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20-02 > 视点 Focus

建言首都治理现代化

徐 飞

时间:2020-02-13   来源:2020年02期

  如何深化“接诉即办”改革?如何发展好居民自治?如何推进城市精细化治理?如何运用法律保障城市治理……1月13日上午,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召开记者会。来自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的闫满成委员、来自九三学社界的郑实委员、来自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的董明慧委员和来自社会科学界的刘凝委员围绕“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推进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言献策,他们用数据和事实描绘首都治理的蓝图。

  深化“接诉即办”改革

  1月12日,新闻联播头条新闻播出了《“接诉即办”——牵引首都基层治理创新》。“接诉即办”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它通过市民热线12345,树立到基层一线解决问题的导向,从源头化解矛盾,成为北京市基层治理的全新模式。

  来自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的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闫满成委员介绍说,市政协对“接诉即办”这项改革非常重视,进行了专题调研。政协委员用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深入调研,形成1个主调研报告和14个分调研报告,围绕“接诉即办”开展了专门协商会议,形成11个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在“接诉即办”改革的方向上,市政协建议推动“接诉即办”向“未诉即办”延伸,有一办一,举一反三,解决好群众反映的共性问题,特别是一些久拖未决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小区停车难等。在加强12345平台建设方面,闫满成表示,市政协建议要“硬件软件”两手抓,硬件提升主要是提高12345市民热线服务电话平台专业化、智能化水平,软件提升则体现在加强12345市民热线服务电话平台工作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专业化队伍。

  如何深化“接诉即办”改革?闫满成认为,要从三方面发力。一是要突出党建引领。他举例,通过打造区域党建的模式,既可以更好地为中央在京单位和部队服务,也可以给他们搭建平台深入参与首都基层治理,在共同解决群众诉求上形成更强的合力。二是进一步用好考核的指挥棒。“为了做好‘接诉即办’工作,我们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考核体系,包括响应率、解决率和满意率,这套办法总体是切实可行的,但也有进一步改进空间。”闫满成表示,比如,在考核责任的把握上,如何落实好办在属地,考核的是部门,这个我们还要继续研究。三是要持续做好基层机关作风转变,完善联系基层和群众的相关制度。“这个是我们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的一个关键,要进一步坚持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联系基层和群众的相关制度。”

  办好社区议事厅

  推动“接诉即办”向主动治理和“未诉先办”延伸,来自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的北京市通州区副区长董明慧委员认为,关键的环节是要发挥好居民自治的作用,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做到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办事多商量。既形成“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生动局面,又打造“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良好氛围。

  董明慧建议,要利用好社区议事厅这个平台。首先要夯实物质基础,提供社区议事场地,保障办公用房。其次,要培养社区居委会的议事意识,让居民能够参与到社区事务当中,培养居民的协商意识,会表达,会倾听,有序商量。再者,要细化社区议事厅的协商规则,让利益主体的各方都来参与。

  “我们确定协商,要明确谁来协商,应该是涉及这件事的来参加。”董明慧表示,还包括怎么主持召开、怎么让居民围绕议题表达等,发言次序、时间都很细致,要让参与者能够按照规则操作下去,并且掌握议事的方法。此外,董明慧建议,要增加专家指导,比如律师、城市管理师等,提供咨询,参与到协商议事中,提供智力支持和专业性意见。要打造网上社区议事厅,适应年轻人的参与需求。

  “吉林主席在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研究制定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制度。我想,可以探索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的有机结合。”董明慧说。

  从今年1月1日开始,《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正式实施。董明慧委员对条例的贯彻落实提出了几点希望:要加大条例的宣传力度,让广大社区居民知道街道能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同时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和办法、配套政策,让法规能够尽快落地。她还希望稳妥有序推动行政执法权有计划、有步骤地下放。

  推动城市精细化治理

  作为超大型城市,寻求精细化治理一直是北京的不懈追求。首都功能核心区怎么治理?

  来自九三学社界的郑实委员是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在他看来,城市精细化有一个特点,就是要细、要小。首都功能核心区包括东城区和西城区,加起来有32个街道,《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草案将其细化为183个街区。同时,优化调整用地结构,有增有减。比如公共用地比例从34%增到39%,城市广场、绿地、道路用地增加。而教育、医疗、养老机构则鼓励放在控制区外。

  在郑实看来,相对新城,核心区里的工作不能靠“拆改建”粗暴进行。以老旧小区为例,一方面,有些居民可以通过申请获得合理补偿后,迁到环境更好的地区。一方面改造要系统化进行。郑实说,住宅地下空间腾出来了,能否改为便民设施或储藏空间;正规的运动场没地儿建,能不能利用边角空地实现需求……正在举办的小微空间城市竞赛,就是要利用共享空地来实现这些目的。

  一些原本的城市痛点也要解决。郑实直言,消防通道被堵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我们应因地制宜,对小区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核心区停车位供给也不可能全部满足,但也要不断挖潜。“自动地下停车系统占地小,技术上不是难题,但需要有资金,谁来埋单?谁来运营?这是我们要必须面对的。”

  城市治理精细化还要依靠“智慧”手段实现。郑实以城市数据基础设施为例,“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停车监测、环境监测等数据,如果实现联通,就能打破信息孤岛”。他说,在保证数据安全前提下,城市不再因为某个部门需要检测数据就在道路上架根杆或者装个探头,很多信息将实现共享。城市治理效率和市民便利度会大大提升。他强调,实现过程中并非一切都要新建,既有的很多设施可以利用,即使是新建也要考虑到预留接口和未来发展。

  城市控规和精细化治理,不光是规划的一个图解,更是我们人民美好生活的再现,同时还是全民参与、共治共建共享这样一个治理格局的体现。

  城市治理需要法律保障

  无论是治理体系还是治理能力,法治都是顶层逻辑,推进任何社会治理的措施都离不开法治。政府部门所有行为都应该是依法行为,如果有法律依据,就应该依法执行,如果没有就加强立法。来自社会科学界的北京易行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凝委员表示。

  物业管理是城市治理中的难题,无论是在12345市民服务热线,还是“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工作中,涉及小区物业管理的问题占比一直居高不下。对此,刘凝说到,市政协正在开展《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草案)》立法协商工作,已经开展几次调研会,正处在委员提交意见的过程中。

  条例的制定也引起了不少委员的关注。刘凝表示,物业问题一个深层次的原因,是对物业管理的认识不足,这不是简单的业主个人财产权力的问题,已经涉及基层治理问题。刘凝认为新条例应该明确,“如果成立不了业主大会或业主委员会,则由政府牵头成立物业管理委员会”。他相信,将来法律出台后,通过党建引领、政府介入的方式,可有效解决困扰百姓多年的物业管理问题。

  针对遛狗不拴绳、在道路上违规抢行、高空抛物等细小的不文明行为,目前北京正制定《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前不久还来市政协征求意见。“有了这个法规,将来在处理这些不文明行为的时候就有了明确的依据,有关部门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去严格执法。”

  近年来,市政协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在推动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7年来,市政协一共参与了11部地方性法规和7部政府规章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包括人们熟知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等,绝大部分涉及首都社会治理、城市管理和民生保障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

  组织开展城市管理相关法规实施的专项建议,围绕《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的实施组织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围绕《北京市街道办事处条例》的实施开展协商式监督;围绕制定《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开展立法协商工作,围绕制定《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做好委员意见建议征集工作……刘凝透露,市政协的立法协商年内计划已经排得满满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