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09 > 时评 Politics
时间:2020-09-18 来源:2020年09期
给在线旅游网站“杀熟”戴上“紧箍”!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要求,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新规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最懂你的平台,反而伤你最深”,大数据杀熟并非新闻,消费者苦其久矣。一项调查显示,被调查人群中近9成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存在,56.92%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其中网购、在线旅游、酒店住宿、网约车、外卖、影视等消费场景最容易被大数据“杀熟”。从常理上讲,对熟客,特别是忠诚的用户,平台应该更优惠才是,把他们当成“冤大头”,既缺乏道义,也容易弄巧成拙。平台为何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做这种不得人心的事呢?
答案并不复杂,在技术“赋能”之下,平台吃透了用户的心思。表面看,平台“杀熟”是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一番计算,对用户实行精准消费,实际上这是算计,是不道德的,已经涉嫌违规。文化和旅游部对在线旅游经营者说不,就证明了这一点。计算成了算计,平台处心积虑地侵犯消费者权益,可以一时得利,但对企业形象不佳,尤其会让用户寒心,长久看不利于企业发展。
别低估了用户捍卫自身权益的决心,当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杀熟”,用户势必用脚投票,果断离开这家平台。当然,“杀熟”在业界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从不同平台用户吐槽情况看,“杀熟”已然变成了潜规则,不独在线旅游,其他领域也有,不独线上,线下也有。对此,消费者如何应对?有人提出了应对攻略,比如货比三家,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以及不要一个账号走天下(永远不要用同一个手机号或者邮箱注册多个平台)。应该说,这些方法都很实用,但是,也让人感到悲哀。针对“杀熟”乱象,监管部门更应果断出手,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为消费者创设一个安心的消费环境。
事实上,文旅部出台的规定有这样的表述:对有滥用技术手段设置不公平交易条件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在线旅游经营者,县级以上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约谈等行政指导方式予以提醒、警示、制止,并责令其限期整改。
而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出台的《电子商务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当然,对于平台来说,它们往往不认为精准算计用户是“杀熟”,他们认为这是基于用户体验的服务创新,辩解称价格不同往往是由于促销红包、新人优惠、酒店和航班库存变化带来实时价格变动等原因造成的。尽管这种言辞是苍白的,但如何认定大数据“杀熟”,确应交由权威机构专业认定。
目前看,大数据“杀熟”不可能终止。对于“杀熟”现象,消费者应勇于维权,监管部门也要加强常态化监管,提升监管力度,采取更多元化的严处方式,对违法违规企业形成震慑之势。正如有关规定所强调的,建立日常检查、定期检查以及与相关部门联合检查的监督管理制度,依法对在线旅游经营服务实施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责任编辑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