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07 > 诤言 Recommendation

首都服务业的“新风向”

于 倩

时间:2020-07-14   来源:2020年07期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首都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行各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服务业作为人口密集型产业,受到的影响较大。但首都服务业兼具规模和效率优势,拥有丰富的智力、技术、信息、资本等资源条件,韧性强、回旋空间大。疫情不仅倒逼各服务业企业服务供给创新转型,同时催生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不同服务业行业领域呈现出巨大发展活力和潜力,有望成为首都服务业发展的“新风向”。

  线上经济迎来高光时刻,数字化、线上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宅家自我隔离防疫时期,很多人把买菜、买药这些都交给互联网,万物皆可“线上下单、无接触配送”。线上零售第一季度实现逆势增长,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网上零售额达807.4亿元,同比增长15.9%。同时,电子与信息业第一季度同比增长18.3%。疫情叠加技术进步,加快了人们思想观念、消费模式的转变,一部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几乎能够解决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倒逼线下传统服务业向线上化、智能化、多元化拓展业务形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在线教育、在线问诊,网络办公、视频会议、电影在线首映、游戏、短视频等为此间生产生活注入新的活力,第一季度拥有电子商务平台的规模以上教育业企业收入迎来爆发式增长,增幅达58.2%。“线上迁徙”让教育、医疗和文娱体育等产业焕发新的生机,这些行业有望突破行业原有天花板,迎来新的发展机会。疫情之后,以5G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为核心业态的数字经济将迸发出迅猛的新动能。

  疫情加速首都服务业行业“优胜劣汰”,一些实力不足的企业或将出局。疫情可能会加快孵化一些更大规模、更具技术优势和团队人才优势的超强企业,他们能够随时拥抱变化,上演强者恒强效应。疫情之下,面对需求萎缩、物流受阻的压力和激烈的行业竞争与整合,首都服务业各行业企业拼的是快速的应对能力和学习能力,没有哪个企业甘愿在疫情中倒下,谁的反应快,组织效率高,谁就会在新形势中占领一席之地。例如,一些生鲜电商企业将餐饮业闲置的劳动力共享过来,推出“共享员工”模式,不仅解决了自身配送人员紧缺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北京通州万达广场率先通过微信小程序线上销售、品牌秒杀、直播带货、发放消费券等形式拉动了商场的整体销售。短期来看,疫情让首都服务业许多行业经历了一次“阵痛”,甚至面临洗牌,造成行业经济衰退。但长期来看,此次疫情有助于促进淘汰行业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催生出在全球范围内更具持续竞争力的企业,推动市场和要素向更高效率、更高效益的部门和企业自由流动,进而加速首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疫情带给人们生活反思,催生新的服务需求。经过此次疫情,一种极简的绿色生活方式在人们心中悄悄生根发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真正需求,重塑符合自己消费能力、满足自己消费需求的消费观念。家人相伴、烹饪美食、回归本我应是人们心之向往的平凡生活。疫情告诫我们,疾病与死亡并非遥不可及,这让人们直面生命的可贵,珍惜当下,也更关注自身的健康和生活品质。由此,大量新的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喷薄而出,如在线健身、疾病检测与健康管理、养生、保健食品等新型健康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的机遇。

  根据以往经验,经济运行的低谷期往往是改革创新的绝佳机遇期。我们必须化“危”为“机”,开创并遵循更加有品质、更趋精细化和创新力的服务业发展模式,进而实现首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长远目标。

  现阶段北京人均GDP已超过2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据疫情前的数据,首都市场消费有很大潜力,所以恢复空间较大。因此,要在一定时间内将消费需求和潜力充分激发和释放出来,避免对首都经济发展造成长期趋势性影响。

  首先,鼓励传统商贸企业加快商业模式向数字化转型。时刻关注、掌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变化作出积极应对,探索自己的线上运营方式。并守住新需求创造出的商业成果,调整和测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模式,更好地匹配人们个性化需求,增加用户黏性,给消费者带来更有价值的体验,进一步激活线上消费潜力。抓住数字经济发展的红利,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深耕“线上+”多元化场景的融合应用,支持、引导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办公和在线体育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快速发展,更好发挥首都名校名师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线上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其次,创造安全放心的线下消费环境,点燃消费热情。出台商户卫生安全防疫标准和营业指南,联合大众点评等生活服务网上平台展示安心店铺,逐步恢复居民消费信心。积极搞活假日经济、点亮夜间经济,通过扩大节假日和夜间生活服务的供给,适度延长假期增加消费机会,打造购物节、发放购物券等方式激发相关消费需求。

  再次,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常态管理。随着人均GDP的提高,首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化需要,增长最快的就是对教育、健康、文化、体育、养老等服务的消费。这就需要加强首都公共服务业的建设,重点扩大首都公共卫生领域的有效投资,提高卫生支出在政府支出中的占比,包括购置医疗设备、建设医院社区医疗网点、提高发热门诊覆盖率等。要改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加大医疗卫生教育的投资,增设医学院和医疗医药研究机构,重视培养公共卫生体系专业人才,加强对基础社区工作、基础卫生知识等核心能力的构建等。

  最后,贯彻推动绿色、健康、文明的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方式。疫情对人们生活习惯和健康意识进行了一次强化性的科普,首都要以此为契机,建立以绿色为基底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智能化为抓手的发展方向。培养居民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强制推行垃圾分类;树立文明自觉意识,推广普及文明礼仪,加快落实公筷公勺行动,促进感冒佩戴口罩等行为。

  经受疫情的洗礼拷问之后,所有人意识到“黑天鹅”随时都会来,风险防范措施一定要“硬核”。因此,首都居民要建立危机意识,企业要建立牢靠的运营机制,提升灾备能力和自救能力,政府要完善危机管理体系,各方形成一股合力,为建设首善宜居之都,共创美好生活更好地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在站博士后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