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09 > 谈往 History

槐树话旧忆当年

陈 芳

时间:2020-09-18   来源:2020年09期

  从古镇老胡同到样式雷宅院

  当年海淀镇胡同纵横交错,被称为街的胡同不过四五条,在海淀镇北部有一条槐树街,因为早年在这里栽了一排国槐,街以树命名。到上世纪90年代,此地还尚存古老国槐4棵,枝繁叶茂,浓荫铺地,最大那棵直径为1.3米,树龄约有三四百年了。

  槐树街是东西走向,街南侧是清朝将军德贝勒邸园的北墙,这道虎皮石墙从东到西都没有开门。街北是三路并行大院,其中东路大院为两进四合院,东南有起脊门楼,进大门迎面有一字砖雕悬山式影壁。东路的前半截是原雷宅的学房院,院内有北房三间加两间房,东西厢房各三间,房间有游廊联通。东路的后半截盖有一排照房,在这里向繁华街市老虎洞开了一座北门。东院北侧还有一座花园,开阔空旷,院中种植梨、枣、花椒等树。

  多年以来,镇上都传槐树街大宅院是清末宫里退役太监出资修建的,有说是王太监修的,有说是盛太监盖的。直到世纪千年交替之际,拆海淀镇、通四环路前夕,著名文史专家、海淀区政协第三、四届主席张宝章同志根据国家图书馆遗存资料,经过半年多探寻,才考证出此处豪华大宅原来是样式雷在海淀镇的祖宅。

  样式雷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建筑世家,祖籍江西永修。从第一代样式雷——雷发达在康熙年间由江宁来到北京造房,到第七代样式雷——雷廷昌在光绪末年逝世,雷氏有七代长达200多年为皇家进行宫殿、园囿、陵寝以及衙署、庙宇等设计和修建工程。因为雷家几代都是清廷样式房的掌案头目人,即被世人称为“样式雷”。当时雷家在海淀镇所居主要就是槐树街这三所大院子,他们在前官园还有房子。直到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再来抢劫老虎洞,雷宅大部亦被焚毁。光绪二年(1876年),雷廷昌曾花二千两银子修复添盖槐树街祖宅,将大部分住房出租,直到清朝末年全部出卖了。

  解放战争时,住在这里的盛太监后人盛锡锦夫妇去了城里,将西院空了出来,东院北屋住着马贵云夫妇,还有儿子马松海和儿媳王秀贞。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北平市郊,12月18日第41军(前称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解放了海淀镇。军部就驻在槐树街1号院里,即原雷宅的学房院里。

  入关后的四野纵队司令部

  解放战争第三年,战略决策的时机已经成熟。辽沈战役后,解放大军迅速入关。第四野战军第四纵队从塔山战斗后一直没有离开战场,沈阳解放前一天,1948年11月1日,该纵队与11纵队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参加平津战役。切断平绥线,攻占张家口,彻底断敌西窜之路。此时,东北野战军已经包围了天津,切断了敌人从海上逃跑的道路。总部要求四纵队火速返回平郊,准备解放北平。1948年12月29日,四纵队来到预定地点——北平西北郊的青龙桥、清河、东北旺、海淀一带,司令部就驻在海淀镇的槐树街,家属则住在大有庄。四纵队司令员是吴克华,政委是莫文骅同志。

  1987年9月1日,我有幸采访了莫老。他是广西南宁人,1929年参加过百色起义,后随红七军北上,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当时还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届委员。莫老回忆说,1949年元旦他们是在颐和园过的,在佛香阁下跳舞,在石舫旁请客,叶剑英、程子华等领导同志举杯给大家祝酒。“叶帅让我们准备两手,一手准备攻城,一手准备和谈,希望同志们紧跟革命形势的发展,完成解放全中国的历史任务。”莫老还说,考虑北平是文化古都,在中国历朝古都里保存得比较完整,文物保存较好,总部特别强调攻城时一定要保护古都风貌。当时把城里文物图都画好了,准备一旦攻城,何地能炸,何地不能炸。在玉泉山下的炮兵阵地上,指战员们对射击目标进行精确计算,要使炮弹准确地落进敌群里,而不落在文物古迹上。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旅游报》曾约莫老写过一篇《古都无恙》,就是回忆这段往事。

  接待华北人民和平促进会代表团

  在解放军围城过程中,傅作义已开始寻找出路,曾先后三次派代表出城与平津前线司令部谈判,与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等领导同志都有过接触。1949年1月15日,我军对天津守敌发起总攻,活捉了总指挥官陈长捷。1月16日下午,双方代表在《北平和平解放初步协议》上签字,中央和军委都在积极努力,力争创造一个“天津方式”之外的新方式,但傅作义还在观望犹豫。当时北平原市长何思源先生在傅作义的默许和市参议会议长许惠东的积极指挥下,以北平市民的名义发起和平运动,通过报纸、广播、通信、市参议会集会等各种渠道广泛进行宣传,立即得到广大市民的热烈拥护。

