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04 > 聚焦 Spotlight

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

吴问平

时间:2020-04-16   来源:2020年04期

  回顾刚刚过去的2019年,“垃圾分类”应该是一个“热词”。2019年7月上海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19年11月26日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也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今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北京的“垃圾分类”即将进入新时代。

  其实早在2000年,北京就被原建设部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到目前已将近20年,但是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看,还存在居民群众分类意识不强、参与率低、投放正确率低,“混装混运”、农村垃圾分类滞后等一系列问题,“雷声大、雨点小”,总体效果不理想。为此,建议通过“四个坚持”,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

  一是坚持抓细抓实宣传引导等基础工作。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大面上”宣传引导的同时,发扬“敲门精神”,坚持化繁为简,由专业人士进家入户“一对一”、“手把手”地教,力争“一说就通、一听就懂、一教就会”,让群众“知道要分、知道怎么分”,改变“政府干、群众看”的局面,实现群众由“被动参与”到“主动加入”。同时,借助条例实施契机,进一步配齐各种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对小区的垃圾房、转运站等进行改造,夯实硬件基础。

  二是坚持系统化治理的观念。垃圾处理的目的是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实现这“三化”的前提就是搞好分类,包括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实际效果。要树立系统化观念,坚持“前端”“中端”“后端”同时发力、协同发力,防止垃圾“混装混运”或“只转移、不消化”。要明确市场准入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时必须选择具备垃圾分类、收集、运输专业能力的“全产业链”企业,以减少或杜绝在垃圾收集、运输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要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生量,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采取有效限制类似快递外卖过度包装,规范小物件大包装等社会问题。要结合“疏整促”,加强废品回收站点的规范、监督和管理。加强全市统筹布局,加快镇级垃圾中转、处置中心等场所和设施的规划建设,提高后端处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率。

  三是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城市和农村特点各不相同,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既要注重城乡统筹,又要防止“一刀切”、“一个模式包打天下”。要以问题为导向,区分新建小区、老旧小区、无物业小区,根据其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工作方案。要以效果为引领,加大对农村垃圾分类和处理的重视程度,采取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以奖代补、评星挂牌等措施,按照先易后难、点面结合的方法,在有条件的地区考虑纳入村规民约进行规范约束村民行为,更重要的是加快补齐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短板。

  四是坚持久久为功。垃圾治理、垃圾分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重在习惯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抓这项工作切不可搞成“运动化”“一阵风”,一定要保持耐心,制定年度阶梯行动计划,一年接着一年地抓,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地抓,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方可实现预期目标。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大兴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责任编辑 崔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