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8-12 > 时评 Politics

贺建奎事件究竟该如何反思?

王石川(央视评论员)

时间:2018-12-14   来源:2018年12期

  “此次媒体报道的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公然违反国家相关法规条例,公然突破学术界伦理底线,令人震惊,不可接受,我们坚决反对。”11月2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三部门负责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表示:此次事件性质极其恶劣,已要求有关单位暂停相关人员的科研活动,对违法违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进行与婴儿有关的基因实验并非不可,但须守法守规。早在2003年,科技部和卫生部联合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就规定: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如今,试验婴儿已出生,意味着早过了14天的限制。而2016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也规定,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当符合知情同意、控制风险等伦理原则,其中控制风险原则要求首先将受试者人身安全、健康权益放在优先地位。加以对照,贺建奎的试验已把该审查办法踩在脚下。

  如果说权威部门的表态多是侧重于履行职责,那么业内人士的发声则表明贺建奎已犯众怒。继122位科学家发联合声明,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之后,日前,300余位华人科学家署名联名信称,对这种技术上高风险、医学上不必要、充满暗箱操作和巨大伦理争议的研究表示无法接受和强烈反对。

  科学不是站队,要站对而不是站队。但是,贺建奎团队所进行的试验确实是疯狂冒险,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问题是,贺建奎团队冒天下之大不韪,究竟是出于对科研的热爱,还是对名利的追逐?究竟是对孩子负责还是把孩子当成道具?

  最值得追问的是,还有多少接受基因编辑的婴儿不为人知?针对贺建奎的疯狂冒险行为,越来越多人陷入不安,也在深度追问:贺建奎还有没有隐瞒更多的基因编辑试验?显而易见,这番连问绝非多余。更可悲的是,现实中还有多少“贺建奎”?如何发现他们?又如何遏制他们的疯狂冒险?

  有科学家说,我们能通过技术来实现人本身的“进步”吗?这个问题的严峻性,就在于其中的“能”字,确实已经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真正的“人的问题”。科学家首先是人,开始研究前先学会做人,无论进行什么样的试验都必须存敬畏、守底线,如果任着性子胡来,或者以高尚名义行苟且之实,必将给人类带来难以预估的灾难。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怀进鹏受访时表示:“中国科技界坚决捍卫科学精神和科研伦理道德的意志决不改变,坚决捍卫中国政府关于干细胞临床研究法规条例的决心决不改变,坚守科技始终要造福人类、服务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初心决不改变。”三个“没有变”,让人稍许感到心安,但是究竟如何有效地防范类似行为,如何有力惩处以身试法、试规者,却不是容易的事。目前,贺建奎已被取消第十五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参评资格。期待依法依规处理相关责任人,形成震慑效应,不让贺建奎们再敢任性。人类的未来到底将是怎样?应该承认,科技是把双刃剑,不能因为出现了贺建奎事件,科学家就缩手缩脚。趋利避害,化害为利。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科研,人类的未来将更美好。

  责任编辑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