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07 > 学习·脱贫攻坚 Study

习近平在宁德的扶贫思想与实践

余清楚

时间:2020-07-14   来源:2020年07期

  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摆脱贫困,一直是习近平同志的价值坚守。

  习近平在宁德的工作思考与扶贫实践

  1985年到2002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了整整17年半。习总书记有两句非常动情的话。一句是:“福建是我的第二故乡。”另一句是:“宁德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由此可见习总书记对福建、对宁德的深厚感情。

  2016年2月19日,习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与宁德市赤溪村干部群众视频连线时满怀深情地说:“我在宁德讲过,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你们做到了。你们的实践也印证了我们现在的方针,就是扶贫工作要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1984年6月24日,当时福鼎县委宣传部通讯员王绍据给人民日报编辑部写了一封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信件,用朴实的语言反映出福建宁德市赤溪村的贫困状况。出乎意料的是,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这封来信,并配发以《关怀贫困地区》为题的评论员文章,这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不久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拉开了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序幕。默默无闻的赤溪村,也因此被全国扶贫办命名为“中国扶贫第一村”。1989年7月,因为那封信,一没大学文凭、二没办报经验的王绍据,被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亲自点将,成为正在复刊筹备中的《闽东报》负责人。

  宁德市当时还叫宁德地区。1985年宁德农民人均纯收入仅330元,其中农村贫困人口达77.5万,约占当时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9个县中有6个被认定为国家级贫困县,120个乡镇中有52个被列为省级贫困乡镇。“那时的宁德被称为东部沿海的黄金断裂带。”1988年5月,习近平到闽东上任。当时的闽东,交通闭塞,信息匮乏,小农经济一统天下,商品经济的发展步履艰难。他决心带领乡亲们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久久为功,持续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习近平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过:我去宁德当地委书记之前,省领导找我谈话说,福建9个地市,宁德经济排老九,宁德的同志到省里开会,都坐在最后一排,不敢大声说话。派你去宁德,就是让你用特区的闯劲、特区的精神到那儿去冲一冲,把宁德带起来。我说,宁德和特区毕竟不一样,去了怎么干我还得掂量掂量。我给大家说,我来不是烧“三把火”的,而是来泼“三盆水”的。再有,我也不是三头六臂,不可能把厦门的优惠政策转到宁德。我们不要想干一夜暴富的事情,也没那个条件,但我们不能输在精神上,人穷志不穷。我给宁德的定位就是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不耻落后。只要锲而不舍,最后总能够旧貌换新颜。到宁德后,我到省里开会,总是坐第一排,争着第一个发言。扶贫扶志,贫困地区缺“精气神”不行。

  宁德成为了习总书记早期开展扶贫实践的地方,也是他扶贫思想的发源地。习近平根据自己一个多月的调研实践,总结出宁德的三个“三”,就是三大特点、三大弱点、三大优势。三大特点包括:一是革命老区,9个县都是重点的革命老区;二是少数民族畲族的聚集区,全国的畲族集中在福建,福建的畲族集中在闽东;三是贫困,宁德是全省最贫困的地区,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所以被称为“老、少、边、岛、穷”,占全了。

  宁德还有三大弱点。第一个弱点是交通闭塞。那时候福州到宁德之间只有一条福安公路,全程要走4个多小时。宁德内部交通条件也不好,县与县之间都要翻山越岭。第二个弱点是没煤少电。当时宁德只有一个小型水电站,没有水库,只能靠河流发电,丰水期有电,枯水期就没电,发电基本靠天。第三个弱点是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大多数人认为种田是为了吃饱肚子,养猪是为了过年,养鸡是为了买油盐,小农经济思想严重。

  宁德也有三大优势:第一个是政治优势,有老区光荣传统;第二个是山海资源优势;第三个是宁德劳动人民的淳朴风气和艰苦奋斗精神,形成了一种人的优势。

  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紧紧抓住了闽东的三大特点,着眼于克服三大弱点,努力去发挥三大优势,给闽东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基础。

  习近平关心和扶持下党乡脱贫致富

  2019年8月4日,习近平给福建省寿宁县下党乡乡亲们回信:得知下党实现了脱贫,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我非常高兴。向大家致以衷心的祝贺!当年“三进下党”的场景,我至今还历历在目。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下党天堑变通途、旧貌换新颜,乡亲们有了越来越多的幸福感、获得感,这生动印证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道理。

  下党乡位于闽东大山深处,是宁德地区寿宁县最边远的山乡,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1989年7月19日,习近平带领地直和寿宁县相关部门负责人30多人乘中巴车从县城出发,到达平溪乡上屏峰村后,公路就不通了,大家下车走了3个多小时、整整15里山路才到达。习总书记是这样介绍他第一次到下党乡的情景:下党乡曾是闽东特困乡,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照明电、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建乡时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200元,是宁德有名的特困乡。下党乡在寿宁县,从宁德到寿宁,坐车要一天才能到,都是盘山路。当地有“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的说法,形容行路之难。那还是到县城去,去乡镇就更不容易了。到下党乡,那真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乡党委书记拿着柴刀在前面砍,每个人拿根竹竿,沿着河边走,据说这样走近一点。那个地方,由于过于偏僻难行,上面的干部很少去。地委书记我是第一个去的,县委书记是为了给我打前站才去的。老百姓说,“县衙”都没来过,“地府”就来了,他们把地委书记叫“地府”,也就是知府。一路上,隔上两三里,老百姓就自发在那儿摆摊,一桶一桶的清凉汤,都是用土药材做的,让我们消暑,真是“箪食壶浆,以迎红军”啊。虽然很累,但我很感动。

