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9-03 > 聚焦 Spotlight

构建首都“高精尖”农业

高华

时间:2019-03-22   来源:2019年03期

  构建“高精尖”农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好服务首都功能的必然选择。首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应是:产业是基础,生态是根本,文化是特色,人才是依靠,科技是支撑,组织是保障。六个方面融为一体。就产业振兴而言,需要新动能,同时更要突出首都特色。以北京而言,就是“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市情农情,北京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特殊的功能,农业所面临的土地、水、生态环境等资源条件的严峻制约和农业要同时承担首都农产品的应急安全保障,提供生态休闲、科技示范服务和支撑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等重要职能。在这种情况下,北京农业发展道路选择要走“高精尖”和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也就是培育农业高端产业。

  “高精尖”产业是指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创新为手段,以高端产品为标志,以提升价值能力为方向,具有控制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高精尖”农业产业的选择应遵循四条标准:一是能够代表国家或北京参与国际激烈市场竞争,掌握行业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控制力的发展地位和不可比拟的发展优势;二是能够满足首都“四个功能”定位,且为北京履行好“四个服务”职能和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助力增色的精品产业;三是能够体现创新创造,引领发展潮流,对整个产业体系或某一产业上下关联产业具有很强的辐射影响和带动作用,能够决定发展模式或发展方向,并在其他地区可复制的产业或产业模式;四是能够凸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满足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功能要求,一二三产业相融合,能获得高附加值,达到传统产业所不能达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产业。

  按照上述内涵和标准,我认为应选取如下产业作为构建“高精尖”农业的重点。一是基于生物育种技术的现代种业。北京应进一步发挥首都科技和人才优势,搭建种业研发服务、种质资源交流共享、种业成果转化展示交易、北京南繁科研育种四大平台,打造研发、展示、示范、交易和服务一体化的高精尖、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种业全产业链。二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业装备制造业。应重点推动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加大绿色生态、环保、高端农机技术装备供给,打造升级版“机器换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基于“互联网+”的智慧农业。北京应大力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建设北京农业数据中心,开发适合“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发展数字田园、智慧养殖、智能服务、农村电商,推进“互联网+”产业融合,强化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作用。四是基于满足市民健康和文化需求的城市农业。城市农业是指以满足城市消费者需求为主要目的,应以满足市民的文化旅游、身心健康和陶冶情操等更深层次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农旅结合、农科结合、农文结合,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共享农庄、亲子农业、教育农园、市民农园、家庭园艺、京品民宿等业态,推动传统乡土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田园综合体,培育“第六产业”。五是基于服务和谐宜居城市建设要求的生态农业。未来,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 “清脏、治乱、增绿、控污”行动应进一步加强农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推进畜牧设施完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循环节约、融合发展,不断降低农业的负外部性,并着力培育气候智能型农业,培育碳汇交易市场,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六是基于生物制造技术的安全投入品产业。安全投入品是指诸如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疫苗等绿色、无害的农业生产用品。安全投入品由于能决定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因而对建设北京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应重点支持多功能生物肥料、农药降解生物肥料、超级固氮菌生物肥料和基因工程菌及其生物肥料的研发,并在河北周边布局产品生产,服务于全国。

  发展“高精尖”农业产业,要以服务首都功能为出发点,以推动乡村振兴为落脚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持续增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农业绿色发展、农民全面发展。

  坚持理性思考,做好顶层设计。建议由市政府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参与,研究制定北京市“高精尖”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路线图,明确不同阶段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实施重点、关键技术和保障措施。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提升与疏解、存量与增量、近期与远期之间的关系,坚持理性思考,在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有效实施和持续推进等方面下功夫,确保“高精尖”农业产业构建目标能顺利实现。

  推动合理分工,明确责权关系。政府部门负责引导、监管、提供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持,并为“高精尖”产业总部落地、研发创新创造、环境营造提供支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负责具体项目实施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科研单位承担科研项目的实施,以加强自主创新;相关产业协会、学会、教育机构作为补充,搭建政产研用之间的沟通桥梁。

  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对优良新品种、农业智能装备、生物安全投入品、高效农用品、农业专业信息技术产品、新型专业农民培养等给予政策性补贴,并减免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移动通讯和数据传输等服务费用。出台支持城市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农村“三块地”改革等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加大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对“高精尖”农业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采购力度,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工作体系和新技术新产品评价体系。

  加强协调联动,促进协同发展。高标准建设平谷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支撑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和服务联盟,支持京津冀三地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技术标准创制,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产业对接合作,推进科技和服务市场一体化进程。鼓励各地区“高精尖”产业领域企业进行跨区域、合理化布局,充分整合各地区的优势资源,打造跨区域产业链条,充分发挥首都科技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区域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