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8-07 > 视点 Focus

加强金字塔型创新体系建设

王茤祥

时间:2018-07-12   来源:2018年07期

  当前,北京市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初步形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北京模式”。为保证北京模式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需加强创新体系建设,解决科技创新的结构性问题,形成科技动能与经济动能协调发展。

  金字塔结构

  科学技术一体化、学科交叉融合、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指数化等是现代创新的特征,导致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学科、技术、产业的边界,创新的竞争本质上已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要求构建若干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产业发展、示范应用等四层次的“顶尖、腰强、底实”的“正金字塔”、科学技术产业一体化的创新组织系统。金字塔顶端是少而精的前沿研究机构,中间是工程技术能力突出、多学科融合的应用开发群体,下层是技术消化能力突出的企业及用户网络,上层积累的是“势能”,下层则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并支撑“势能”的不断提升。创新链缺失,持续高水平的创新就得不到保证。金字塔结构解决了创新依靠谁,并进一步解决了创新面向谁、为了谁的问题。而且,这种金字塔结构要建立共同管理、共同投资等机制,形成责任利益一体化,才能真正成为创新共同体,否则会盟而不联、成效有限。同时,要根据创新任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资源配置机制:基础研究是问题导向、好奇心驱动、个体行为,宜采取专业主导;应用研究是需求导向、利益驱动、集体行为,需采取市场配置资源。

  “顶尖腰强底实”

  创新体系从根本上决定了创新的效率与效果,北京要从创新体系建设的高度,系统推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一是加强优化基础研究,做尖塔顶。近年来,北京市基础研究进步明显。由于基础研究的长期积累性,其中能比肩世界先进水平的领域还不多,但科技创新本质上是强者的游戏,真正产生重要影响并被应用的成果只是最领先的少数。因此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若干重点领域进行结构性、系统性布局,形成基础研究“1+1>2”的组合效应;同时结合当前前沿学术复杂多变的特点,既要设立课题式项目,更要重视设立团队式项目,即遴选出高水平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由其相对自主地持续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并根据成效周期性调整,充分发挥优秀科学家的创造性,逐步建立与世界同步或者领先的能力,奠定长远竞争优势。

  二是提高技术研发的系统能力,做强塔腰。北京技术研发的规模、能力较强,但也存在零散、持续性不强、效率不高等问题,创新链存在缺失或断裂,随着产业疏解的进一步加快,这种局面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将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结构性隐患。这其中有资源投入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的系统性能力不足,这种能力不是基础研究的简单放大,是多学科的优化匹配、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在技术大变革的时代,这种综合性能力越来越难以形成,但一旦形成,就将具有难以超越的优势,对产业产生强大吸引力,从而掌握在全球范围内根据市场、供应链等进行产业布局的主动权。“顶尖腰强底实”的“正金字塔”创新结构,正是硅谷、剑桥等高科技重镇活力所在,而从“顶尖腰细底小”退化为“顶秃腰虚底空”的香港现象值得北京关注。因此,在产业疏解对技术研发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要特别注重加强应用研究,集中资源建设一批比肩德国国家应用技术研究院(即弗朗霍夫学会)的新型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完善创新链,采取市场配置资源及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模式,快速整合最新科技成果和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开展先进技术研发,提高科技势能转化为经济动能的能力及效率,形成专门性、持续性、积累性和规模性创新的技术工厂,并直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三是建设创新管理智库,升级软实力。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没有先例,在当前科技创新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创新的内涵及特点发生了深刻变化,摸着石头过河或拍脑袋式的管理可能会走弯路,必须进行创新体系的理论创新。因此,要加快创新管理智库建设,系统开展北京创新体系理论研究并指导实践,抓住创新的根本性问题并进行系统布局,形成创新管理组合拳效应。

  创新体系如一条生产线,其决定了产出的最大数量与平均质量,“生产线”不升级,投入原料再多,提高的也只是产量,对质量不会有本质变化,而数量却非创新的关键。因此,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是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支撑经济动能可持续提升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要早抓、深抓和持续抓。(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工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 郭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