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政协期刊>北京观察>2017-04>谈往 History

清王朝的贪腐

时间:2017-05-02

  清朝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灭亡之日至今也就是刚过百年。然而清朝留下的除去耻辱外,还有更多的思考。

  一

  清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文明落后于西方,所以对外战争屡屡失败,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得全国人民对清政府彻底失望。直至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贪污腐化盛行,人民群众彻底觉醒。于是尽管孙中山数次发动的起义全部归于失败,但最终辛亥革命还是成功了。

  一个乡村农户出生的知识分子,最后却把清政府送进了历史篮筐里,其实并非孙中山一人之功。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即面对无法收拾的局面,帝国主义不断入侵和国内内乱使得局面日益失控,腐败也一日胜过一日。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内部腐败的侵蚀下,清王朝终于一步步走向了衰败覆亡的不归之路。

  腐败是历代封建王朝走向崩溃灭亡的病根,最终无一例外。清朝自然亦是如此。只是清王朝的腐败比起历代封建王朝而言表现得更加肆无忌惮。其从建国伊始即以酿成贪腐之风,顺治年间就有科考中“富家子弟每以关节中”的案例,随之愈演愈烈,康乾盛世时仍还规定了“捐银入泮”,由此产生了王望的集体贪污事件。后至那拉氏,老而弥贪,居然亲自收取“回扣”,光绪皇帝面对翁同的询问也只能“长叹”一下罢了。此说见《清稗类钞·勤俭类》,“常熟翁权平相国柄政时借某国款。有司以回扣进。翁怒,却之。翌晨奏闻。德宗大怒,命密查分此回扣诸人之姓名。越日,翁入直,上曰:‘昨日之事不必究矣’,言讫长叹。盖孝钦后于此亦有所受也”。

  慈禧,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上为下效。《清宫遗闻·清宫大贿赂场》载:“慈禧时,宫中贿赂风行,为历史罕见。皇帝每日问安一次,索要贿五十金。后妃以次各有差,官眷苦之。家素封者,辄舆津贴。贫瘠有因以致命者。近侍词臣及行省督抚司道等,有进献或赐膳观剧悉纳之,称宫门费。”

  大量的贪占,使得清王朝贵族生活奢靡。见《清代述异·英中丞之浪费》:“英翰抚皖时蓄女仆甚多,皆年少美风姿者。英暇时,以纹錾成一二钱重之碎银块抛弃满地,使婢女与女仆争相攫为己有,如扑蝶戏,英乃乐甚,几日为常。”

  各级政府官员也是充分利用手中职权而挥霍消费。据《清代述异·道光时河工之奢侈》记述:“河岁修经费,每年五六百万金。然实用之工程者,不及十分之一。其余以供文武员弁之挥霍。大小衙门之酬应,过客游士之余润,凡饮食衣服车马玩好之类,莫不斗奇竞巧,及奢侈。即以宴席言之:一豆腐也,共有二十余种;一猪肉也,共有五十余种。”

  不过是区区一顿饭,就要做出二十多样的豆腐、五十多样的猪肉菜肴,确实是讲究到了“奢侈”的程度。但就此而言,却也远远赶不上王望对饮食的起码要求。

  《清代述异·王望之豪侈》里讲,“王望食鸭必食填鸭。有饲鸭者,与都中填鸭略同,但不能使鸭动耳。蓄之之法,以绍酒凿去其底,令鸭入其中,以泥封之,使鸭头颈伸於口外,用脂和饭饲之,后仍留一窟,俾得遗粪。六七日即可肥大可食品。肉之嫩如豆腐”。

  二

  王望是乾隆年间的举人,后来拿钱买了个知县,几年间一直步步升迁。直到调任甘肃后王望搞了一个“捐监冒赈”。说白了,就是先向朝廷谎报灾情,说是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农间颗粒无收,故而申请赈灾补助。然后又提出自助的方案,申请官府允许一部分人以捐纳钱粮的方式来赈灾,借以换取监生的资格。

  清朝时期的规定,要想参加乡试考取举人者首先必须是秀才。而监生是为国子监的学生,如有监生的身份在科举考试中就有了便利条件,可以直接参加乡试而不必先考取秀才。

  其实“捐监”并不是王望的发明。当时一些清朝贵族始终有一种担心,就是入关建国后他们的子女大多疏于学习,如果完全施行高考择优录取“一刀切”的方式,就有被挤出精英阶层的危险。于是从顺治年间就开始出现了“捐监”政策,即“令民输豆麦,予国子监生,得应试入,谓之监粮”。也就是说如果向国家捐献若干钱粮,就可以发给一个相当秀才资格的文凭,从而直接参加乡试科考了。

  见《清朝史料·题名录纪捐银入学之例》。在康熙年间同样有“捐银入泮”之说,“眉叟年谱,纪康熙十六年丁巳,魏象枢条陈入学,每学四名,余俱捐银一百十两准入泮。近时钱泳履丛话,亦纪康熙十七年戊午,有旨令该各直省童生,每名捐银一百两,准予入泮。一科一岁,后不为例”。