  1989年7月26日,下党乡遭受百年一遇的洪水灾害。习近平再次冒雨步行赶到受灾最为严重的下党乡下屏峰村察看洪水灾情,慰问受灾群众。当时下党乡没有路,没有电。为了尽快让下党乡通上电,有人提议从临近乡镇拉线过来,但习近平不认可:“要致富,先修路,这一点,我同意。但是架线拉线通电,我看就罢了。拉线过来,看似见效快,实际背了电费的包袱。下党有水利资源,咱们自己建个电站,等于抓了一只能下蛋的鸡。”习近平还当场拍板:地委支持下党乡建设资金72万元,其中32万元用于修路,40万元用于水电站建设。1991年1月,下党第一条公路建成通车;12月,一座250千瓦水电站建成。

  1996年8月7日,已经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再次来到下党乡。在他的协调下,下党经杨溪头村与浙江庆元县对接公路由省交通厅立项,1998年建成通车。

  下党乡在习总书记关心下,在各方帮助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开创全国第一个可视化扶贫定制茶园模式,推出“下乡的味道”品牌,发展茶叶、脐橙、锥栗、毛竹等逾万亩。同时,讲好“下党故事”,实施31个中国红色旅游新地标开发项目,把下党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党建教育、学习小镇。2018年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166元。

  习近平宁德扶贫重要思想

  1988年5月至1990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了近两年之久。当年他离开宁德时,全区大多数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为了对在宁德的这段经历进行回顾和总结,结集形成了《摆脱贫困》一书。全书12万字,共收录了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时的29篇讲话和文章。该书是习近平主政地方工作期间撰写的首部著作,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是习近平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思想方略的重要结晶。其中特别体现了习近平在宁德工作期间,围绕摆脱贫困这条工作主线,提出了“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脱贫思想,制定了因地制宜的脱贫方针,培育了“把心贴近人民”的干部作风,留下了“四下基层”的工作传统,开启了带领贫困群众走出大山的“凿空之旅”。

  时至今日,习总书记在关于扶贫的讲话中,许多用词、特别是有关扶贫的重要思想都来自《摆脱贫困》这本书。下面我就习总书记在书中提出的关于摆脱贫困的几个重要观点和思想,进行一个简单而粗浅的梳理。

  扶贫先扶志。习近平刚到宁德上任,经过调查、思考、研究,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在闽东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着力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为下一步实现跨越发展打基础、创条件、蓄能量。同时,针对闽东干群众存在“安贫乐道”“等、靠、要”、怨天尤人等思想,他倡导树立“弱鸟先飞”的赶超意识。他认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闽东完全有能力在具备独特优势的地方搞超常发展。正是因为习近平当年注重发挥精神的力量,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进一步坚定了闽东人民干事创业的信心,也为当时的闽东加快发展、摆脱贫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扶贫。为了摆脱贫困面貌,彻底甩掉落后帽子,习近平把“加快发展、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矢志脱贫。他讲究脱贫工作的针对性,他指出:“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海参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他注重着力增强实体经济的“造血”功能,他认为:“扶贫资金不搞撒胡椒粉,要集中90%以上的扶贫资金用于县、乡、村级经济实体,增强实体的造血功能。”精准扶贫,需要下足绣花工夫。宁德市对扶贫对象进行细化分类,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做到对象精准、计划精准、台账精准。宁德市90%的贫困户都有自己的精准扶贫项目。

  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2015年12月3日《人民日报》第4版“人民论坛”,发表了我写的一篇评论《摆脱头脑中的“贫困”》。这是我学习习总书记书中《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的体会。习近平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是物质上的脱贫,而是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由于贫困,一些群众安于“穷自在”;由于闭塞,一些干部习惯“等靠要”。深入闽东九县调查研究后,习近平提出,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当务之急,就是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这样,才可跳出老框框看问题,也可以振奋精神。为了“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习近平高度重视和支持闽东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健康协调发展,为当时闽东摆脱贫困、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下基层。习书记到宁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扑下身子,到基层开展调研。1988年9月,习近平写的来宁德工作后的第一篇调查报告就是《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为了让工作更加贴近群众,他强调:“下基层要少搞‘锦上添花’,多搞‘雪中送炭’,不要‘一窝蜂’似的涌到工作基础好的‘热门’地方去凑热闹,而要多跑‘冷门’,到问题多、困难大、条件苦的地方和群众中去送温暖、办实事。”习近平在宁德几乎走遍了所有的乡镇。他特别看重基层工作,对宁德全体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明确提出“四下基层”的要求,就是: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1988年12月20日,习近平在霞浦县参加首次举办的“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活动,他要求“约访制度和下基层开展信访接待日活动的制度要坚持下去”。此后在他亲自推动下,“四下基层”形成风气,“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成为闽东密切联系群众的金字招牌。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1990年7月15日,习近平填写了一首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其中就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句。习近平曾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写道:“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担负一定领导责任的同志,都应当同焦裕禄同志作个比较,经常想一想,自己为人民服务是不是做到‘完全’‘彻底’了。”习近平认为,当时的宁德是个穷地方,福建的其他地区都撤地改市了,唯有宁德还没有。在这种地方工作,如果不能选出一批默默奉献、勇于铺垫的干部,人人都想着眼前的工作,那宁德就很难有后来的发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30多年前,习总书记在宁德工作了一年零十一个月。如今,他已成为了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领袖。学习他当年的工作精神和扶贫思想,对于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如期实现今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和指导意义。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