  傅作义与何思源、许惠东商定,1月16日下午在市参议会召开“华北各界和平促进会”会议,到会有平、津、冀、晋、绥、察、热五省两市参议会的代表,北平市总工会、商会、工业会、农会等民众团体代表,社会知名人士、东北流亡士绅等,约近百人。会议作出决议,以“华北人民和平促进会”名义发表通电,向全国呼吁和平,向解放军与傅作义双方呼吁和平谈判。大会正式定名为华北人民和平促进会和谈代表团,并推出代表11人,以何思源为首席代表,定于次日(17日)出城与解放军前线指挥部正式接洽,并通过电台广播通知解放军方面。

  1月17日上午,当代表团成员陆续来到位于新华门对面的北平市参议会大楼准备出城时,大家才知道何思源先生寓所凌晨三时被炸,全家六口人有五人负伤,住进了协和医院,小女儿何鲁美被炸死,为北平的和平事业献出了生命。代表们当即到医院看望何先生及家属。何先生表示感谢,并坚决表示,抬着他也要出城,为北平和平解放付出生命是光荣的,于是把出城时间推迟到第二天下午。后来才知道,这次爆炸原来是蒋介石亲自下令军统特务头子毛人凤对何思源进行的暗杀,以阻止何先生的促和行动。1月18日《华北日报》刊载了华北人民和平促进会和谈代表团修改后的名单:何思源(前任市长)、吕复(中国大学校长)、康同璧(康有为女儿)、刘鸿瑞(河北省商会)、郭树棠(河北省农会)、马振沅、王乔年(北平市总工会)、张宝万(北平市商会)、冯莲溪(女、北平市教育会)、卢其然(女、北平市妇女会)、傅华亭等共11人,后傅华亭因病未能出城。周日下午,代表们1点多即到西直门电车北厂会合。2点多,何思源先生匆匆赶来,头上还缠着绷带,颈挎绷带兜着右臂悬在胸前。中共地下工作人员张实化装成何先生的护理人员同行。汽车出了西直门,顺着三贝子花园(现动物园)往西开,因怕触地雷,汽车走走停停,后来对面响起枪声,解放军一位连长奉命过来迎接。到海淀镇后,从皇庄、南小街、南大街折向北,从莺房胡同到达槐树街1号41军司令部。

  何思源提出想见叶剑英同志。41军领导将情况报告总部,总部当即回电指示由莫文骅和副政委欧阳文同志接待。此时天色已晚,司令部先设便宴为代表们洗尘,欢迎他们的促和行动。晚饭有大碗红烧肉和大盆红烧鲜鱼,代表们非常满意,都说待过年时在城里不知能否吃上这样丰盛的饭菜。

  当晚在1号院的厢房里,两位政委和11位代表进行了交谈。莫老回忆说,代表们脸上的表情焦躁、疑虑、淡漠和高深莫测都有。何思源先开口,说:“现在国共双方城下对峙,枪炮一响,文化古都顷刻变为灰烬。我们代表北平各界人民,请双方以大局为重,实行和平解决。”莫政委说:“大家都要尽心尽责保护文化古都,中国人民解放军当然责无旁贷。我们党中央、毛主席已经提出和平谈判的八项条件,我们当然希望能够和平解决北平问题。但现在关键在于傅作义将军的态度。”一个代表提出:“贵军不要逼得太紧了,要给傅作义将军一个思考的时间,给他一条路走。”欧阳文同志当即回答:“摆在傅作义将军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接受我们的条件,另一条是顽抗到底。不是我们给他一条路走的问题,而是他走哪条路的问题。人民更不允许他以和谈为名,拖延时间,继续与人民顽抗。”

  代表们又提出一些问题,两位政委一一作了答复。最后莫政委问:“诸位对毛主席的八项条件有何意见和看法?”何思源先生当即表示:“毛先生的意见本人赞同,只是傅将军对惩办战犯的条款还有疑虑。因此,战犯问题是否待成立人民政府之后,由法庭考虑为好?”因为代表们是代表北平各界群众,而不是代表政府的,所以双方只是交换了一些解决北平问题的意见,不可能达成任何具体的协议。

