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8-01 > 谈往 History

抚“梅”忆兰芳——梅兰芳的香山情

袁长平

时间:2018-01-15   来源:2018年01期

  梅兰芳,一生可谓“梅”样的高洁、“兰”样的幽香,芳华一世。梅兰芳先生曾在香山偶居,却与香山结下了终生的不解之缘。

  因“梅”字结缘

  1922年春,时年28岁的梅兰芳先生受朋友之约,在香山雨香馆别墅小住。雨香馆原为静宜园28景之一,是乾隆皇帝赏雨、听雨、闻雨香的地方。所在之地岩岭俊秀、林木繁茂、谷壑流清、清音萦回,周边的“绚秋林”、“玉乳泉”、“森玉笏”等地留有众多乾隆皇帝石刻。一天,梅兰芳先生与当时文艺界的名流肃紫亭、齐如山、王幼卿、李释戡四位好友相约,结伴登山踏春。五位艺术名家一边观赏春色,一边谈古论今,不知不觉登上了“阳阿”后面的密林中。仰头望去,在山脊之上有一块青色巨石巍然屹立,梅兰芳先生与四位好友走至巨石前,向东远望,玉泉山、万寿山、象鼻子山、万花山等秀美的峰峦与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尽收眼底,五位艺术名流皆为香山这一风水宝地而赞叹不已。齐如山倡议:“我们与兰芳五人幸会,甚是难得。今天又登上这游人罕至的山峰,更有意义,何不在这石上刻字题书,以志留念。”于是,大家便一致推崇梅先生题字。梅兰芳望着眼前的巨石,正面光滑平整,色泽纯青,好像专等名人来此题字似的,为之心动,欣然接受好友请求,回到雨香馆别墅挥毫写下了一个“梅”字。字体工整刚劲,别具一格。诗人李释戡为之题记,字体清秀、俊逸,博得了众人的称赞。

  随后,由齐如山请石匠将字迹刻在那块巨石之上。这“梅”字,高1.95米,宽1.90米,笔势潇洒清劲,下方署名“兰芳”,右下方刻有李释戡题记,全文为:“壬戌三月二十四日,肃紫亭、齐如山、梅兰芳、王幼卿、李释戡同来,兰芳写梅,释戡题记。香山游者虽多,未必遂登此石,亦足以自豪矣。”题记下方刻有“齐如山监制”五个字。青云石,色青质坚,整块石高约4.5米,镌刻面宽4米,好似一幅布局严谨的画卷。那个梅字,当年涂上了白漆,赫然醒目,游人不用攀上山峰,老远就能望见。

  当时,爱国人士熊希龄先生在香山创办了一座慈幼院,主管香山事务,慈幼院的经费主要靠社会各界募捐。熊先生与梅兰芳为至交好友,经常来往。熊希龄得知此事后,便想到何不以此为“借口”与梅先生开个玩笑,“罚”他在香山搞次义演,何况梅兰芳先生也热心于慈善事业,定不会推辞。

  熊先生来到雨香馆,一坐下就开玩笑说:“好啊,不经公园主人许可,就擅自在园林胜迹中私自刻字,如何解释?”梅兰芳先生虽然已蜚声中外,但他为人内敛谦和从不爱宣扬自己。未想到这“梅”字竟被刻成如此之大,已是追悔莫及。经此一问,连连道歉,说道:“还望熊公原谅。”熊先生说:“石上刻字,木已成舟,即使认错,也无法弥补了。”梅先生听出此话弦外有音,忙笑着说:“愿听候处置!”熊先生见机会已到,忙说:“‘罚’你在香山搞次义演,其收入全部捐赠慈幼院如何?”梅先生听说是为慈幼院的孤儿们募捐,便欣然同意。

