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8-04 > 时评 Politics

呼唤传统节日仪式感

战春燕

时间:2018-04-11   来源:2018年04期

  历久弥新的文化传统,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原乡。不论我们走多远,传承好、发展好“文化家底”,唤醒内心的仪式感、认同感、使命感,我们就能记得住回家的路,忘不了乡土的味道。

  如今,每逢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都会引发一波文化反思,绵延多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究竟是“精神坐标”的传承形式,还是“吃”文化的代名词?对于传统节日来说,仪式感很重要。我们过一个节日,很多时候,是在履行一种承诺,进行一种祭拜,追寻一种感觉。以清明节为例子,祭祖、踏青、归家……祭祖,是为了缅怀先人;踏青,是为了放松心情;归家,是为了寻求心灵上的休憩之地。传统节日,有仪式感,才会有厚重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总让人觉得有些索然无味。而现实情况是,谈到节日如何过、怎样过,大多数人还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仪式感的缺失,让很多青年人,正在逐渐失去对传统的兴趣。唤醒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仪式感,需要树立一种广泛的传统节日认同。

  如何加大力度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挖掘,如何能对文化符号、载体、仪式引起重视?作为首都北京,在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中心建设中,除了国家宏观层面的正确引导和积极干预外,还需在多方面着力。

  一是注重挖掘文化性强、参与度高、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寄托情怀的节日物品和象征物。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龙灯、窗花、舞龙;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中秋节的月饼、赏月、玩花灯;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等,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

  二是各类媒体、学者、商家、民俗学家、艺术家等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传播传统节日的深厚文化内涵。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到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文化节日,每一个传统文化节日都是一个能够赋予传统文化价值的内容。挖掘每一个传统文化节日的仪式感内涵乃是一种必须,这是能够赋予我们核心价值的内容。

  三是不断从民俗中找寻创新点。作为寄托着传统文化的载体,流传在民间的民俗,是让传统文化变得鲜活的途径之一,但这些民俗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在民俗上适当创新,以更新颖的形式、有意义的闹法儿,唤回人们对于过传统节日的新鲜感。刚刚热播的电影《寻梦环游记》就是很成功的案例,让孩子们明白了祭祖是超越价值的情怀。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民进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朝阳区审计局局长

  责任编辑 秦焕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