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9-05 > 走笔 Essay

柳思

蒋伟涛

时间:2019-05-20   来源:2019年05期

  柳树在古代社会里经常出现在文人骚客的笔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咏柳》更如柳树一样婀娜多姿、端庄大方,成为历代传颂的名篇。

  我国自古就有爱柳之说,插柳、戴柳、折柳、赠柳,与柳有关的民间风俗和情趣盎然的柳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古代都有在寒食节这天家家户户门前插柳枝的风俗。这个习俗在我的故乡豫东一带至今犹存。有些地方,插在屋檐下来预报天气,有农谚说“柳条青,雨绵绵,柳条干,晴了天”。戴柳是古代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所以有赠柳之风,亲朋好友远行离别,折柳相赠以寄情思,寓意可以留住友谊和友情,同时柳树枝条坚韧,随手一插就可成活,祝友人远行可以随遇而安,无论到了哪里,都可以生存下去。

  

  柳树是春的使者。民间谚语说:“五九、六九,隔河看柳。”早在五九、六九的时候,远望之中的柳梢已经隐约地带上一丝儿新绿了。清代诗人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诗句我最喜欢。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腊日》有“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是柳条”诗句,都直接反映柳树的最早发芽泛绿,泄露出春的气息。

  对于柳树可能在早春之后有些讨厌,这主要是因为漫天飞舞犹如下雪的柳絮。柳絮也就是柳树的种子,上面有白色绒毛,随风飞散如飘絮,因以为称柳絮。不知不觉,柳树由鹅黄变成了深绿。柳絮也由嫩芽变成了一串串白色的飘絮,老人俗称为“柳毛”,也有人叫做“柳棉”。走在路上,柳树集中的地方便会飘着柳絮,有的会落在脸上、粘在发际,不少行人出行戴上了口罩。对于柳絮飘飞的日子也是蛮有诗意的,在很多文人笔下也留下了柳絮的身影。唐杜甫《绝句漫兴》之五:“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唐代诗人薛涛在他的《柳絮》诗作里写道“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会南飞又北飞。”宋苏轼《和孔密州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晏殊《寓意》诗:“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就连《红楼梦》第七十一回也说:“我想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的东西,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水浒传》第九十三回:“是夜刮起东北风,浓云密布,纷纷洋洋,降下一天大雪。明日,众头领起来看时,但见:纷纷柳絮,片片鹅毛。”

  我国栽培柳树历史悠久。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周礼》就有栽柳的记载。杨柳最早见之于载籍的,该是《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在文学上,好多人把杨和柳混在一起,叫做杨柳。春天,许多树木还没复苏,杨和柳已经抽青发芽了。“杨柳依依”“春风杨柳万千条”“隔溪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少女腰”,诗人们把杨和柳同春光相联,还把它比作婆娑婀娜的少女。但诗人们笔下的杨柳,实际上说的都是柳。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在异乡说到柳树想起豫东家乡的柳树和一条河堤,这就是当地八大景观之一的隋堤烟柳,在当地县志早就有记载。其实这与离此不远的开封当地的汴京八景也是重合的。这河流却是同一条。村庄西边一里出就是沱河,据说就是隋朝大运河的一部分,隋堤是隋炀帝大业年间所开凿,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曾记载: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

  隋炀帝开凿的通济渠和永济渠,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和浙江,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是贯穿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其中通济渠尤为重要,因为通济渠的一段同汴河相贯通,故隋堤又名汴堤。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接受大臣的建议在河堤上栽种柳树,当时的目的有三:一是保护堤岸,二是供牵舟之人乘凉,三是供牵舟之动物食叶。遥想当年,隋堤之上盛植杨柳,叠翠成行,风吹柳絮,腾起似烟。每当清晨,登堤遥望,但见晓雾蒙蒙,翠柳被笼罩在淡淡烟雾之中,苍翠欲滴,仿佛半含烟雾半含愁,景致格外妩媚,是一幅绝妙的柳色迷离的风景画,美不胜收。故而被誉为“隋堤烟柳”。