  王望的问题是虚报天灾,同时又把借赈灾名义收捐的银两全部私分了,而且是衙门上下,从总督到州县的大小官员人人有份。当时甘肃省半数以上的公务员均参与了“捐监冒赈”的贪污侵占,王望自己分得的银两自然最多。而乾隆皇帝始终还以为王望是个干吏,又将其提升为浙江巡抚。直至有人反映浙江地方官员在海塘工程中弄虚作假时才引起乾隆帝的怀疑。后又从甘肃的简报中发现当时当地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什么旱灾,自然也不存在粮食歉收的情况。乾隆帝这才派出巡视组对浙江进行检查,尤其是对王望进行了严格的经济审计。最后于抄家中收没财产折合白银三百万两,而王望对此又无法讲明财产收入的正常来源,只好招供认罪。王望被判斩首,同案犯中有五十多人死刑,还有五十多人被判流放发配。

  作为清王朝的贪腐案例来讲,王望的官职并不高,所贪腐的金额也不是十分巨大。但王望的“捐监冒赈”首创了“集体作案”的先例,性质是十分严重的。

  “捐官”现象在清朝时期是比较普遍的。如小说《红楼梦》里秦可卿出殡前为了灵幡经榜上写得好看,贾珍特意给贾蓉捐了个“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卫”一衔。贾琏的“同知”也同样是捐来的官。至于“捐监”,贾宝玉从未考过秀才,却早早就“援了例捐”。鲁迅先生《祝福》里的四叔也是“监生”。《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祖父曾任“州同知”,同样是“监生”出身。小说正文里第一个出现的主要人物周进亦为“纳监进场”的受益者。周进“年纪六十多岁”,却“还不曾中过学”,也就是没能通过县、府、院的三级考试,不是秀才。一次路过贡院“想挨进去看,被看门的大鞭子打了出来”。于是“用了钱”进院后,又“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直僵僵不省人事”。后来旁边的几个商人“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果然考中了举人。“到京会试,又中了进士,殿在三甲,授了部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

  周进到了广州任上,发现了“面黄肌瘦,花白胡须”,身穿朽烂麻布的老童生范进。同病相怜,周进把范进录为秀才,这才有了后面的“范进中举”。

  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后被称为康圣人。其实他接连两次县试都“不售”,没能考上秀才。最后还是由其祖父给他捐了一个“监生”的身份直接参加了乡试。

  其实清政府不仅仅是在购买文凭资格中存在着贪腐,即便是在正式科考中也同样存在着徇私舞弊。

  《清朝史料·江南丁酉科场案》,“清初科场,富室子弟每以关节中。及顺治丁酉,江南溃败独甚。时主考杭州钱开宗、严州方猷,同考二十员,皆知推妙选。首题则贫而无谄全章。取中举人一百二十员名,揭晓后,关节颇多,物议沸腾,达於京师。皇上震怒,敕部严加覆试。以春雨诗五十韵命题,黜落举人三十余名。主考房官二十二人刑於市”。

  这是发生在清朝时期第一起大的科场案。丁酉科杭州乡试科考成绩公布后,士子大哗,聚众文庙而大哭大闹。当主考官员乘船离开浙江时,这群读书人甚至追到河边,一边大骂一边往船上扔石头、泥块等杂物。顺治帝得知详情后大怒。下令要所有录取的举人于次年开春后全部到北京来,在太和门前复试。果然,重新考试的结果很不理想。最后通过严查,主考钱开宗等人确实存在营私舞弊等问题。由此顺治下令,一律处斩了。

  其实如果认真分析一下,顺治帝及时下令对入选者进行复试无疑是正确的,但这个科场案在最终处理上仍有些草率。此案涉及的人员是为浙江士子,初春正月就由南方到京,所带衣衫均比较单薄。在太和门前考试,两旁还有大兵看守,双手冻得哆里哆嗦的,连墨都研不开,更甭说写字了。如果没有“大心脏”,加之临场害怕、紧张,无法发挥正常水平也是很正常的。但只要没答好就怀疑有作弊行为,从而“黜落”发配,其中确实有含冤倒霉的。这一期里有个叫吴兆骞的,是位有名的江南才子,结果没答好,于是也被认定作弊流放宁古塔,一下子就是二十年。在此期间吴兆骞于边塞写了许多诗歌,最后还是清朝的词人纳兰性德向他父亲纳兰明珠讲述了这些事情,并花钱托人把吴兆骞赎了回来。

  三

  纳兰明珠,叶赫那拉氏,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娶英亲王阿济格之女,所以论辈分还是康熙皇帝的堂姑父。曾为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权倾朝野。此人表面为人谦和,实际上利用和康熙的关系来卖官鬻爵,贪污纳贿。明珠后以朋党之罪被废黜。

  见《清人逸事·明珠》,“明珠于康熙戊午迄戊辰十余年间权势最盛。盖明珠之为人也,性狡猾,貌慈善。见人辄用甘语柔颜,以钩探其衷曲,当时为所笼络者不鲜。凡督抚等官出缺,必托人辗转贩卖,满其欲壑而后止”。