  梅兰芳先生在香山义演的消息人们奔走相告。特别是慈幼院里的孩子们,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演出地点定在静宜园事务所后边的风雨操场。那天傍晚,学生们早已整队等候在操场里了,附近的村民也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站满场外。住在园内别墅中的社会名流、达官显贵们在前排落座。深受人民爱戴的梅兰芳先生,就在这个简易的舞台上,演出他的拿手好戏《宇宙锋》。开场的锣鼓一响,场上顿时悄然无声了。梅先生一出场,台下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里饱含着人们对这位艺术大师的热爱和感激之情。梅先生以他那娴熟的演技、精湛的唱腔、清亮的嗓音,陶醉了所有的观众,博得了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这次义演捐款达一万一千元,梅先生将其全部捐赠给了慈幼院。后来一说到那个梅字石刻,人们就开玩笑说:“那个‘梅’字不便宜,价值一万一!”一个“梅”字,让梅兰芳先生与香山结下奇缘;一个“梅”字,给香山增添一处美丽的景观。

  “梅”样的高洁

  抗战期间,梅兰芳积极为淞沪将士筹备药款,编写了“抗金兵”“生死恨”“木兰从军”等剧。北平沦陷后,他不畏魍魉,毅然蓄须明志,不为敌人演出,表现了一代艺豪不屈不挠的刚直气节,成为广为传颂的佳话,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决心。

  在日寇铁蹄下的“孤岛”上海,梅兰芳家庭生活举步维艰,为了解决生存问题,他不得已卖画度日。最初,20多幅画卖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许多知名人士提出要为梅兰芳办画展,梅兰芳得知后特别兴奋,为不负众望,苦战半个月,画了几十幅作品,面交主办者安排,主办人员邀请梅兰芳夫妇光临剪彩。此消息不胫而走,日伪汉奸派来一群便衣警察,提前进入展览大厅,参观的群众许多见状纷纷惊恐离去。梅兰芳夫妇走进展厅后,发现每幅画上都用大头针别着纸条,分别写有“汪主席订购”、“周副主席订购”、“冈村宁次长官订购”,还有一些写着“送东京展览”。梅兰芳夫妇目睹此景,义愤填膺,立即拿起裁纸刀,刺向一幅幅画作,几分钟内所有画作均化为碎纸。梅兰芳毁画举动很快传遍整个上海,传遍大江南北。上海当地的报纸抢先发布头号新闻,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欧阳予倩发表声援讲话,称赞梅兰芳民族气节凛然,为世人所敬仰。广大群众也纷纷寄来书信,支持其爱国行动。梅兰芳看到人民对他如此赞赏和支援,感动得热泪盈眶,兴奋地对夫人说:“我梅兰芳再也不是一只孤雁了!”

  1953年10月,由贺龙任总团长,梅兰芳、周信芳任副总团长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前往朝鲜,这是代表全国京剧最高水平的慰问演出团。慰问团到达平壤后,金日成在党中央礼堂接待了全体成员。在志愿军司令部驻地举行了规模盛大的演出后,慰问团马不停蹄,前往香枫山及前沿阵地演出,并根据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演出形式,有时在坑道里,有时在山洞里,慰问团把最好最精的剧目献给最可爱的人。条件艰苦就清唱,洞内洞外站满了志愿军,有的人用手拍着板,有的还轻声跟着调子哼唱,志愿军们说:“像这样的清唱晚会,比看舞台上的表演还要难得啊!”

  慰问团不仅演出任务繁重,在前线的生活也很艰苦。梅兰芳、程砚秋、马连良、周信芳四位大师都已年近60岁了,却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地下铺的是稻草,晚上睡觉一个紧挨一个。梅兰芳说:“我们住在这帐篷中,能遮风挡雨就很好了,咱们是来慰问的,不是来享福的嘛!”程砚秋道:“比起朝鲜人民的苦难来,我们是在享天堂之福了!”马连良说:“不到朝鲜,不知战争的残酷,我们睡在帐篷里,可朝鲜老百姓还睡在地洞中!”周信芳道:“满足于睡稻草地铺,也是一大进步。”四位大师的风范,使全团上下受到巨大的鼓舞。