  前人为当地八景各赋诗一首,其中“隋堤烟柳”的诗如下:“长堤一道去悠悠,隋帝遗踪今尚留。柳色空余天子恨,烟光难庶绾民愁。登临不尽兴亡感,盛事须怀逸乐忧。凤辇龙舟竟销歇,行人犹唉绿荫稠。”

  隋堤开凿于大业年间,即605年至617年。但是柳树生长极为迅速,三五年就浓荫密布,而寿命却只有100年左右。到唐代开元年间已经是枯老稀疏,当时的王泠然作诗《汴堤柳》:“今日摧残何用道,数里曾无一枝好。驿骑征帆损更多,山精野魅藏应老。”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运河开通不久,隋炀帝就因为暴政激化社会矛盾,导致国破家亡。后人常以隋朝作为亡国之鉴,以隋堤柳为亡国意象。其中,白居易的《隋堤柳》最为著名,全诗如下:

  “隋堤柳,岁久年深尽衰朽。风飘飘兮雨萧萧,三株两株汴河口。老枝病叶愁杀人,曾经大业年中春。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南幸江都恣佚游,应将此柳系龙舟。紫髯郎将护锦缆,青娥御史直迷楼。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上荒下困势不久,宗社之危如缀旒。炀天子,自言福祚长无穷,岂知皇子封公。龙舟未过彭城阁,义旗已入长安宫。萧墙祸生人事变,晏驾不得归秦中。土坟数尺何处葬?吴公台下多悲风。二百年来汴河路,沙草和烟朝复暮。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

  这是一首七言乐府的叙事长诗,隋堤之柳在白居易的诗中,成为一种亡国追索的意象指代。在诗中,白居易将前朝大兴土木修凿大运河,在运河两畔广植柳树,夹岸柳绿桃红的旖旎之景象发挥到极致。但是这样的景象没有成为百姓的福祉,而是百姓肩头沉重的负累,隋朝的基业在炀帝恣意妄为的荒淫游冶中渐渐消耗,一句“海内财力此时竭,舟中歌笑何日休”,淋漓尽致地把炀帝奴役民众、挥霍财富的骄横以及百姓哀号遍地、民不聊生的苦难烘托出来,隐隐透出大隋江山摇摇欲坠的忧患。

  自白居易后,隋堤柳就成了亡国的题材和意象,后人多有创作。如李山甫的隋堤柳:“曾傍龙舟拂翠华,至今凝恨倚天涯。但经春色还秋色,不觉杨家是李家。背日古阴从北朽,逐波疏影向南斜。年年只有晴风便,遥为雷塘送雪花。”

  今听《隋堤柳》,经由白居易之诗,联想到隋唐两代的兴亡,历代对大运河的修浚以及淮扬古城的盛衰,由古至今,一一展现,就如隋堤上的柳絮,飞扬飘散。

  

  想当年,北京地区有很多柳树,出名的地方就是万柳堂。万柳堂在北京是个响亮的名字。元代廉希宪建别墅于丰台草桥,名万柳堂,又名花万本。建于元中统、至元年间。康熙时,冯溥羡慕希宪,在崇文区广渠门内建别墅,也叫万柳堂。园内堆土山,种植了杨柳和各种花卉。并修建御书楼,楼内悬挂康熙御笔匾额“间廉堂”。万柳堂后归属石文桂,又修建了大悲阁、大殿、关帝殿、弥勒殿,名曰“拈花寺”。这样说来,万柳堂应在原崇文区板厂南里,据说这里以前就是石氏万柳堂家祠。对于万柳堂,网上文章很多,大都是在讨论北京历史上到底有三个还是两个万柳堂,一说在崇文,二说在丰台,三说在海淀。

