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9-08 > 视点 Focus

产业要生态化 生态要产业化

李光熙

时间:2019-08-14   来源:2019年08期

  在首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是基础,生态是红线,富民是根本。如何既保护好生态,为和谐宜居之都提供保障,又富裕农民?通过对北京涉农区特别是生态涵养区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我认为必须以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新理念为这些地区产业发展赋能。

  产业生态化就是结构上要适应生态要求、生产中绿色循环、价值上以生态优势为产业品牌赋能,赢得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生态效益双提升。生态产业化就是用产业规律推动生态建设,将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二者互动、互促、互融。这就是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

  目前,在产业发展中绿色发展、减量发展、循环发展不够。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仍主要依赖化肥、农药等,种养严重脱节,化肥应用量过大,有机肥用量不均衡,土壤大面板结,地力下降,持续高质量产出能力萎缩。特别是菜田和果园施肥量超过作物需求量,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率不高,畜禽养殖业随着疏解大量减少,但留下的污染物并没有彻底消除,直接影响环境。

  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不够清晰,实施中缺乏稳定的配套政策。北京62%是山区,有7个生态涵养区。这些区域种什么、养什么、搞什么产业,不是很清楚,有的有大概规划,但不精细,多数项目落不了地。相关政府部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有一些不配套,相互制约,有的政策一刀切,或照搬城市、照搬工业生产,有违农业发展规律和农业多功能特点,弱化了政策应有的引导作用。

  在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上不充分。据统计,全市现有1170万亩的森林、150万亩的新建平原生态林、100多万亩的鲜果园、200多万亩的农田,还有丰富的山水湖草资源。但对资源缺乏分类研究,特别是对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缺乏量化指标。在盘活资源,使其转化为发展优势、形成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方面,未形成政策支持体系。从理念上未能将这些生态环境资源作为特殊的资本加以运营,多数停留在为生态保护而生态保护,或为生产而生产,将生态与产业割裂开来,缺乏融合,降低了综合产出效益。

  着眼于实现郊区永续发展的目标,应坚持问题导向,构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这样才能有利于将生态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有利于生态产业反哺生态保护,生态资源在开发中得到更好的保护。

  以创新理念统筹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要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绿色发展观。着眼于永续发展,寻找生态与产业的最大公约数,在保护与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效益的统一。要坚决摒弃生态与产业只能二选一的落后理念,树立1+1>2的共识。在发展目标上,将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都与乡村生态宜居联系起来,自然环境治理和人居环境整治同步推进,在破解难题上要体现产业发展从生态中找出路,生态保护从产业化中强动力,既要绘就郊区新绿底色,更要让底色成为带来效益与竞争力的主色。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和内在动力,始终把整个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实现和确保生产活动结果绿色化和生态化的途径、约束和保障。

  强化规划引领,自觉按规律办事。以生态优先、首都生态屏障永固、郊区群众生活更美好为导向,做好产业布局规划,指导产业发展。明确生态是下限约束,而非上限控制。只要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符合发展方向就可以发展。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为产业发展留足空间。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中坚持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不设统一模板,全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区区有个性,千村有千面。

  打好组合拳,政策引导要更加精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发挥政府作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关键在于结构调整转型和种养业、二三产业发展模式升级,加快驶入生态化发展轨道。生态产业化发展需要借助市场,在资源转化中实现经济效益。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产业化龙头企业进入乡村,立足大市场、大都市的有利条件,抓住市民消费升级和需求多样化契机,重点发展生态畜牧业、生态渔业、特色果品、特色本地农产品、蜂产业、有机蔬菜等有生态涵养区特色的高效农业。

  有针对性地发展林下生态经济,如食用菌、药材产业及旅游、科普、森林氧吧、体育健身、亲子教育体验、科研教育等服务性产业。有针对性地强化农业多功能属性,定制化打造一批乡味农都、乡村酒吧、高端民宿,山水宜人的乡村旅游景点、观光路线,设计农事活动,打好“乡愁牌”。

  要充分运用有形的手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如社会资本准入政策,税收、金融、土地支持政策,以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和农民主体参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设立生态产业发展基金,用财政投入指挥棒引导,凭借“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准入倒逼生态产业发展。

  建立产权明晰、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生态资源产业化交易平台,促进生态资本增值,科学运用无形的手引入市场主体与投资开发,支持电商企业进农村,加大品牌宣传,让生态产品卖出好价钱。

  通过以上措施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两化融合中,使郊区山水颜值更高、村庄气质更佳、乡村百姓更加富裕。

  加强监督,促进健康发展。引导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各级政府要制定和完善生态资源管理办法,加强生态资源综合调查、监测和评价。建立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生态环境资源信息支撑、监测预警机制;建立评估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的基础数据支持体系;健全生态环境资源考核体系;加强生态服务、生态产品标识认证等公共服务,对生态产品、服务等生产全过程实施有效监管。

  要实行最为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更高要求的监管监测体系,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土地信息公开、数据共享,加快完成基本农田确认、建立完善土地台账。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大兴区园林绿化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 任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