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08 > 时评 Politics

“女德班”为何一再重出江湖

熊丙奇

时间:2020-08-21   来源:2020年8月

  近日,有媒体报道曾开办“女德班”的抚顺传统文化研究会在曲阜再开班,引发网友热议。7月29日,曲阜市政府对该事件发出通报称,经调查发现该夏令营教学存在视频内容低俗、违反科学、歪曲事实等情况,已立即终止活动并要求退还费用,责令企业整改。

  “不学传统文化就得胃癌了”“戴美瞳的女生不正经”“女生换男朋友会烂手烂脚,最后只能被锯掉”“女生穿着暴露,等于被别人强奸”……这是“女德班”“女德夏令营”中授课老师经常给学员们灌输的观念。这类“女德”培训班几乎一经媒体曝光就“见光死”,可是与宣传可以教会孩子“开天眼”“蒙眼识字”的“右脑培训”一样,这类培训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往往进行一番包装,换一个地方,另取一个培训名,就重出江湖。

  “女德”培训的“顽强生命力”,源于两方面。

  一是对一些打着“弘扬传统文化”旗号的培训,监管部门并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核就批准放行,之后也没有过程监管。这些机构就“挂羊头卖狗肉”,兜售其陈腐的“女德观念”。如抚顺传统文化研究会开办的夏令营取名“2020阳光少年国学夏令营”,听上去很“阳光”,实质却散发出酸腐气。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国学教育,这没有错。但是,进行传统文化、国学教育,应该“去粗取精”。近年来,一些“国学教育”机构总是宣扬“三从四德”这类封建糟粕,走到了传统文化、国学教育的对立面。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国学教育,其根本出发点是要做到“五育并举”,促进青少年人格和身心健康发展,要有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

  对于培训机构开办传统文化、国学培训班、夏令营,不能因“传统文化”“国学”概念,就放松监管。监管不仅要审核培训机构的资质,还需要了解其具体培训内容,这不是干涉培训机构的经营自主权,而是依法治教。

  二是少部分家长对这类培训的追捧,换言之,“女德”培训存在一定的市场。这和“右脑培训”再怎么治理,都会死灰复燃一样。有的机构甚至并不经过监管部门审批就非法开展培训活动,也会招到学生。这都是抓住了部分家长的焦虑心理,进行“焦虑营销”。“女德”培训针对的是家长对孩子品德修养的焦虑,“右脑培训”针对的是家长对孩子知识教育的焦虑。

  面对形形色色的培训班,家长一定要有理性,不要指望通过几天的培训,就能改变孩子身上的“毛病”,或者让孩子“焕然一新”。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做人的教育,家长要通过陪伴孩子,与孩子共同生活,培养孩子养成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孩子进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但有的家长以自己忙为由,不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而自己又对孩子接受的学校教育不满意,于是就找能够帮自己解决孩子问题的机构,这些家长就是机构的客户。除“女德班”受到一些家长追捧外,还有家长送孩子去“读经班”“国学班”,并想以之替代义务教育,这并不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但不能给孩子完整的教育,甚至会耽误孩子。

  “女德班”一再重出江湖,上演差不多的剧情,这背后是一部分人将此作为自己的“事业”,即便一再被取缔,但他们并不会由此“收手”。因此,建议对于培训机构从业人员,建立黑名单制度,对于多次因进行反科学、恶俗非法培训而被惩罚的机构和人员,实行行业禁入制度,不准再进入培训行业、开展青少年培训业务。

责任编辑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