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9-07 > 视点 Focus

努力提升首都教育国际影响力

方德英

时间:2019-07-31   来源:2019年07期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消费枢纽城市,离不开教育消费特别是国际教育消费。国际教育对北京四个中心建设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国际教育对国际消费的直接和间接拉动作用亦不可估量。北京基础教育资源全国领先,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约占全国三分之一。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号召。蔡奇书记在全市教育大会上也明确指出,要提高首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使北京成为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

  虽然北京市在提高国际学校办学水平和高等留学教育吸引力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国际教育发展现状并不十分理想。一是基础国际教育供给能力不足。目前北京市经批准的具有接收外国学生资质的普通中小学286所,可招收中国学生的国际学校37所,但总体上还难以满足在京外籍人员、居民对子女多元化教育的需求。一些国际学校报名录取比例仅为十分之一,不少中小学生因此选择出国消费。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66.21万人,其中中小学低龄留学人数达17.2万人,北京的增长趋势尤为明显,造成了巨大的教育消费流失。此外,国际学校的学生只能报考国外的高校,也不利于留住优质生源。

  二是基础国际教育供给水平不高,特色不鲜明。虽然北京四中、人大附中打造了知名国内基础教育品牌,但在国际视野上还未达到英国的哈罗公学、伊顿公学,美国的磁铁中学、steam培训一样的高度,在特色文化上还缺乏系统性的东方文化理解。有的国际学校照搬而不是融合西方的教育模式,或者造成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西化,造成中小学生自我认知的冲突,由此国际学校常被社会诟病为国外培养人才,其实质也表现出教育主权有所缺失。

  三是高等教育国际影响能力有限,留学生存在“超国民待遇”的现象。北京市具有接受外国留学生资质的高校达95所,在京留学生数量长期居全国之首,但近年增速停滞,国内领先优势地位受到上海、江苏等地的挑战。同时还存在来华留学“门槛低”、自费生源占比不高、优质生源吸引力不足等问题,尤其是招生渠道不畅,不像许多欧美高校认可我国高考成绩,在京高校留学生入学标准或者简单武断,或者没有规范标准。

  建议首先要以需求为导向,增加基础国际教育供给数量。一方面充分利用存量资源,扩大接收外国学生资质的普通中小学规模,适度增加可招收中国学生的国际学校数量,打通国内、国际两个教育体系的对接渠道。另一方面进一步开放准入条件,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争取更多的增量资源。鼓励采用公办国际班、中外合作、民办、混合办学等多种方式,培育多元市场主体;优化全市国际学校布局,推动新增高端国际教育机构重点向“三城一区”科技创新中心主平台倾斜,为引进人才提供优质国际教育资源,构建有利于均衡发展的国际教育体系。

  其次,要面向未来,提升基础国际教育供给水平。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准入门槛、办学资质和教学大纲的管理,避免低品质、中低端国际学校盲目扩张,着力提升办学水平。坚定行使国家教育主权,推进基础国际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教育的融合,打造兼具国际化与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首都基础国际教育体系;创新监管服务模式,强化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对国际学校师资培养、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服务;合理引进国际知名教育机构在京办学,积极探索国际教育基地、国际教育园区以及国际学校联盟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合作;大力推广以“非遗课程”为代表的中国特色历史、文化教育品牌,有效扩大优质国际教育资源的供给,满足在京外籍人员子女教育需求,满足居民多层级、多元化国际教育需求。

  最后,要内外兼修,升级国际留学生教育消费生态系统。

  首先,以国际视野加强自身建设,打造各高校特色留学品牌,提高自身“造血”功能,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探索扩大招生渠道,鼓励高校扩大自费留学生比例,适时调整来京留学生最低学费标准,实现优质优价。其次,瞄准科技创新中心定位,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多种形式引进高端教育机构落地北京,促进科教融合,工学互通。第三,强化服务,加强管理。理顺留学生医疗保险、工作签证和就业创业支持系统,努力为留学生提供正常的国民待遇;成立国际教育联盟,加大监管力度,鼓励合作共赢,实现错位竞争,避免恶性竞争;建立服务平台,扩大对外宣传,提升“留学北京”的品牌价值。

  采取上述举措后,粗略估计仅学费一项,基础国际教育直接收入至少可新增8.1亿元人民币,高等教育直接收入至少可新增37.84亿元人民币。

  当前北京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逆差显著,与打造国际消费枢纽城市目标极不相称,我们应当努力改变这种局面。对于学生而言,应做到境内有国际教育需求的学生既能出得去,又能留得住,同时境外优秀学生也愿意付出更高的学费来京留学;对于教育机构而言,应做到国外优质教育机构能够进得来,同时首都优质教育机构也能出得去。相信随着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更多的国内学生在北京就能接受优质的国际化教育,以“留学北京”起到一定的“留学欧美”替代作用,北京打造国际消费枢纽城市也将更加长远和稳固。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

责任编辑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