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06 > 聚焦·聚焦全国两会 Focus

全球疫情蔓延对经济的冲击与应对

钟 瑛

时间:2020-06-17   来源:2020年06期

  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以来,涉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6月8日,全球累计确诊人数已突破700万例。当前美欧主要经济体国家的疫情拐点尚需时日,全球疫情蔓延造成需求严重萎缩、大宗商品价格暴跌、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对全球经济运行带来了重大影响,全球经济增长的前景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IMF年初预计的“高度脆弱的复苏”可能无法实现。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预估全球疫情蔓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影响,科学决策,积极应对。

  对全球与中国经济的冲击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人类生命安全及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中国经济也不例外,正在遭受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重的冲击。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国民经济数据,不论是需求端的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还是供给端的工业、服务业生产,均呈大幅负增长态势,一季度GDP增速同比下降6.8%,为45年以来最低。

  疫情对全球消费需求都造成冲击。全球疫情蔓延对各国餐旅、交运、零售、娱乐等人群聚集性行业的需求产生了直接冲击,从而造成失业率短期内急剧上升、经济出现衰退。如旅游业,受冲击最严重的除中国之外,是韩国、日本、西欧和北美旅游市场。据牛津经济研究院的估算,全球旅游业的损失预计将达220亿美元;交通运输业,据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估算,2020年亚太地区航空公司或将损失278亿美元。

  疫情也对全球供应链造成冲击。全球疫情蔓延造成企业大面积生产暂停、物流受阻,对产业链全球化的制药、半导体、汽车制造等行业以及强顺周期的能源行业造成较大影响。中国、日本、韩国、意大利、伊朗作为制造业和能源供应链的枢纽,疫情蔓延势必打乱全球供应链。欧盟和美国中间品进出口份额较大,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突出;美国是重要的资本品流入和输出国,对国际资本的流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欧盟和美国是重要的消费品市场。当前疫情进一步在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蔓延,已从生产资料供应、资本供给和最终消费市场三个方面对全球供应链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并通过全球供应链网络层层放大,使得全球贸易萎缩、企业订单和现金流压力上升。相比于对需求的冲击,全球供应链中断对全球经济则造成了更加负面的影响。此次疫情凸显的产业链全球化风险可能带来产业链长期逆全球化。

  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秩序造成冲击。相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仅影响需求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是从供需两端影响全球生产和贸易活动,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面临着重构、收缩,甚至断裂的风险。同时,当前除中国以外,全球各国应对危机的手段和工具捉襟见肘,许多经济体高债务、高杠杆和高赤字,政策利率接近零或者为负,政策工具减少、空间收窄。尤其是近年来,全球燃起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民族主义甚至意识形态对抗愈演愈烈,此次抗“疫”中一些国家以邻为壑、互相指责,夹杂着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的博弈。由此带来对全球经济秩序的冲击,将不仅仅埋下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隐患,还有社会危机和全球治理危机的隐患。

  面对疫情,中国经济面临市场需求放缓的压力。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一季度数据,一季度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同比分别下降8.4%、16.1% 和19%。由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许多出口型企业面临海外需求端订单不断收缩或取消的压力。中小企业普遍面临市场销售减少的问题,原有订单纷纷延后或取消,并且短期内无法获取到大量新订单。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生产问题虽得以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市场销售问题会更加突出。同时,疫情对人群聚集性的旅游业、餐饮业等行业冲击影响最为严重,造成服务业消费市场急剧萎缩。例如,美团发布的餐饮业调研报告显示,72.5%的餐饮连锁店表示损失非常大,九成餐饮商户面临资金短缺。

  中国经济还面临本土供应链中断或全球供应链中断的压力。供应链全球化程度及细分度高的行业,如汽车制造业、纺织业等,受供应链中断影响较大。疫情造成企业面临上下游需求不稳定、运营产能不确定、利润率持续降低、运营资金困难进一步加剧等,导致地区供应链面临严重的风险。例如,疫情最为严重的湖北作为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运输的重要中心,大量产业链配套供应商在此形成了许多产业集群,疫情期间的停工停产导致中小企业歇业,相应带来长江上、中游区域的供应链断裂,面临引发部分区域供应链消失的风险。当前疫情在全球蔓延,一些企业在其他国家的采购活动已受到严重影响。

  常态化防控与特殊应对

  虽然目前中国已有效控制住了疫情,但现在仍处于抗击疫情与恢复经济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既面临新旧动能转换、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重构等结构性因素风险,还面临全球疫情蔓延、全球经济遭受严重冲击等周期性因素风险。在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应对政策措施在果断出台组合重拳的同时还需做出一些适当调整,体现特殊时期的特殊应对。

