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7-12 > 文化 Cultrue

西山文化功能的历史演变

王建伟

时间:2017-12-20   来源:北京观察第12期

  西山作为北京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良好,历史底蕴绵长,伴随北京城的历史命运一路浮沉,北京城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借景西山”“借势西山”“借水西山”。北京在“十三五”规划纲要中着重提出,制定实施北部长城文化带、东部运河文化带、西部西山文化带保护利用规划。在北京新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扩充“西山文化带”的内涵与外延,将永定河纳入进来,具体构成“西山—永定河文化带”。

  “文化带”是指具有相似地理单位的文化区域、文化类型及文化模式。三个文化带是北京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相对于长城、运河而言,西山的地域属性更加明显,文化特征更加鲜明,文化类型也更加多元。那么,西山包含哪些文化功能,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其内核与精神实质是什么?回答好这些问题,对于准确理解评估西山区域的文化价值,提升“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内涵,推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根脉所系

  西山所在太行山脉是永定河的发源地,永定河由西山西部进入北京境内,越过百里山峡,历经数万年昼夜不息的流淌,将黄土高原和太行山的沙砾搬运到“北京湾”,铺垫起总面积达7500平方公里的洪积冲积扇平原,为北京城的出现提供了适宜的地理空间,正是西山迎来了北京文明的最早曙光。

  西山地区早在远古时期就有原始人类在此繁衍、生息。1929年,中外古生物学者在西山南部周口店龙骨山相继发现了古人类牙齿、骨骼和完整头盖骨及其生活、狩猎及用火的遗迹,证实了这片区域50万年以前已有人类活动。20世纪六十年代在今房山区琉璃河发现的遗址被考古确定为西周初年召公封国北燕都邑所在,亦即古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出土的相关器物及铭文首次以实物证实了《史记》中记载的周武王“封召公于燕”(公元前1045年)及燕国存在的历史真实性。

  西山地区众多的名泉,汇成多条河流,流经今天北京城区大部分区域,为人们生产、生活间接地提供了丰沛的水资源。西山连绵的山脉以及永定河流域中上游是辽、金、元、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建设所需材料的主要供应地,构成了维持北京城的物质补给线。

  文化集大成者

  西山是多元文化形态的精品展示区,这里的文化资源层级高,意蕴深,类型多,发展潜力大,多种文化类型相互交叉,互为依托,构建了西山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最具代表性的是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文化以及潭柘寺、八大处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北京地区兴起,西山的宗教功能开始萌芽。始建于西晋憨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的潭柘寺,背倚宝珠峰,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有“京都第一寺”之称,“先有潭柘寺,后有幽州城”成为流传久远的民谚。随着佛教在北京影响不断扩大,京西群山之中寺庙建造越来越兴盛。隋大业年间(公元605年至618年),位于西山南部的云居寺始建,当时高僧静琬等为维护佛教正法,在此刻石造经。静琬逝后,其弟子又相继主持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诸朝,延续千载,是世界文化史上罕见的壮举。寺中藏有中国唯一的石刻大藏经,被誉为“北京的敦煌”。

  明代西山的寺庙最著名者如“八大处”,于丛林中若隐若现,暮鼓晨钟伴随潺潺泉水,吸引了众多游人香客。此外,位于西山北部阳台山麓的大觉寺、坐落在西山北部凤凰岭山麓的龙泉寺以及仰山栖隐寺等都是西山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的实物见证。

  西山一带,群峰叠翠,泉泽遍野。自辽金以来,深得历代帝王喜爱,逐渐成为封建王朝的离宫别苑聚集区。辽代在玉泉山建起了北京西北郊最早的皇家园林——玉泉行宫。金朝第六代皇帝金章宗完颜建起了“八大水院”,即圣水院、双水院、灵水院、金水院、香水院、清水院、潭水院、泉水院,开启了西山地区行宫、寺庙兼园林的山水艺术建设的历史,为其后历代帝王在西山兴建园林奠定了人文景观基础。

  明代,私家园林在西山地区崛起和发展,出现了清华园、勺园等名园,为西郊一带的园林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清华园为明代地位尊贵的武清侯李伟(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外祖父)所建,当时有“京国第一名园”之誉。勺园之名取“海淀一勺”之意,又称“风烟里”,位于今北大未名湖与西门一带。这一时期,北京作为全国性都城的地位日益巩固,南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山园林建造体系逐渐成熟,不仅有北方文化的粗犷雄武,而且吸收了南方文化的细腻秀美,成为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典型汇集地。而西山园林文化发展的巅峰,当数清代皇家“三山五园”。

  “三山五园”肇始于康熙年间,但主要完成于雍正、乾隆两代。清初的帝王们凭借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利用西山山明水秀的地理资源,先后建成多处皇家园林。通常所称的“三山五园”即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万寿山的清漪园(颐和园)及圆明园和畅春园。其实,西郊的山并不止三座,园林也并不止五个,“三山五园”是对西山皇家园林的统称。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皇家园林区不仅成为集中国传统造园技艺之大成的典范,而且又加入了若干域外园林文化的因素,堪称世界园林艺术的杰作。

