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02 > 诤言 Recommendation

提升完善北京“内环路”品质和功能

中国致公党北京市委员会

时间:2020-02-13   来源:2020年02期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东城、西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百街千巷”和背街小巷环境整治与提升行动,通过一系列城市微更新促进了老城街道公共空间的品质改善。致公党北京市委围绕老城有机更新中的活力生发和可持续发展,成立主委课题小组,开展深入调研,形成了以“内环路”为切入点的研究成果。

  北京“内环路”全长17公里,由四条城市主干道围合而成,地下有4、5、6、7号四条轨道线穿过、共设17个车站。它在老城位置居中,距离二环路历史城廓和天安门广场的距离均在2至3公里之间,在城市发展中始终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作用。在2019年5月底市政协召开的“全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加强老城保护与有机更新,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主题议政会上,我们建议充分发挥“内环路”的多方面优势。目前正在公示征求意见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草案中,已体现了它的“历史文化展示”和“绿色交通出行”功能,但对“内环路”在老城整体空间格局中的战略认识、在老城公共服务体系中的功能作用还需进一步探讨。

  第一,在空间格局的战略性认知方面,建议明确“内环路”在功能秩序中的角色定位,补充与老城生活服务相关的骨架性供给体系。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基于全市视角建立了首都功能核心区“两轴+一环”的空间布局体系,南北中轴线、东西长安街、二环路充分反映了首都的功能与形象。当前进一步聚焦核心区及老城、深化街区层面控规时,一方面需要传导“都”的上位规划功能要求,同时也需要落实“城”的生活服务系统。建议充分认识北京老城空间尺度大、居住与就业人口多、功能复合性强等方面的特点,补充“内环路”在组织多元城市生活的结构性作用,形成“两轴+双环”“都与城”交相辉映的老城空间格局秩序。

  第二,在公共服务的体系化建构方面,建议发挥“内环路”公共空间的枢纽作用,形成串联沿线并辐射全域的为民服务网络体系。目前沿线可串联7条文化精华探访路、10片历史文化精华区、东单和西单商业街区以及众多特色商铺、老字号餐饮店等,建议专题研究沿线的功能定位,提升“内环路”在老城公共服务系统中的结构性支撑作用。首先在公共设施空间体系方面,应重视老城百姓对日常生活服务品质和内容提升的迫切需求,使沿街公共设施的业态多元化、服务生活化、消费层次化,使沿线轨道站点周边的功能有机更新与街区内部的服务需求形成供给匹配。其次在公共开敞空间体系方面,将街区环境整治实施的口袋公园等小微绿地,与沿街绿化带、开敞性庭院、菜市口广阳谷等大型绿地,与北海、什刹海等滨水岸线,与西单、东单等广场公园,构建互联互通的绿化系统、绿道体系,逐步形成良好的休憩和慢行环境。

  城市的复杂性,需要我们随着发展环境的改变不断进行探索,但健全稳定的城市功能格局是我们一张蓝图干到底的规划指引,老城“内环路”的活力生发,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宗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功能担当。

责任编辑 崔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