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10 > 学习·脱贫攻坚 Study
时间:2020-10-19 来源:2020年10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他还强调,“必需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精准发力、扶真贫、真扶贫”。事实证明,精准教育扶贫是深度贫困地区“拔穷根”的关键,是最精准、最有效、最直接的扶贫方式。
30年来,我最引以为豪的身份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成为学生们心中的“王妈妈”。作为一名侨资企业家,我和许多华人华侨一样率先把华侨的先进理念、资金、技术、管理、人脉等优势和资源调动起来,在提高贫困地区教育质量上,做了很多有益工作。先后创办了怡海教育集团和北京怡海公益基金会,23年来在提高民办基础教育水平的同时,还积极参与精准教育扶贫,让大山里的孩子们也能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由于无前车之鉴,在实际的扶贫操作中,出现了精准扶贫不精准的突出问题。扶贫对象精准度不够。很多扶贫政策带有普惠性质,缺乏精准性,使得一部分真正困难的群体难以得到有效帮助。同时,目前国家缺少专门针对高中学生的相关帮扶政策,出现很多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无技能或低技能依然不能改变贫困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义务教育阶段扶贫成果的一种浪费。
教师培训精准度不够。目前农村教师的学科结构性矛盾突出,远远满足不了当前中小学生对全科教育和优质教育的需求。一是缺乏对审美教育、心理教育、外语教师的精准补充;二是对教师的培训也未能有的放矢,做到有效提高他们相应学科的专业能力。
教育扶贫手段精准度不足。目前在教育扶贫工作中,主要的手段还是捐款捐物,但是很多地方却不能合理、精准地应用这些钱和物,授人以鱼却没有授人以渔,未从根上激发教育贫困家庭的内生学习动力,使之变成反哺家乡的重要力量。
缺乏精准、长效的教育扶贫评估、监管体系。教育扶贫的成果具有积累性,甚至需要至少经过一到两代人的积累,才能看到教育对个人和家庭的提升作用。因此实施过程难以受到精准监督,也缺乏合理的评估体系,影响了政策的落实、反馈及后续对项目的评估、改进和完善。
23年来,怡海集团坚持在全国十几所学校参与精准教育扶贫,从2011年起与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合作的“怡海树人班”精准教育扶贫模式最为典型。以此模式为基础,由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牵头,我们于2019年9月在安徽舒城创立了汇聚政协和世界华人华侨爱心的“政侨班”,扩大了怡海精准教育扶贫项目的覆盖范围,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经验。
精准资助,使不在义务教育范围内的高中学生直接获益,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怡海树人班”先后在甘肃、江苏、湖北、四川、河北等省开班,精确筛选“双特”,即家庭特困、成绩特优学生完成高中三年的学业,实现大学梦。截至目前,在全国共资助了59个班级共2950人次,累计捐赠人民币737.5万元,至2019年7月,已有800余名学生完成高中学业考入大学,超过一半学生考入985、211学校,有的学生由于在本科期间表现优异还被公派出国留学。
在优化和完善“树人班”项目精准度的基础上,我们在安徽舒城创建了“政侨班”,组织部分列席全国政协会议的海外侨胞将爱心用在最重要的人和最需要的环节上,真正实现精准化。以“2016政侨班”为例,舒城一中先优选出中考成绩排名前100的学生。然后在县民政局的贫困生资助档案里选取其中30个农村和城镇低保家庭学生,再经讨论筛选至25人。随后与拟受助学生的家庭进行对接,取得其家庭的理解与支持后,最终确认受助学生的详细信息。
精准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为让“树人班”学生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我们还每年暑期和中国侨联在京举办“怡海树人班”项目负责人培训班,促进项目管理者、一线教师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多样,教学手段更加先进。除了普通课程外,我们培训项目的重点还有当地学校缺乏的心理健康、感恩教育、职业生涯培训等特色课程。为此,“政侨班”的一部分捐款就是用于教师参加专业培训、教师奖励、项目运行成本。
精准帮扶手段,实施“造血式”扶贫。通过专家专题讲座、企业家导师计划,进行人生规划指导、职场礼仪学习,激发和加强被救助者的自身学习动力,培养实现自身价值、建设家乡的意识;给学生提供在京实习和就业机会,提高其职场竞争力。
打造精准教育扶贫评估、监管体系。我们经过严格的考察,为每个班确定一个执行班主任,负责高中三年班内全部学生的管理及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反馈工作。对捐赠人进行项目推进、阶段性成果、学生成绩、毕业去向等方面的实时汇报。对长期成绩下滑或者品行有重大缺陷的学生及时终止资助。委托怡海公益基金会负责协助组织捐赠人每年到舒城中学进行形式多样的实地考察、走访。
我们在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启示与建议,一要精准识别、精准帮扶。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上对高中阶段教育扶贫加大扶持,并积极引导企业和爱心人士投向此阶段的教育援助,促进捐赠双方可持续发展,从而解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扶贫问题。
可将“政侨班”模式不断完善,并在全国推广,最大限度地把政府、政协及海外华人华侨的资源优势整合起来,形成互动叠加效应,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政府可以为企业留住后备人才来吸引其援助高中教育和开办职业培训学校,特别是促成与当地企业的校企合作,实现造血式扶贫。在我们的接触中,有很多企业家都表示了开办职业培训学校的意愿。
扶贫先扶志,注重从各方面激发教育贫困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加强对贫困地区师生感恩教育、公民教育、国际教育、生涯教育等方面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信心;结合乡村生活实际编写本地教材,传承乡土文化;帮助企业与学生建立互通互信渠道,让学生真正了解工作状态和工作要求,并引导企业有意识地宣传企业和企业文化,建立长效就业精准帮扶机制。
二要充分发挥民间组织联系广泛、机制灵活的作用,做好教育精准扶贫的“最后100米”。建议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借助更多民间组织专业平台的力量,建立和引进精准、长效的教育扶贫监管、评价体系,在政策推进的过程中边实践、边研究、边评估、边监测、边校正,形成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良性循环。
三要建立政府、民间组织、社会企业、社会公民等多元教育精准扶贫体系。政府应该充分尊重当地的需求和积极性,以支持者和合伙人的身份,与各方合作,并通过当地执行。还要激活大企业的专业力量,利用互联网技术加持的信息网络和物流网络,实现精准扶贫一体化高效运作。
总之,在我国脱贫攻坚进入决胜冲刺阶段,唯有以“精准”模式,有的放矢找准薄弱环节,才能提高教育扶贫效率,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我也借此机会呼吁更多的华人华侨参与到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实现贫困地区的教育公平和共享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怡海集团董事局主席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