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9-01 > 聚焦 Spotlight

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

侯惠荣

时间:2019-01-24   来源:2019年1期

  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充分发挥全社会每个元素的重要作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各个领域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尤其是医疗领域人才的培养,涉及与广大人民群众相关的民生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身心健康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各级教育部门都应该注重引导,实现心理自然生长和成长矫正联动机制。心理不健康在高校中有各种各样的表现,现在国内大多数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每年新生入学都要进行心理测评,测评中有7%至8%的人心理异常,需要特别关注的不低于1%,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值得全社会重视。医学生工作、生活压力大,需要各级政府和单位等给予重点关注,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兼顾他们的精神心理健康等因素,帮助有问题的师生们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消除不良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由于医疗领域的师生们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着特殊性和复杂性,各级政府、单位和社会组织应给他们制定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计划,编制专业性的科普教材,设定不同的培训体系和模块,同时鼓励他们参加心理培训,促进自我成长。

  医学生本科和研究生阶段需要8年多的时间,他们的道德标准和做人准则在此时形成,是职业技能和德育培养的关键期,要让他们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是大学和研究生阶段的责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的培养,提高全体教职工的整体素质,尤其是硕士和博士生导师队伍的全方位建设。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要求,尽快开展从事医学教育的各类教育机构人才分类评价改革,鼓励根据不同机构类型、不同岗位教师的职责特点,在对教学为主和研究为主的人才进行区分评价的基础上,开展注重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的师承教育人才的试点评价,促进医学教育人才梯队的完善。

  针对医学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中等以下教育发展不足,教育模式单一的现象,应着重把握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教育特色,改变简单化的院校教育模式,加强对医学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增加社会大众化的教育模式,积极发挥网络教育的重要作用,努力培育面向大众健康教育的科普教育机构和教育人才。

  医疗领域的师生们在原始创新时要耐得住寂寞,克服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的想法,认真钻研持续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从量变到质变,产生社会价值。每一位医学人才都要致力于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民建中央委员、朝阳区委副主委,朝阳区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教授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