  第二天, 司令部又从海顺居叫来酒席,为代表团饯行,后送他们回城。神采奕奕、威而不骄的莫政委还陪同他们看了解放军的炮兵阵地,指着一门门竖起的炮口说:“如果傅作义将军不肯悔悟,我们可以打,而且有精良的武器和高超的战术,既能攻下城市,又能尽量保护古都,请代表们转告傅作义将军和北平各界人民,我们力争和平解决北平问题。”代表们点头称是,临别时纷纷拿出名片,约解放军进城以后再见,并表示回城后要尽力为和平奔走,争取古都早日解放。回城后,代表们向市民汇报了出城接洽经过,北平市民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大家放心了。《人民日报》(石家庄版)1949年2月1日社论高度评价何思源的和平行动“代表了真正的民意”,也为傅作义将军的起义做了社会舆论准备,他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的贡献和重大牺牲人们不会忘记。

  两天后,傅作义将军秘密派出的私人代表邓宝珊将军也谈判归来,与解放军总部签订了《北平和平解放协议》。傅作义将军终于走出了关键的一步——1月22日,他宣布接受我平津前线司令部关于和平解放北平问题的意见,向北平守敌作出了《关于全部守城部队开出城外听候改编的通告》,城内20多万军队陆续向城外开拔。1949年1月31日是平津战役胜利结束的日子,也是北平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这天,莫政委带领121师的干部战士,从西直门进入北平市,与原在城内值勤的傅军交接防务。北平城门上换上了身着草绿军装、臂戴“平警”臂章的解放军战士站岗,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在城头飘扬。

  莫老还提到,当年叶剑英同志曾风尘仆仆来到槐树街1号四纵队司令部,认真审阅了警备方案,听取了他和吴克华等同志关于警备北平的准备工作。叶剑英边听边记,不时点头称好,最后说:“你们不仅要在战场上打硬仗,还要在新解放的大城市打警备仗。正像你们说的,你们是代表我党我军进城的。”并叮嘱部队不要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从精神和物质上都做好进城的准备。

  莫老还回忆说,1949年2月12日,北平人民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参加庆祝北平和平解放的大会。北平市第一任市长、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讲话,庄严宣告北平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北平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权力机构,古都获得了新生!

  记忆不灭,军魂永生。1992年6月,莫文骅将军回忆天津战役中的四纵队,写下了长诗《壮士行》,其中第三段云:

  战胜次日正当午,直奔北平势如虎。

  两月转战路三千,马不停蹄践霜露。

  海淀屯兵势压城,外围肃清畅无阻。

  歼敌又要保文物,任务极艰宜慎处。

  奉告出城使者君,如愿和平不动武。

  昆明湖畔庆新春,佛香阁上翩翩舞。

  大军踏进西直门,不闻枪炮闻锣鼓。

  万众笑迎人民军,红旗飘扬难计数。

  沸腾欢庆入城式,领袖阅兵显英武。

  古都从此庆新生,多难人民今作主。

  后来的岁月

  1949年后,雷氏祖宅东中西三路在槐树街各设一座街门,分别为槐树街门牌1、2、3号。原东路和中路的前半部成了多家居民住宅。后半部是国营的花纱布公司,后改为纺织品批发部,街门向北,是老虎洞路南最东头的一个单位。原西路南半部成为海淀区新华书店机关办公地址,后半部染房院办起一家织布作坊,公私合营,后取名七一棉织厂,上世纪60年代工厂迁走,此院仍归棉织厂占用。

  上世纪80年代,有几位当年出城和谈的代表成为市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联系人士,他们纷纷提笔回忆,撰写文章。1986年12月,海淀区政协编辑成书的《文史资料选编》第1辑,刊登了卢其然女士撰写的《海淀镇槐树街一号——参加北平和谈的回忆》一文。

  1999年,海淀区委宣传部干部徐征同志认真寻访槐树街大院史料,找到了当年房东之一的王秀贞女士。她是1926年10月生人,自19岁嫁到马家后,就一直住在槐树街1号院里。她拿出一张方桌,说记得是当年代表们坐过的。2000年2月21日,海淀区文物管理所作为革命文物征集了那张老桌,发给王女士捐赠《荣誉证书》和奖金200元。4月,老住户们陆续离开了老大院。

  2001年春,拆除海淀镇、建设中关村西区的规划全部实施,槐树街样式雷故居被夷为平地。半年后,横穿海淀镇的北四环路建成通车,雷氏祖宅原址正处在几十米宽的平坦路面上。

  当年街心4棵老槐树只留下中间树围最粗壮的那棵,屹立在园区内理想国际大厦的西北侧,北四环路边上。树身佩有二级古树的绿牌。当年老胡同的红底白字老标志牌还嵌在老树的黑色大理石围栏之上,无声诉说着历史的进程,岁月的脚步。大道行开阔,长路写辉煌。

作者系海淀区政协退休干部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