  清“三山五园”建成之后,疏阔的地理空间以及宜人的自然环境吸引几代帝王将主要活动空间从紫禁城迁移到了西山,只有在重大节日、庆典之时才回到北京城内。许多重大政治决策的筹划和议定在西山完成,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在这里发生。为了接近中枢,一些王公大臣也纷纷在西山建造园林,西山也就成为与紫禁城并列的“政治副中心”,可以说,一部“三山五园”史就是半部大清史。

  文化功能不断拓展

  近代以来,西山地区的历史命运同清朝的国势兴衰密切相关。清代嘉庆时期,国家财政逐渐困难,京西皇家园林虽然保持着乾隆年间的基本面貌,但已不复昔日繁盛气势。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占据、抢劫并焚毁了海淀镇和圆明园,西山一代的皇家赐园与私家园林许多被掠劫、焚烧,成为座座废墟,那些劫后未完全毁掉的园和私家园林也被长久地闲置起来并且处于自然损毁状态。后来,除万寿山在光绪朝重修并更名为颐和园,香山、玉泉山仍存留部分景物之外,其余多已难觅旧观。

  进入20世纪之后,西山区域虽不再具有昔日之盛,但残留的人文遗迹与山水景观仍具有震人心魄的力量。民国建立之后,西山地区的政治属性基本消失,但依托特殊的地理空间与文化传统,西山文化功能进一步拓展与丰富。在官方与地方士绅的共同推动下,昔日封闭的帝王宫苑对大众开放,颐和园、香山、玉泉山等变成了现代公园,平民百姓得以观览。

  西山地区也是北京近代高等教育的起源地之一。1909年8月,清廷内务部利用已经荒芜的清华园旧址修建一所留美预备学校,这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学校聘请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以清华园原有的地理环境为依托,采用 20 世纪初美国大学中常见的空间模式,最终确定了“大草坪 + 院落”的规划结构与建筑风格,深刻影响了清华校园后来的发展。1926年,燕京大学正式迁至海淀燕园,新建成的校区以未名湖、博雅塔为中心组织校园空间,并与玉泉山遥遥相对,形成一种“中西合璧”式的园林式校园,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质量最高,环境最优美的校园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并入北京大学。1913年,天主教徒英敛之夫妇在静宜园创办了“辅仁社”,次年,又将见心斋、梯云山馆、韵琴斋三处陆续修葺,以供办学之用。1927年定名“私立北京辅仁大学”,1949年后收归公有,1952年并入北京师范大学。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山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一批友善的法国人与早年留法归来的中国人聚集在今海淀西山温泉地区,包括铎尔孟、贝熙业、圣-琼·佩斯、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张静江、熊希龄等。他们一起办学校,建农村社会改良基地,开始了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另一种尝试。1920年,中法大学在香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基础上扩充而成。

  鲜明的红色基因

  西山地区带有鲜明的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创建者李大钊先生就长眠在西山脚下的万安公墓。20世纪20年代在西山地区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培养了周恩来、蔡和森等一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骨干党员。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热察挺进军在萧克等将军的带领下,于1938年3月创建了以现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为中心的平西抗日根据地,作为八路军向热河、察哈尔前进的阵地,同时也成为北平、天津中共地下党组织与边区联系的“红色走廊”,很多爱国青年学生、共产党干部、国际友人通过这条通道奔赴延安。

  法国医师贝熙业自1912年来到中国,曾担任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医官。抗日战争期间,年近七旬的贝熙业在西山温泉村开设的免费诊所,也曾是中国共产党京西地下情报联络系统的重要中转站,他以此为掩护,源源不断地将药材、器械从敌占区送往晋察冀边区,为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贡献。

  西山也是中共中央与毛泽东在1949年进驻北平时最初的居住和办公地,是中国共产党指挥人民解放军向全国实现大进军的指挥部,新中国在这里奠基。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及人民解放军总部人员,由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出发,驶往刚刚解放的北平。25日清晨6点,中共中央领导人的专列抵达北平清华园车站。当日下午3时,毛泽东等人一同来到西苑机场,会见了北平市各界代表以及民主人士共1000多人,并检阅了人民解放军部队。傍晚时分,毛泽东等前往香山静宜园,住进双清别墅。当天,新华社向全国播报了“党中央毛主席胜利抵达北平”的消息。

  中共中央在西山停留了半年多的时间,在此期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从基本胜利走向全国胜利,中国革命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军事上,发起了史无前例的大进军,解放了中国大陆的绝大部分地区;政治上,同各民主党派一道,围绕如何筹建新中国,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共商大计;经济上,探索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构成和经济政策;毛泽东在西山完成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成为建立新中国的重要理论基石。西山既是中国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落脚点,也是建设新中国的起跑线,中共中央在西山时期的伟大实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价值。

  西山分布着许多重要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北京地域文化体系形成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在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进程中,西山是非常优质的文化资源。当前需要对西山区域的历史文脉做进一步梳理,文化价值进一步评估,文化意蕴进一步阐释,发展目标进一步定位,对于统筹区域内各种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还需要探索更加先进的、具有前瞻性的整体规划方案,从而将西山建成真正匹配北京城市地位的文化坐标。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王建伟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