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07 > 诤言 Recommendation

构建京津冀平原地区森林体系

周剑平

时间:2020-07-14   来源:2020年07期

  京津冀地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亿多人,以全国2.3%的地域面积承载了8%的人口。京津保平原地区是京津冀城市群的重要承载区,也是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汇报时指出,环境容量的基础是生态空间,要从生态系统整体处着眼,加大京津保中心区过渡带地区退耕还湖力度,成片建设森林、恢复湿地,提高这一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通过大规模的造林绿化建设,该区域的森林覆盖率有了明显提升,但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是生态空间总量不足。京津冀地区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7亩,人均湿地面积为0.18亩,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和44%。尤其是现有平原区绿化建设主要源于防护林建设,沿河、沿路的林带和农田防护林网占主体,整体呈现“林带多成片少、远处多身边少、人口多绿地少、山上多平原少” 的局面。随着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以及通州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不断拓展,这些现有的林地和绿地的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更为显现。

  二是空间布局联动不够。林地绿地布局难成系统,联通性不够,生态空间布局结构缺乏有机衔接,生态建设用地未形成整体规模,难以形成保障城市最佳生态环境基底的结构框架。除了近几年营造的大面积片林外,整体上该区域林地斑块仍然较为破碎,难以发挥生态效应。

  三是生态功能发挥不大。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京津冀三地山区的森林质量较低,单位面积森林蓄积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4%。森林类型比较单一,生态承载力低。平原区早些年的人工林也以单一速生树种居多,群落抵抗力与稳定性差,缺乏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较为脆弱,无法正常进行演替更新,严重影响林地生态效益的发挥。相当一部分成熟人工林需进行疏伐与改造,使其成为复合型生态群落。近些年绿地建设中树种已呈多样化的种植趋势,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当前正值“十四五”计划编制,建议发挥京津冀联合机制的作用,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对北京、天津、河北廊坊和保定平原地区编制生态修复规划并组织实施,用五年的时间稳步推进,形成整体区域生态格局,提升区域环境容量生态空间。

  按照生态系统建设需要,统筹生态空间布局,划定永久生态用地,加强京津冀平原地区大片森林湿地建设,增加城市之间的生态空间。参照永定河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模式,建设以大运河、潮白河等区域性主干河流及高速公路两侧森林湿地为主体的跨区域生态廊道,提升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完整性。每100平方公里要有一个100公顷左右的森林空间,以拟自然方式适当调整地形变化。通过大尺度的森林来调节气候、改善空气质量,特别是增加华北地区的降雨量。

  组织专家团队,研究京津冀平原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模式,对区域生态进行评估,合理配置生态资源。研究人工单一林的更新演替模式,构建稳定健康的生态群落,提高区域森林湿地质量水平,提高生态系统功能,提升该区域生物多样性。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事务协调局常务副局长

责任编辑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