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9-12 > 风采 Figure

马新明 家国情怀融铸大爱人生

徐 飞

时间:2019-12-23   来源:2019年12期

  马新明的工作场所是遍布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联系马新明时,他刚从内蒙古出差回来,正在机场候机又赶往新疆。仅今年11月,马新明的飞行里程已达2万多公里,汽车里程达到了3000多公里。在马新明的办公室放着一个行李箱,随时准备着说走就走。

  他从贫困中走来,又主动地走进贫困。他总说:“没有党的培养,没有爱心人士的帮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永远不能忘了父老乡亲,不能忘了帮助过我的人,不能忘了还有那么多贫困群众。我所能做的就是把感恩感激的心,化作实际行动,用百倍的努力,无私无畏的精神,投入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尽献绵薄之力,唯此才能心安。”他就是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扶贫支援办党组书记、主任马新明。

  读书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马新明的彝族名字叫马海龙江,他出生在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战河乡子差拉村马家窝子自然村,那里海拔2600多米,属于深度贫困村。小时候,因不通公路,进出山都靠走,从村寨到县城需要翻山越岭走3天。当地很多人一辈子没走出过山寨。马新明是第一个通过读书走出当地大山的彝族青年。

  饥饿与渴望求知陪伴了马新明的童年。在闭塞的山村,能够找到一本书,仿佛就能与世界对话,能与古人畅谈。马新明十分珍视能读书的机会。读小学时,因为极度贫穷,父母身体又不好、不能下地干活,马新明只好辍学,承担起家里所有的农活。那段时间,带着书本到田间地头,累了就停下来如饥似渴读一读书。为了上学,马新明罢过工、绝过食,在他的坚持下,父母终于妥协,在他辍学一年后让他重返校园。

  重返校园的马新明,十分珍视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从初中开始,他始终都是第一名。1991年,他作为丽江市文科状元收到了中国政法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千里彝区无乞丐”,说的就是彝族人守望相助的好传统。家乡的父老乡亲省下买盐的钱,支持马新明上学,包下了他家的农活。他是“希望工程”首批资助100名大学生之一。马新明说:“我从小备受贫困煎熬,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就不会有上学的机会,更不可能完成学业。这种特殊的经历,使我从内心对党充满了感激,对社会充满了感恩。”

  在马新明看来,人生道路上,读书是最幸福的事。上大学时,尽管手头很拮据,但省吃俭用也要买自己喜欢的书看。他说,毕业后选择到新闻出版局工作,主要是在这里能够看到很多的书。“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我自己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这也成为了我不断学习的动力。”学无止境,大学毕业后的马新明边工作边学习,先后考取了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并获得双硕士,后来又获得中国社科院国际政治学博士。

  马新明时刻不忘自己因贫困而失学的日子,一直想尽己所能,帮助贫困地区失学的孩子。他一直都是行动上的巨人,从来不限于想想而已。1997年,马新明和大学时的好友在自己的母校——宁蒗县民族中学设立了未名奖(助)学金。至今,资助的学生达8000多人。

  马新明说:“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本职工作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只要对人民有益的事,就不要嫌小、不要怕难。”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援藏6年,还是从事扶贫支援工作,马新明都义无反顾、心无旁骛,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始终行走在洒满爱的人生大道上,收获着属于自己的真情与幸福。

  难忘六年雪域高原

  2010年4月,马新明响应号召,主动请缨援藏。时年37岁的他,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机关委员会专职副书记、基层工作处处长。作为年轻干部,拥有博士学位,又是少数民族,是组织上重点培养对象。得知他报名援藏的消息,很多亲朋好友都劝他“三思而后行”。马新明说:“我来自深度贫困地区,又是少数民族干部,如果没有国家多年的培养,我可能现在还在穷山沟里放牛牧马。我要知恩图报,反哺社会。在我看来,援藏就是一个很好的报答机会,能够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决定援藏后,他回家征求妻子孙伶伶的意见,得知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正在选拔援藏干部,需要一位英文好的学者,但应者寥寥。两人不约而同产生了共同援藏的想法。这对夫妻开创了援藏历史上的“多个第一”:第一对援藏夫妻、第一对博士、第一对北大校友、第一对两届援藏……这对来自北京的夫妻,无私奉献、倾情投入,满怀家国情怀,奉献边疆,他们就像一对在高原上飞翔的黑颈鹤,不离不弃,相濡以沫,被传为雪域高原上的一段佳话,也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赞誉。

