机制,国际会都扩容和雁栖小镇建设要研究政策创新,不局限于政府投资、一家投入,应该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以解决财力资金不足、后期市场化运营问题。要利用好现有专项债政策,重视研究前期投入资金有效回笼的渠道和方法,促进项目的可持续推进和高质量发展。

  二是促进首都历史文化资源和首都发展新成果的古今融合,培育重大国事活动的特色承载地。

  根据元首级、总理级、部长级正式外交活动和“不打领带外交”、“夫人外交”活动的不同需要,分级分类建立服务重大国事活动特色项目库。充分利用核心区有机更新和“疏整促”腾退的资源,打造国际交往新景观。在传统历史文化资源项目的挖掘上,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围绕天坛公园、景山公园、孔庙国子监博物馆、北京时间博物馆等特色场所,以及长城周边、海淀“三山五园”、通州大运河、永定河沿岸等重点地区,深入挖掘、深化设计集参观、会见、宴请于一体的外事活动场所,对周边环境、交通路线等进行一体化改造提升。在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同时,着眼培育挖掘体现首都科技创新成果、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创意设计、公共服务水平、基层社会治理以及民生改善、养老助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特色典型项目,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充满竞争活力、人文魅力、国际影响力的首都城市新形象。组织策划鲜活的、古今交融的文化宣传产品,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在服务保障重大国事活动和城市国际交往中,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

  三是建立健全行政主导与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有机结合的常态化服务保障机制。

  要在认真总结北京市多年来在承办重大国事活动中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完善行政主导的组织指挥体系和专业化的会议承办机制。体制内“1+N”组织指挥体系要相对固定,明确牵头领导和主责部门,建立常态协调运行机制,加强日常工作推进和应急指挥调度。成立市场化的专门运营机构,专司重大国际活动保障和重要国际会展服务功能,与政府主导的组织指挥体系形成有机衔接。要健全央地服务重大国事活动协同机制,与外交部、中联部、商务部、文旅部等建立紧密联系,对重大国事活动场所和活动项目加强日常策划,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重大国事活动中涉及的会议服务、住宿餐饮、旅游观光、交通环境等一系列服务保障以及场所建设和后续运行维护,基本都由市属国有企业承办,他们讲政治、顾大局,圆满完成任务。但是由于财政成本支出控制,企业负担的部分造成经营成本加大,长期难以为继。要对参与重大国事活动服务保障的国有企业给予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绩效考核指标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切实调动企业积极性,实现承办企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日常对外交往需要,要进一步培育具有重大国事活动组织经验、熟悉运作机制、具有一定专业化创新型复合型、能够与社会专业团队和市场承办机构有效协调对接的骨干人才队伍,更好适应承办重大国事活动和国际交往的要求。

  四是关注重大国际活动场所和其他办会资源的后续有效利用。

  做好奥运文化传承。作为世界唯一一个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建议以举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文化遗产与冬奥会的遗产有机融合,建立统一的奥运博物馆,不仅向世界展示中国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也为北京增加了城市国际化的品牌。利用好重大国事活动文化遗产。用好办会资源,打造国际交往新品牌。2019年世园会成功举办后,要切实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对加强后续利用的要求,加快编制《世园会会后利用三年行动计划》,以生态环境为特色优势,打造国际交往新品牌。目前在常态运营机制、活动品牌创新策划、市区财政协力支持、场内外环境优势协同联动、运营团队和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谋划,加快落地实施。

  五是深入挖掘卢沟桥、宛平城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国际交往优势,填补重大国事活动承载地空白。

  围绕2025年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重要历史节点,超前谋划、深入发掘这一区域独特优势资源,将抗战纪念主线与世界和平主线和历史文化主线有机融为一体,加快组织实施。将抗战纪念馆扩容,解决功能不足的问题。腾退宛平城里部分现有办公单位,在抗战纪念馆东侧建设国际和平宫,形成抗战纪念馆东西两翼完整布局。一方面可以增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展陈内容,另一方面也为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提供必要的以和平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场所,成为向国际上传播“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国际平台。对城内城外功能进行整体设计,满足重大国事纪念活动需要。充分挖掘利用城北区域的地下空间,通过地下与城内抗战纪念馆相连通,进一步拓展和优化抗战纪念馆的空间环境和展览功能,同时综合解决交通与停车问题。以重大国事活动为牵引,重塑宛平城空间格局。建议以宛平城为轴心,将纵贯古城南北的空间序列完整体现,自北向南形成以抗战纪念馆(国际和平宫)、和平广场、抗战纪念雕塑园为主体的反法西斯战争文化轴。以卢沟桥为牵引,自东向西将卢沟桥、永定河、晓月岛等诸多要素紧密衔接,重塑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的文化生态,形成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轴,为开展重大国事活动和国际交流活动提供支撑空间。

