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04 > 聚焦 Spotlight

强化建筑垃圾治理

季 节

时间:2020-04-16   来源:2020年04期

  建筑垃圾是城市发展的伴生物,是城市的“黄金资源”,其循环利用是城市治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按照“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要求,北京市建筑垃圾治理水平也应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但北京目前治理建筑垃圾、尤其在建筑垃圾再利用方面,与发达国家90%左右的再利用率相比还相差甚远,有待进一步提高。

  北京市在建筑垃圾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建筑垃圾的治理无法可依,缺乏强制性要求。北京市尚未实施专门针对建筑垃圾治理的法律法规,治理工作缺乏法律保障,管理上仅依靠主管部门来推动,治理政策存在碎片化与空白,治理“执行难、力度小、效果差”,出现了违规运输消纳等行为,给社会带来负面效应。

  建筑垃圾治理过程中,各环节的衔接不畅通。建筑垃圾治理的前端、中端、末端的一些关键节点上存在“卡脖子”问题。如缺乏前端的顶层规划设计,没有考虑和合理规划中端处置设施的位置、用地属性与规模等。加之“邻避效应”的存在,导致中端处置设施无法正常落地与运营。许多中端处置设施多为临时性用地,在后续运营、管理中存在很多风险。又如,在一些建设项目的科研、施工图设计阶段未能将再生产品纳入、在验收阶段也无质量验收标准,导致再生产品 “应用难、应用窄、应用效果差”。

  装修垃圾治理仍处于空白阶段。由于装修垃圾成分复杂且含有一定的有害成分,简单处理(临时堆放或填埋)极易造成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但北京市乃至全国对装修垃圾治理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收费标准、分类与收运体系、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结果往往使装修垃圾成为“大宗垃圾”,到处“旅游”,增加治理难度。

  目前,北京市建筑垃圾产生量非常高,仅2018年就高达1.92亿吨,其中装修垃圾为300万吨,治理好如此巨量的建筑垃圾,亟须政府加强统筹规划。

  首先,建筑垃圾治理应尽快法治化。建议有关政府部门仿照生活垃圾和借鉴其他兄弟城市如上海市、广州市等,尽早实施《北京市建筑垃圾管理办法》,完善地方立法。建筑垃圾治理过程管理应闭合化。梳理建筑垃圾治理的前端减量——中端处置——末端应用全过程的关键节点,实现对全过程的闭合管理。在前端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收集、转运、集中处置等基本设施的建设,明确用地性质、规模和空间布局。在中端将建筑垃圾处置设施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行“固定+临时”的处置设施的落地与营运模式,保障其用地性质和规模等。在末端将再生产品列入绿色建材和政府采购目录,在一些政府投资工程(如市政工程、道路工程、园林绿化工程、房屋建筑工程、保障性住房以及绿色建筑等)的前期设计阶段将再生产品纳入,并建立相应的设计、施工、质量验收等标准,使建设、使用、监理单位能有标准可依,消除其后顾之忧。

  装修垃圾再利用也应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议北京市加大、加快对装修垃圾收费办法、分类、贮存与运输、资源化利用等各个方面的前期调研和研究力度,尽快制定相应的标准体系。

  建筑垃圾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升其治理水平,还需要政府、企业、公众等各方面形成共识、凝聚智慧、共同努力。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建筑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 崔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