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9-08 > 视点 Focus

强化创新驱动 推进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

刘宝平

时间:2019-08-14   来源:2019年08期

  加快科技创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大决策,农业领域的“高精尖”也应该是全市“高精尖”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

  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最上游,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属于一产中的“高精尖”产业,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符合首都核心功能定位。从全国来看,北京地区具有种业科技资源高度聚集、种业科技创新成果突出、种业企业实力较强、种业创新发展环境优良等特点,全国80%以上的国家级种业科研力量集中在北京,正在形成的中国两大国有种业集团总部均坐落在北京,对国家现代种业产业跨越式发展,特别是科技创新方面的贡献日益凸显。

  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前北京现代种业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市区相关部门对北京发展现代种业的认识还不统一,对现代种业的战略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理解分析有待深化;二是种业产业链、价值链很长,协同创新支持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精准性政策体系有待进一步构建;三是中央在京现代种业创新资源和产业资源的聚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现代种业基础研究、工程化转化的基础设施群的统筹整合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

  进一步提高对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统筹层级,由主管市领导牵头,协调农业农村、土地规划、园林绿化、科技、人社、发改、财政及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和相关区政府,强化对全市现代种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和功能布局,统筹整合各级各类政策资源,形成系统、精准的“北京现代种业创新发展政策体系”,避免重复投资、重复立项,集中力量办大事。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集聚优势种业科技资源,引导城市核心区的生物育种、生物信息、生物制造等方面的创新型企业和高校院所向产业功能区转移聚集,形成集研发、展示、示范、交易、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积极对接国家相关部委,为相关国家重大农业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提供服务保障,积极争取种业自主创新计划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有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在京落地。支持国际顶尖研发机构、跨国企业研发中心在京落户。

  进一步加快综合平台建设

  加快现代种业综合平台建设是统筹整合各级各类产业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有效路径。

  据初步调研了解,通过多年的积累,北京地区种业技术人才、装备水平和产业链服务机构等在全国具有明显的领先优势,但也存在着分布分散、缺乏协同、运行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相关部门要进行深入调研和梳理,摸清底数,提出市场化、社会化的协同运行机制,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行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现代种业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农业科学特别是种子科学与材料、电子信息、工程机械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和协同攻关,在基因技术、生物信息、精准测试、工程化育种等产业前沿方向重点发力,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实际、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现代种业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物种业技术创新中心”“动植物分子育种技术综合解决方案平台”等种业技术创新及服务平台。加强现代种业交流交易和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争取建成国家农作物新种质、新品种综合展示、评价、推介平台,积极探索开展种业科技成果交易、种子供应链金融、种业商业化保险、种业大数据等社会化服务。

  进一步强化政策创新

  推进种业与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建设融合发展。北京在现代种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优势不应成为“空中楼阁”,要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紧密结合。

  首先要强化政策创新,把区域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进行有效衔接,处理好产业功能区国有建设用地、集体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关系,完善新增建设用地的保障机制。既要保护好耕地,又要盘活集体建设用地,还要利用国有建设用地平衡资金,不能把城镇建设或城市综合体的规划标准简单套用到现代农业和种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应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建立符合现代农业和种业产业特点的差别化供地机制。

  同时,种业产业功能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工程中,在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企业人才引进和科技队伍建设、商业服务、景观提升、水系净化优化等方面,应加强对现代农业和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支撑,提高供给质量,要有明确的引导政策,将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就业有机融入其中,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发展成果,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东农业技术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责任编辑 任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