  六是进一步完善多元立体的对外交往格局,夯实友城“朋友圈”。

  充分发挥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和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领作用,加强宏观谋划、统筹各方优势、加大协同推进,强化“一盘棋”意识,建立起覆盖各行业、各地区的整体工作格局,推进国际活动从数量向质量提升、活动项目从分散向聚集转变、活动品牌从一次性向可持续性发展,提升首都对外交往影响力、辐射力和创新力。服务国家外交战略,优化友城布局,加快与“一带一路”重点国家建立新友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深交往,夯实友好基础。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地方分论坛、首都城市经贸合作洽谈会等友城间国际论坛为平台,介绍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经贸科技合作。“因城施策”,盘活友城交往平台。对交往密切的友城努力扩大交往领域,围绕服务业扩大开放、科技创新和自贸试验区建设等,逐渐在金融、数字经济、服务贸易等方面实现拓展,大力吸引首都发展所需的资源要素,更好地支撑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北京市高质量发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热灶冷灶一起烧”的指示精神,根据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需要,对以往交往不紧密的友城,选择合适话题增加交流往来,扩大友城交往“朋友圈”。加强市区联动,深耕民间基础,深化务实合作。特别是在项目建设上,借鉴日本等国的经验,多开展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等涉及民生领域的项目,在扩大民间友好、争取凝聚人心上下功夫。对在京居住外国人员进行具体分析,针对该国的文化和节庆特点,组织开展一些友好交流活动,把“送上门”的外国人员的感情融通、文化互通、体验传播工作做好。

  七是加强民间外交、公共外交工作,巩固拓展民间交流基础。

  积极组织社会组织、民间智库、高等院校围绕北京市国际交往的重大活动和主题项目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在各自专业领域发挥优势。积极支持民间组织申请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更多加入现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往平台和沟通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前瞻性议题的讨论,在国内外重大国际事务中形成共识。进一步做实现有的国际民间合作平台。积极支持社会组织、民间智库有序参与国际多边活动,提供政策、资金、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培育扩大对外交往的民间力量。疫情期间,市政协委员所在的CCG作为民间智库举办30多场国际线上研讨会,沟通信息,加强对话,为促进国际间的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市政协香港委员所在的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连续7年举办“和苑和平节”,持续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互动地图”项目。要精心培育扶持类似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民间智库发展,搭建在京外国商会交流合作平台,畅通信息沟通渠道,使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为传递中国声音发挥作用。注重发挥统一战线组织、各民主党派和港澳台侨社会团体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独特优势,通过参与国际交流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制度选择背景、中国政治制度设计的历史渊源和独特优势,促进情感认同和政治互信。密切与海外华侨华人“血浓于水”的关系,支持建立“华侨华人之家”,支持帮助华侨华人在住在国搭建与北京更为广泛、深入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促进政策沟通、产业创新、事业发展,实现民心相通。努力做好“友二代”“友三代”工作,加强中国文化网课的制作,培育知华友华青年精英。继续深化与国外友好民间团体、友好人士的良好关系和务实合作,持续巩固传统友谊。积极利用国际主流媒体、海外华文媒体和新媒体传播中国声音、北京故事,提高国际社会的认同感,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氛围。

  委员们还就如何打造高水平国际会议会展品牌,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公共政策传播,进一步优化首都国际交往环境;加强国际高端人才引进的战略谋划和统筹协作;推动引进国际高端人才的新一轮配套服务政策创新;促进国际高端人才在京工作生活更加便利;建设国际交往新的支撑载体;拓展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国际交往新领域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