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9-05 > 聚焦 Spotlight

努力促进北京市绿色金融发展

李民吉

时间:2019-05-20   来源:2019年05期

  近年来,北京市绿色金融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绿色信贷增长较快,绿色债券发展势头良好,碳市场建设深入推进。与此同时,北京市还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碳交易试点城市,形成了包括北控水务、中竞同创、北京环卫工程等企业在内的一批绿色金融助推发展的典型企业和品牌。首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但还存在一定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一是协作意识不强。从目前的实践情况看,绿色金融领域协作意识不强,政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以及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战略思维,难以凝聚广泛深刻共识,形成统一监管规则;难以实现环境信息、数据的共享及有效的绿色金融风险管理,不利于支持北京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二是行业标准不明确。缺乏统一的绿色金融行业标准,对何为绿色环保项目难以做出明确、有效、一致的定义,不同政府部门和银行机构对是否属于绿色金融应扶持的范畴往往看法不一。例如,水力发电项目,有些政府部门认为是绿色环保项目,有些政府部门则认为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会导致银行无法判断是否应予以支持。绿色金融的行业标准不明确,往往会干扰企业、投资者和银行对绿色金融项目的识别,难以作出有效判断,可能导致投融资机会的流失。

  三是风险管理人才储备不足。由于绿色金融领域的专业、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导致金融机构绿色金融风险识别能力差,风险估价、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等后续的风险管理环节尚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形成有效的风险预防、分散、规避及转移管控体系。这些情况的存在隐藏着造成金融机构经济损失的可能,会降低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投资热情和投资力度。

  四是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目前,政府相关部门的企业环境项目数据、企业自身所掌握的环境信息数据并没有实现与金融机构的共享,这无形中增加了金融机构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若金融机构无法了解企业的相关环境信息,既不能有效识别其是否属于绿色金融的范畴,也不能快速地开展绿色金融业务,还会制约金融机构对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的评估能力,降低绿色金融对金融机构的投资吸引力。

  建议从战略高度统筹协调绿色金融各参与主体。北京绿色金融体系的建构与发展需要各方通力合作:首先,要强化政府引导,补贴绿债发行。可借鉴上海、深圳、香港等地的做法,推出补贴当地发行人绿债认证成本的举措,调动绿债发行积极性。其次,扩大协调半径,探索京津冀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雾霾治理为例,北京可以尝试创造一种(或多种)雾霾治理的区域补偿机制,让北京补贴河北治理雾霾的项目,提高社会资本参与河北治霾的积极性,最后达到北京、河北双赢的结果。第三,监管部门主动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据估算,如果将绿色信贷的风险权重从100%降低为50%,就可以将我国所有绿色信贷支持项目的融资成本平均降低0.5个百分点。

  加快绿色金融行业标准的制定。建议积极推进绿色金融行业标准化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可量化的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统一绿色金融统计口径,建立具有可行性的环境监管指标等。唯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才能对金融机构、投资者和企业起到引导作用,才会提高金融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在绿色金融项目上的效率,从而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

  建设绿色金融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绿色金融在促进北京市产业转型和经济动能转换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首都绿色发展的新引擎,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北京发展绿色金融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要想扎实推进绿色金融工作的开展,必须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提升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的风险识别能力,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为此可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顶尖教育机构交流、尝试利用北京丰富的高校和科研资源,开设相应专业等形式,使产、学、研相结合,为绿色金融发展培育、储备充足的可用人才。

  完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为解决银行获取企业环境项目信息成本高等问题,需要探索建立并完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依托北京众多的高科技公司和雄厚的科技实力,建立共享信息数据库。降低投资者获取企业环境信息的成本,为投资者的环境风险管理提供高效、便捷的渠道,以使投资者以低廉的信息成本,方便快捷地充分了解具体情况。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责任编辑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