  慰问团在近2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前往新义州、平壤、前沿阵地、大同江边,他们的足迹走遍了朝鲜的山山水水。11月中旬回国后,又在安东(今丹东市)、沈阳、锦州等地慰问归国的志愿军部队,在贺龙总团长的领导下,胜利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这次慰问演出对朝鲜人民与中国人民志愿军起了莫大的鼓舞作用,而每一个慰问团成员也受到了一次极其深刻的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教育。

  “兰”样的幽香

  梅兰芳出生于京剧世家,4岁丧父,12岁丧母。9岁拜吴菱仙为师工青衣,10岁登台,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梅兰芳在演出上精益求精,大胆创新不断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均有所创新发展,继承并发展了京剧传统艺术,创造了“绸舞”、“镰舞”、“盘舞”、“剑舞”、“袖舞”、“羽舞”等,极大丰富了京剧旦角的表现形式,使京剧艺术日臻完善,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梅派”艺术。

  他的表演艺术很早就蜚声海内外,为京剧艺术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在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他访问美国,在百老汇的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在那个仲夏之夜,中国京剧艺术给予了人们如同欧洲文艺复兴式的美感。梅兰芳在洛杉矶、好莱坞等7座城市演出近百场,美国人民被他精湛的表演艺术所倾倒,对东方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全新的认识。为此,梅兰芳被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波摩拿学院授予了文学博士学位。1935年和1952年他又两次访问了苏联,演出获得盛誉,他被誉为“我们的客人——伟大的中国艺术的代表”。中国京剧富丽堂皇之美及神话般精彩的故事让外国人改变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感受到中华民族千年不变对美的追求,大文豪高尔基对梅兰芳的表演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走出国门的那段日子里,他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身于世界戏剧之林,为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京剧艺术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贡献,他本人也成为了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为祖国的戏曲艺术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青山寄芳华

  在香山脚下,有一座小山名为万花山,位于碧云寺东北侧,海拔298.5米。万花山,又名万华山,山上曾建有一座娘娘庙,供奉万花之神,香火鼎盛。这里山谷萦回、空灵清幽、风景优美,梅兰芳生前对万花山情有独钟,曾多次到此游览,最后他决定把自己的归宿地选在万花山上。

  据考证,梅兰芳在生前决定把万花山作为自己最后归宿之地的原因有二:其一是梅兰芳的字为“畹华”,与“万花”谐音,“万花”又与“梅兰秋菊满堂芳”相呼应;其二是梅兰芳要与他的第一夫人王明华合葬在一起。因为按照有关规定,梅兰芳逝世后是可以进八宝山革命公墓的,而王明华不够进八宝山的级别,二人就会分葬。所以,梅兰芳选择万花山为自己的墓地,是为了在百年之后能与王明华合葬在一起,生死相依。

  照此遗愿,1961年梅兰芳去世后就安葬在万花山上。墓地占地近百余平方米,坐东朝西,中央是一长方形坟冢,宽12米,进深7米,环有梅花形栏墙,墓台前竖着2米高的汉白玉石碑,上镌刻许姬传手书的“梅兰芳之墓”5个鎏金大字,墓盖上镌刻梅花一朵,整个墓地给人以淡雅、幽寂、空灵之感。回首相望,宛似青莲花的香山映入眼帘,那梅字石刻隐约可见,这恐怕是梅兰芳先生将归宿选在此地的第三个缘由吧。

  自从梅兰芳安葬在万花山后,戏曲界便有了“死后去见梅畹老”之风,不少京剧界的名角也追随大师而来,使万花山成了梨园魂归之地。1972年秋,与梅兰芳齐名的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著名的 “四大须生”之首马连良骨灰也安葬在万花山,梅兰芳墓的东边,彼此相距只有几十米之遥。著名须生言少朋、名旦任志秋、琴师徐兰沅先生也先后安葬在万花山上……真可谓:青山为之增秀,岩谷为之含辉。

  伫立在梅兰芳先生的墓前,敬慕、追忆之情油然而生,大师的人格与操守、修养与气节,将永远激励着华夏儿女!

  (作者系北京香山公园副园长、北京史研究会理事、研究员 袁长平  责任编辑 崔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