  借以团团伙伙而搞朋党的还有清朝的开国元勋之一鳌拜。鳌拜结党营私,专擅弄权。《清朝史料·鳌拜案》里记述:“康熙初年,公爵内大臣鳌拜,专权自恣,擅作威福。与穆里玛等结成党羽,凡事在家定议,然后施行。依仗凶恶,毁弃国典。圣祖遂降谕旨,革职籍没。”

  康熙皇帝因功饶了鳌拜死罪。而被皇帝要求大臣们议罪凌迟处死的是和,最后还是从轻发落被赐自尽。

  《清人逸事·和之贪黩》,“和伏诛时,谕旨谓其私取大内宝物,此实录也。时宫中某处陈设有碧玉盘,径尺许,高宗所钟爱者。一日为七阿哥所碎,其弟成亲王曰,盍谋诸和,必有以策之。于是同诣述其事。故作难色曰:此物岂人间所有?吾其奈之何……七阿哥益惧,失声哭。成邸知意所在,因招至僻处与耳语良久,珅乃许之。谓七阿哥曰:姑归而谋之,成否未可必,明日当于某处相见也。及期往,珅已先在,出一相示,色泽尚在所碎者上,而径乃至尺五寸许。成邸兄弟感谢不置。乃知四方进物上者先入第,次者始入宫也”。

  和珅的贪腐已然到了毫无顾忌的地步,居然“四方进物上者先入第,次者始入宫”,和宅第收藏物品的质量远远高于皇宫。而且其“私取大内宝物”的行为也是人所皆知的,所以成亲王永看到哥哥永琮失手打碎乾隆喜爱的玉盘而不知所措时,便提议找和珅商量。成亲王永为皇十一子。和被处决后,其宅第便是赠与了永。

  与袁世凯联姻的托忒克·端方,其女嫁袁克权。辛亥年率领湖北新军入川处理保路运动,途中为新军所杀。被杀前端方说其实他是汉人,本姓陶,以乞免死。端方被杀后首级放进装洋油的铁盒内运抵武昌,由黎元洪将头颅游街示众,一时万人空巷。端方同和一样,喜爱书画古玩珍宝。见《清人逸事·端方贪墨巧取》载:“晚清各疆臣贪墨之法有直接、间接两种。直接纯以白镪交易差缺,间接则以书画古玩珠宝交易。端方在两江即纯用间接手段,攫取赃物也。凡属员家有存物,端探知面索久假不归焉。江南为文献之邦,荐绅家每存有古,端亦必多方罗致之。书画外又好金石铜器。其实端于此道盲人瞎马,惟二三幕宾之言是听。而幕友中有辈亦非于此道三昧。故其文房所罗列张挂,砂石并下。赝鼎鱼目,堆满眼帘。端但知慕名而已。”

  加之书画古玩玉器,晚清时的行贿手段也越来越有技巧了。有的行贿人可以先到琉璃厂去,找一个经营古玩字画的店铺,向店家讲明计划向什么人行贿以及行贿的数额等,再由店家出面到受贿者家中,以预定价格收购家藏的字画等,最后再由行贿人把“收购”的字画作为礼品送回去,“完璧归赵”。

  也有的贪官即便被窃,思虑再三,终因“虑风声外泄不免有玷声名”而“忍气吞声”了。见《清人逸事·军机纳贿》,“清制,京官之权重于外吏,而军机大臣以近水楼台,权势尤薰灼。光绪朝有某军机者,耄而贪。暮夜苞直,多多益善。一日退值后入密室中,检点黄白物,充盈箱,顾而乐之。然细查之下,竟少去数封,为数约千两。心甚诧怪。以为能入此密室者,虽亲子弟,非奉呼唤不得入。忽失去此多金,殊不可解。若为一一根究,又虑风声外泄,不免有玷声名。只得忍气吞声,暂缓发觉。然扪心隐痛,固刻刻难忘也”。

  尽管出了许多贪官,但清政府并非没有建立监督检查机制。通常负责监督考察官员言行政绩的是御史。但也有御史者无所事事,最后拿街头巷尾的谣传作为重大信息报送朝廷,从而导致自己“褫职出京”。《清人逸事·黎御史》中载:“湘潭黎吉云者,道光时官至御史。黎性慷慨,平时常诋言官蓄缩,既为御史,乃亟思建白。一日忽奏洋兵已破天津,至河西,宜速发大兵抵御。宣宗得奏大骇,亟召见,问军机大臣皆未见此奏,汝何得知此?黎曰,得诸剃头者。宣宗大怒,命褫职即日出京……”

  清朝时期的贪腐案例还有许多,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再一一摘录了。其实清王朝近三百年“兴盛衰亡”的历史就像一幅生动画卷,展现了一幕幕封建王朝末世的肮脏丑态。正如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文中讲的,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已经“丧失自己的必然性,自己存在的权利,自己的合理性”而最终走向它的彻底崩溃。(作者系第九、十、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 徐定茂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