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9-04 > 视点 Focus

补齐冰雪人才短板

霍建新

时间:2019-04-12   来源:2019年04期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我国重大标志性活动,届时我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夏奥会、冬奥会、青奥会都举办过的国家。

  为了兑现申奥提出的承诺,更好地办好冬奥会、冬残奥会,2016年11月2日多个部门协同颁布《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2016-2020年)》。此计划旨在推动冬季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夯实冰雪运动群众基础,保障“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的实现。同年11月25日国家体育总局等4个部门联合颁布《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正式提出“3亿人参加冰雪运动”的目标。

  我国现代冰雪运动的发展尽管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远未达到成熟期,冰雪运动尚未大范围普及。如何在自然条件的限制下开展冰雪运动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为了提升群众的冰雪运动参与度,最大限度地普及冰雪运动,激发百姓参与冰雪运动的热情,挖掘冰雪运动市场潜力,我国多地均开展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冰雪运动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冰雪项目得到普及和推广。但是,由于受到场地设施有限、经费投入不足、专业指导人员缺乏等多方面的制约,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在冰雪竞技人才培养方面,由于我国冰雪运动参与度不平衡,在竞技项目方面也一直存在冰强雪弱的情况,雪上项目的人才培养近些年来才得以快速推进,跨界选材、跨项选材以及青少年冰雪项目推广已经初具规模。总体而言,冰雪竞技人才数量近些年呈现上升趋势,但与最终目标相比仍相差甚远。

  目前,我国冰雪人才总量亟待丰富。不论是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还是冰雪运动的发展都离不开冰雪人才强有力的支撑。到2022年我国冰雪人才缺口将达10万人左右,仅仅依靠现有的专业体育院校完成人才培养还远远不够。国内已有多所学校展开了冰雪运动人才培养,要求全体本科生“人人上冰雪”。同时,在京张联合承办冬奥会的强大势头下,北京多所高校增加了为冬奥会服务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渠道。2016年北京体育大学成立了冰雪运动学院,年招生200人左右,同时成立了冬奥培训学院、冰球运动学院等。首都体育学院从2017年起开始招收冰雪专业方向学生,培养救护人员、冰雪赛事组织管理及新闻报道等人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从2018年起,新增4个小语种专业,主要是为冬奥会服务的中欧语种……在看到喜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从人才需求总体目标来看,人才缺口仍然较大,特别是更需要一批懂得冬奥会运动项目知识的专业人才,如冰雪体育指导教练、冰雪机械操作、冰雪产业运营管理、冰雪救护等人才。

  从雪场、冰场的角度来看,随着冰雪运动场地设施数量的不断增加,引发了大量的人才需求。截至2018年6月,全国共有滑雪场738个,覆盖了24个省市自治区;全国共有室内滑冰场334家,其中商业冰场288家,覆盖了33个省市自治区(含港澳台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冰雪运动从业人员不足万人,主要受到季节和地域的影响,发展缓慢,供需矛盾凸显。到2024年全国雪场数量将达到1500家,冰雪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约10万人。其中,滑雪、滑冰体育指导员,专业教练员全国预计需求近万人。冰雪机械操作和冰雪场地设施管理运营人员每年需求达千余人,市场的不断扩充将带来更大的用人需求。

  冰雪人才布局与流动障碍仍存在,人才培养理念需变革。“北冰南展”“北展西扩”早在多年前就成为了我国冰雪人才培养的关键词,但近30年来成效甚微。冰雪人才的布局和合理流动仍处于不平衡、不成规模等状态。由于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等差异,冰雪人才的布局仍集中在东三省与北京等地,少量人才流动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同时,在传统体育教育理念下,我国冰雪人才培养历来重课程建设与知识技能传授,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从“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角度出发,为大众冰雪运动服务、培养冰雪竞技人才是我国冰雪人才培养的理念,既重视人才“入口”,更强调人才“出口”,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让青少年成为冰雪运动发展的主力军。

  为此,建议尽快研制出台加快冰雪人才教育培养的实施意见。鼓励学校与雪场、冰场建立学分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历教育与社会职业培训之间的有效衔接,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的“联通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紧密衔接的纵向通道,搭建专业人才成长的“立交桥”,促进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构建我国高校冰雪人才数据库。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数据库的建立能够在培养冰雪人才的过程中,为高校、社会提供便捷实用的信息源,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使冰雪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培养应用型冰雪人才。引导和鼓励高校增设冰雪运动相关专业,建立学校、企业、社会培训机构间的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规避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弊端,推动学历教育与社会、市场的对接,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复合型冰雪专业人才。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体育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