  应进一步强化对民营企业针对性扶助政策的支持效果、政策组合的协调性与执行力。通过此次疫情,政府各部门应开始重视梳理分析应对突发事件效果显著的有效政策,按照短期、中长期等期限和财政、金融等类型以及所属政府部门等进行分类打包,建立救助帮扶民营企业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基础综合政策组合包数据库。同时,由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多项扶助政策,其中部分政策存在重复、交叉,部分政策对民营企业应急的实际效用较低,跨省的协作联动性不足,建议综合评估政策目标及效果,加强中央政府各部门、各省份政策间的协同性,提高政策发布和应用的效率。而且,疫情期间需要迅速为企业提供及时救助帮扶,建议进一步增强金融、税收、复工复产等政策的及时落地执行。

  应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金融、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由于疫情防控需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受限,短期运营面临风险。金融机构一方面应加强信贷支持,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采用政府担保、政策性银行扶持为主、商业银行扶持为辅的形式;鼓励民间借贷、普惠金融、网络银行等多元化产品,为中小企业提供及时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应加大创新金融工具,立足中长期考虑如何创新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鉴于财政方面的减免政策对中小企业帮扶的及时性、有效性更强,应进一步扩大减税降费范围,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对直接受到全球疫情蔓延冲击的行业在现有的救助政策基础上,再加大力度定向扶持,同时积极培育扩大疫情催生的新行业、新业态。对于交通运输、文化旅游、住宿餐饮、电影会展等短期内受疫情重创的行业企业,尤其是对这些行业内的中小微企业,在提供银行贷款、税费减免、租金支持等全方位救助的基础上,建议扩大减税降费范围,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于这些行业企业的失业人员,建议加大失业保险救济力度,为失业人员及家庭的基本生活兜底。国家社保体系应及时足额发放失业津贴,中央财政可以考虑对困难的省份提供额外补贴,确保不因为失业问题造成社会不稳定。积极培育扩大线上教育、线上零售、远程办公等疫情催生的新行业新业态,加快出台行业规范管理措施,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加快出台鼓励实体和互联网企业的合作相关政策,促进线下企业和线上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保持生产端到消费端之间的渠道畅通。

  各方通力协作,加快企业从供应端到需求端的经营思维转变。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建立全球范围的主要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受疫情影响数据库,为民营企业推进产业链复原、降低产业链风险提供参考基础。积极促进民营企业加强与供应商协商频次,优化供应链能力,择机转移供应链,降低疫情对产品供应的影响。具体包括: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间的沟通交流,加深理解、互信和支持,共商解决方案;通过国际组织、商协会、产业联盟等载体,及时了解价值链上的堵点,共同采取措施解决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等问题;共同探索供应链多元化发展的最优路径,分散不可抗力风险,同时尽可能平衡各方的期望和诉求;打造一定区域内的完整供应链内循环,提升抗风险能力,构建共生体、多联体,抱团取暖,保持协同发展。

  采取更加主动的措施应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动向,积极应对全球疫情蔓延对供应链的冲击影响。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供应链枢纽,拥有数量最为庞大的全球供应链环节,美日等国拟利用此次疫情对中国实施战略遏制,欲意重构全球供应链版图,部分国家已经开始寻求新的除中国以外的供应商,全球供应链重构正在发生。随着全球疫情加剧蔓延,海外需求进一步减少,海外订单不断消失。对此,应进一步加大中国对外开放力度,通过构建开放型经济,吸引更多的外国资金和技术向相关产业聚集,打造国际合作共赢的产业命运共同体;加快中国制造业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迁移,以低成本和人才优势应对逆全球化动向,打造供应链领先高地。对于作为供应链网络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其生存问题直接关系是否导致地区供应链破裂甚至消失,各地政府部门应积极协调辖内各国有企业,加强对其上下游产业链上的中小企业的扶持支持,保障对国际产业链有重大影响的行业企业复工复产,减少对国际产业链影响,加强国际产业上下游信任。同时,对于海外零部件依赖较强的国内产业,必须加快推动国内相关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国产替代产品的技术创新和自主产业链配套,推动企业在供应链技术、组织理念、流程、合作方式等方面的应急应变能力。

  总之,疫情仍在蔓延,防控仍需努力。只有不失时机推动改革持续深化,以改革战“疫”,才能化危为机。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