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8-02 > 聚焦 Spotlight

擦亮全国文化中心的“城市名片”

崔 晨

时间:2018-03-05   来源:2018年02期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要聚焦‘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有效保护、发掘、传承和利用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让文化深度融入城市发展,使北京成为文化底蕴厚重、艺术繁荣发展、社会风气高尚的城市。”对于如何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政府工作报告已给出了明确的顶层设计。在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围绕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提升城市文化生活品质、增强首都文化创造力影响力等问题积极建言献策。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

  “老城不能再拆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如何应保尽保,政协委员各抒己见。市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鸿声建议将“整体性”理念融入文化遗存保护领域。北京拥有大量文物建筑,但其中较多规模性、有价值的建筑遗存因没有入选“文物保护单位”而没有得到保护。张鸿声认为,应建立“建筑文化遗存规划保护”制度,从概念和学理上说,这项制度贵在“规划”,后有“保护”。要由文化专家、规划专家组成委员会提出方案,交由相关部门严格执行。具体说来,就是整合规划、文物管理、城市建设等单位,设立“建筑文化遗存规划保护项目”,使成规模的建筑遗存进入保护名录。

  “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市政协委员、首都博物馆馆长韩战明旗帜鲜明地指出,要保护好这张“金名片”,首先要做好旧城文物建筑的腾退和保护工作,结合非首都功能疏解、棚户区改造、环境整治,深入研究不可移动文物腾退和保护的整体实施方案和办法,大力推进濒危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修缮。同时,围绕合理利用,让文物“活”起来。韩战明建议完善国有可移动文物的登录制度,建立完善登录管理平台,分类推进珍贵文物的保护修缮和修复工程,完善文物的保存、监测和调控设备设施,提升文物库房的标准化水平。此外,还要推进一批重要博物馆的改建扩建,并向社会开放。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工作要科学有序推进。市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朱岩石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加快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联组讨论会上指出,“北京中轴线申遗是挖掘北京旧城历史和文化价值很好的切入点”。他认为北京中轴线的保护,不应仅仅局限在中轴线本体上,更要通过保护与整饬更大范围的文化遗产,加强北京城内文化遗产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更大的范围内诠释中轴线的价值,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保护。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文化标准研究中心主任闫贤良委员则建议,将北京打造成“博物馆型城市”。“可以将街巷整治提升和街巷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启动‘博物馆型城市数字化工程’,加强名人故居的保护,宣传‘以人民为中心’的街巷文化建设理念等方式,打造有历史记忆的‘思想之都’、有中国智慧的‘创造之都’、有人民美好生活的‘美丽之都’。” 闫贤良饱含深情地说。

  保护历史文化名城还要借鉴成功经验。澳门委员温能汉指出,澳门历史城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建议京澳两地在保护老城历史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提升城市文化生活品质

  在北京,文化服务逐渐从“殿堂”走向“民间”,文化生活已经成为百姓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如何提升整个城市的文化生活品质,市政协委员、北京发行集团总经理龙晓雯建议从扶持实体书店做起。龙晓雯首先对比指出,北京每万人拥有实体书店不到1家,这一指标明显低于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世界城市。分布也不均衡,城六区书店较多,其中又以东城和西城最为密集,郊区书店较少,回龙观、望京、天通苑这些新建大型社区,书店也比较少。究其原因,龙晓雯分析认为,在对一个社区或者商业体乃至一座城市做规划时,书店往往成为被忽视的那一个,这使得很多区域一开始就没给书店留地儿,等到要开书店时,发现没有空间或者建设成本极高。对此,她建议,可以将实体书店纳入到城市发展规划中,建设覆盖全市的实体书店布局体系。在行政副中心及有条件的各区都可以配备大型书城,使之成为所在区域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腾退出的空间,也可以优先给书店提供经营场所。龙晓雯还建议政府对实体书店给予资金扶持,“可以建立层级化补贴机制,按大型书店和中小型书店、综合书店和特色书店、历史较长书店和初创书店等类型分类,分别给予补贴。目前北京每年对实体书店都有资金扶持,建议从2018年起增加资金额度,以后应逐年递增。还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使书店承担更多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市政协委员、北京出版集团总经理曲仲也关注到实体书店的发展问题,他提倡建设具有特色的24小时书店,并同样希望政府能够给予实体书店更多资金上的支持。