  在西藏工作,会遇到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方面,西藏自然条件恶劣,主要是高原缺氧和低气压,造成人体很多不适,或长期无法入眠,或记忆力衰退,或诱发各种疾病。在西藏的六年时间,马新明的痛风时不时就要发作,他在家中和办公室里都放着拐杖,严重的时候只能坐轮椅。即使这样他也从未缺席过任何一项活动。另一方面,需要重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克服文化和心理变化,尽快融入当地,并发挥好作用。

  马新明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援藏干部、当镀金的看客,而是真情实意地融入。他常说:“我自己天生骨子里就是农民,和农牧民群众在一起,就如同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心里头踏实!当地党委政府和干部群众也就没有把我当外人。会让我承担很多急难险重的事情,自己得到了很好的工作平台和机会,工作起来也就很顺利、很和谐。”

  西藏文化资源丰富深厚,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2012年5月,西藏自治区主要领导提出,拉萨作为国际旅游城市,要打造一台高水平的旅游演出节目,争取10月初在国家大剧院首演。这项任务,要求很高,难度很大,时间又很短,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落到了马新明的头上。

  接到任务后,马新明思考再三,最终,他和团队选定以家喻户晓的文成公主的故事作为演出主题。短短四个多月的时间里,从确定选题、组织创作、组建公司、寻找融资、招募演员、场馆建设,马新明和团队马不停蹄、夜以继日、齐心协力。其间,马新明要求当天事当天毕,经常是凌晨两三点还有人送申报文件,他无论多晚都要起来处理完毕。首演前夕,马新明与演员和工作人员同吃同住,一个多月没有回家。2012年10月初,大型史诗音乐剧《文成公主》在国家大剧院成功首演,充分展示了汉藏民族亲如一家和友好往来,精彩的演出广受赞誉。该剧导演梅帅元感慨:“拉萨是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如今,《文成公主》实景版在拉萨次角林驻场演出,已成为拉萨靓丽的文化名片,看过的人无不交口称赞。《文成公主》也成为文化扶贫的典范。

  援藏六年,马新明连续负责组织四届雪顿节;牵头拉萨公交改制,用不到两个月时间,578辆小公共顺利退市,开启了拉萨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崭新时代;处置甲玛沟山体滑坡事件,负责媒体报道和舆情管理,一周内妥善解决了所有善后事宜,没有任何负面炒作……

  马新明说:“这六年,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时光。这段时间,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文成公主》实景剧中有几句歌词马新明很喜欢,代表了他援藏的心声:“天下没有远方,人间都是故乡,有爱就是天堂。”

  让贫困人口脱贫是夙愿

  消除贫困,是亘古以来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全球性挑战。“匡时济贫同袍泽,休戚与共谋盛世。”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消灭了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苍白的数字是最丰富的真实。党的十八大以来,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至2018年底1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至1.7%,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北京市坚持树牢首要意识、坚持首善标准、发挥首都优势、发扬首创精神、争创首位效应,始终把扶贫支援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当前,北京承担着西藏、新疆、青海、河北、内蒙古等8省区90个县级地区的扶贫协作任务。这些支援帮扶地区,大多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在这些地区开展扶贫,除了当地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落后,需要北京加大帮扶力度上做出示范外,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上也有着更为重大的政治意义。在马新明看来,要用心、用情、用力,有感情地去做脱贫工作,做到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真帮实扶、真功实效。以北京对口支援的西藏拉萨市为例,通过2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医疗、教育、产业、科技等支援,不仅帮助拉萨市实现了整体脱贫,更增强了当地藏族老百姓的“五个认同”,即认同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次,马新明在拉萨市街头打出租车,司机是藏族人,很健谈。当得知马新明是从北京来的,马上热情地说:“北京太好了!我们的首都!党中央让你们支援拉萨,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感恩党中央,感恩习主席,感谢北京!”马新明说,在一名普通藏族老百姓心里,北京援藏工作,代表着党中央的关怀。北京的支援帮扶,也不仅仅是北京市自己的事,更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党对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的关心和支持。

  北京的支援政治意义重大,中央把最艰苦地区的支援帮扶任务交给北京,比如西藏拉萨、新疆和田、青海玉树都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内蒙古、河北的贫困人口多、基础薄弱,扶贫任务异常艰巨。马新明说:“面对这些艰巨的支援帮扶任务,北京毫不退缩,以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状态,全方位支援帮扶受援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北京“组团式”教育和健康扶贫、全社会参与的消费扶贫、“抓党建促援建”做法、“保险+健康扶贫”行动、“互联网+扶贫”等创新举措,得到中央领导和国务院扶贫办的肯定。

  在马新明看来,成为政协委员后,承担的责任更重了,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思想和工作标准更高了。特别是作为北京市负责扶贫支援工作的委员,始终要怀着对贫困群众的赤子之心,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书写脱贫攻坚的首善答卷,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养育和信任,无愧于政协委员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