  万柳堂因柳而得名,这里的柳树也像隋堤烟柳一样留下一篇名文,这就是清代文学大家刘大的作品《游万柳堂记》,此文通过万柳堂之景描写,借万柳堂的兴衰,叹富贵之不可恃。当时的景象描绘是:“有园在都城之东南隅。其广三十亩,无杂树,随地势之高下,尽植以柳,而榜其堂曰万柳之堂。短墙之外,骑行者可望而见其中。径曲而深,因其洼以为池,而累其土以成山;池旁皆兼葭,云水萧疏可爱。”可见鼎盛一时,但是笔者笔锋一转写道:“雍正之初,予始至京师,则好游者咸为予言此地之胜。一至,犹稍有亭榭。再至,则向之飞梁架于水上者,今欹卧于水中矣。三至,则凡其所植柳,斩焉无一株之存。”最后笔者感叹道:“人世富贵之光荣,其与时升降,盖略与此园等。然则士苟有以自得,宜其不外慕乎富贵。彼身在富贵之中者,方殷忧之不暇,又何必民之膏以为苑囿也哉!”

  这是一篇讽世之作。借万柳堂的兴衰,叹富贵之不可恃,并进一步指责“贵极富溢”的官僚“民之膏”以供其逸乐,“穷极土木之工而无所爱惜”。文章虽然简短,但寓意颇为深远,耐人寻味。

  乾隆爱柳更多是出于实际的目的。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乾隆皇帝南巡宿迁曾留下《堤上偶成》四首,其中之一曰:“夹堤栽柳为河防,高下成行护野塘。欲是春风不相让,轻摇丝缕半熏黄。”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总结植柳护堤的经验,写下了富有科学道理的五言律诗,诗中写道:“堤柳以护堤,宜内不宜外;内则盘根结,御浪堤勿败;外惟徒饰观,水致堤乃坏,此理本易晓,倒置尚有在。而况其精微,莫解亦奚怪;经过命补植,缓急或少赖;治标资小助,探源思其逮。”乾隆皇帝不仅对柳树独具慧眼,赞赏有加,而且对柳树在开浚河道、加固堤防中的作用包括植柳方法可谓总结得十分精辟,改变了柳树只可观赏、不可大用的偏见。杭州西湖畔的柳浪闻莺,也是对柳树的眷顾之情,留下了美景。

  柳树在古代文人和达官贵人眼里作用是不同的,可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有赞颂柳树护堤的,有借柳树讽刺时事的,但是柳树从来不是高大上的树种,在现实生活中被勤劳的匠人用双手编织成各式生活用品,走入了百姓之家,成为广泛应用的生活必需品。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矮小的杞柳,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筐子,成为人们劳动时的工具。杞柳系多年生灌木,一次种植多年割条收益。因此要想获得连年高产,必须加强抚育管理。除加强肥水管理、松上锄草和排涝外,最重要的是平茬、养茬、拿杈。杞柳条一般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晴朗天气进行收割。收割时,要随割条随剥皮。剥皮前要准备用木棍做成的夹子,先把枝条下头剥开一点皮,放在夹子里,然后由粗头向细头抽拉,得白条,当地叫作“白楝条”。剥后及时晒干,晒干后的枝条按粗细分级成捆,贮藏。贮藏期间严防烟熏、受潮,以免枝条发霉变色。杞柳制成的柳编制品款式新颖,种类繁多。

  从古至今,柳树成为文人墨客、寻常百姓的喜好。爷爷告诉我,在饥荒年,柳芽和柳叶也是填饱肚子的好东西。人世间这么多人爱柳树,柳树承载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也是人情感的现实表露。柳树所有的枝条总是俯下身子,条条不忘根土,它俯首垂臂,时时刻刻不忘生它养育它的根土。

  一棵柳树,就是一段历史,见证着历史的兴衰和人间的悲欢离合。而每棵柳树都在叙述自己的故事,都在展示着一种典雅的人生哲学,都在描绘着美好的理想与渴望,都在承纳着天地亘古的博大与无垠。

作者系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