  除了书香侵润,文艺熏陶也是十分重要的。市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队队长冯远征指出要坚持艺术品质,打造精品力作。就当前话剧市场的繁荣景象,冯远征认为这是“虚火”,现在有一些作品一味盲目迎合观众,就可能会造成演出质量的下降。“北京人艺之所以没有在市场化中走偏,因为是一直坚持把艺术质量放在第一位”,他坦言,北京人艺也经历过市场低迷的时候,但是如今人民的文化素养、文化渴求度在不断提升,更多的是需要精神上的满足,而人艺人在试图拿出艺术性、思想性高的精品奉献给观众,也经历了市场的考验,这更多的是对艺术品质的坚守,是文化的力量在支撑着。“北京人艺作为一个市属院团,能够在全国有影响力,是因为从建院至今一直在坚持戏剧民族化,坚持打造精品,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打造北京本土化的戏剧,其实就是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戏剧。”作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员,冯远征感到很自豪,“我们现在也在想不断改变思路,来力求创排出更多的优秀剧目”。同样来自于北京人艺的任鸣委员也表示,人艺是北京的剧院,就应该传达北京的气质和个性,亮出北京的精气神。

  “文化要和商业高度融合发展。”这是市政协委员、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主任赵磊的观点。他建议可以围绕一些重点商业区,比如王府井、三里屯、蓝色港湾等,打造一批汇聚文艺表演、阅读分享、观影体验、创意视频等消费业态的文化地标,体现北京的城市品位和城市风貌。“我们正在探索京津冀协同联动,建立文化消费的城际联盟,甚至要和国际各个友城来推动文化消费。”赵磊表示。

  增强首都文化创造力影响力

  近年来,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仅2016年文创产业增加值就超过3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2017年1至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文创企业收入达到1.36万亿元,排在全国前列。

  “取得这些成绩的一个很大原因是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创产业发展的政策。”在以“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主题的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赵磊委员表示,下一步政府将出台“1+N+X”政策体系。“‘1’就是全市的文化高精尖政策,回答北京到底发展什么样的文化产业、怎么样发展文化产业。‘N’是指专门的产业政策,比如针对实体书店建设、文化科技融合、文化园区认定等,有针对性地出台配套政策。‘X’是各区促进各区文创产业的相关政策。”同时,赵磊认为,文化只有插上科技的翅膀才能飞得更高、更远。据他透露,未来将和科技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对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文化科技融合园区进行认定。此外,还将利用北京国际设计周和北京作为“设计之都”的优势,为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搭建平台。

  提到举办北京国际设计周,最早是民盟北京市委报送的建言专报,从建议批复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八届,取得了丰硕成果,扩大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国际影响力。民盟界别持续关注此问题,今年提交了《培养北京国际设计周服务平台,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界别提案。提案建议,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上创办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弘扬中国创造、体现北京设计成果、开展国际贸易的“世界设计博览会”已势在必行。要明确博览会的主题,如米兰设计周的设计博览会以厨卫、家居为专业方向,北京世界设计博览会应以智能、智造和消费电子以及时装、家具、陶瓷为专业方向,汇聚全球最新设计创造的产品,进行展览和交易,引领世界设计创新的方向。

  一直从事文化研究的李小牧委员认为,北京要率先建设成为全国统一开放文化大市场的中心,并进一步推动北京成为国际文化交易中心,这是北京彰显全国文化中心地位的新作为,是北京步入新时代的新气象,也是北京未来成为世界文化名城和世界文脉标志的必经发展阶段。“全国统一开放文化大市场的中心,是联结优质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纽带。要成为全国统一开放文化大市场的中心,北京需要提升将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可交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充分发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引领和辐射作用。”李小牧建议,北京还要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加速将文化资源转变为可跨国交易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文化产品和服务将中国文化生动呈现,让世界更准确、全面、立体地了解中国。

  文化的繁荣兴盛是强国的鲜明标志和重要支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强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必将加快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为文化强国之路筑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