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政协期刊>北京观察>2017-03>视点 Focus

合力助推众创空间“质”的提升

时间:2017-03-30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大力推动和实施,浓郁的“双创”氛围不仅点燃了创业者的激情,也激发了各地建设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器的热潮。在政策引导和市场虹吸的双重作用下,形形色色的创新工场、创客空间、创客咖啡、地库等新型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国内新增各类创业孵化器4000多家。由于众创空间尚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在呈现出“百家争鸣”盛况的同时,也不乏存在着“盲目跟风”、“同质化”、“良莠不齐”等乱象。

  模式单一同质化

  当前,众创空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有的地方政府缺乏战略思考,对众创空间没有明确清晰的发展定位,仅是将发展众创空间数量看作政治任务,盲目上项目,将创业大街打造成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以创业咖啡为例,从中关村创业大街的车库咖啡开始,各种各样的“科技版咖啡馆”遍地开花。据中国创业咖啡联盟估计,在“双创”感召下,全国的创业咖啡由三年前的几十家飙升至2300家,创客空间数量增长了32倍。其中,就有以“众创空间”为宣传噱头的咖啡馆,盲目跟风、追逐概念,做着销售咖啡饮品的“本职”工作。因创新创业资源不足,出现“咖啡泡沫”,很多“咖啡馆”门庭冷落,陷入了生存危机。

  当下,在部分二三线城市,众创空间盈利模式单一,仍处于在向入驻企业提供场地、物业等基本服务的初级阶段,收入来源也主要靠房租和政府补贴。据调查,81.2%的众创空间属于物业型孵化器,提供同质化的场地和服务,即提供空间、场地、物业及“工商注册、法务、财务、税务”等基本服务层面。在企业管理、财务咨询、市场营销、知识产权等专业化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加之投融资体系尚不完善,导致“造血功能”不足。由于对创客、众创空间的理解还处于初步认知阶段,各地在竞相模仿、借鉴的过程中,发展模式往往千篇一律,导致一个城市存在数个性质一样的孵化器,项目的同质化也致使很多众创空间缺乏核心竞争力。

  更应注意的是,一些房地产商打着创业服务的旗号集资圈地,以“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等时髦概念,为楼盘“镀金”,借以销售写字楼、商业地产、公寓甚至住宅。一些众创空间为了增加税收源,完成孵化指标,甚至出现降低入孵企业要求,拼租金,拼优惠条件吸引企业入驻的现象,一些并非初创科技企业的商贸流通领域、生产性、服务性企业也入驻其中,忽视了培育创新创业小微企业的职能,沦为“房东”和“物业公司”。

  软性服务滞后

  当前,众创空间在超速增长的发展过程中,多重视硬件设施、孵化场地的建设投入,硬件服务大同小异,软性服务能力却参差不齐。一些众创空间重引入、轻管理,虽然承诺提供导师培训、创业辅导、团队融合、融资对接、事务代理等一般代理服务和增值服务,但由于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服务团队,造成服务层次低,孵化服务链条不连贯,难以覆盖从项目创建、融资创业到产品成型、商业化推广等各个环节所需要的针对性、专业化服务,软性服务严重缺失,造成企业成孵率低,甚至“失联”,影响市场秩序,浪费公共资源。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创业成功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整个孵化链条的薄弱环节。

  众创空间的核心与本质是提供创新创业的综合性服务平台,这类平台不仅要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发挥集群效应,更要促成创新创业要素的“聚合”、“叠加”、“聚变”,形成共生共赢的新型创业生态系统。当前,众创空间作为创新平台,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相关企业在信息交互、资源共享方面还缺乏相互链接与合作,资源整合的能力、资源融合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存在“孵化孤岛”现象,难以适应创业企业的多样化的需求。

  质的提升

  众创空间作为国家创新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从“量的发展”向“质的提升”转变,在新常态下推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技术创新和促进产业升级,引导创建一个健康有序、生态融合的众创空间发展体系。为此,提出以下几点相关建议:

  一是要将众创空间布局纳入区域创新战略规划。在这个全民创业的热潮中,作为地方政府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因地制宜,加强对众创空间的分析预测和顶层设计,制定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的孵化器体系建设规划,科学规划众创空间数量和发展方向,规避盲目跟风和形式主义。

  二是要加强统筹布局,鼓励孵化模式多样化。在促进众创空间发展与建设的过程中,应尊重创业群体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制定众创空间的认定标准和分类标准。鼓励众创空间创新孵化机制和运营模式,探索多样式、差异化的创新业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多样化创业需求,提升孵化效率。如鼓励众创空间采取“孵化+创投”的运营模式,依靠资本的联合和创新要素的集聚来提高竞争能力,实现由“房东”向“股东”的转型升级。鼓励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优质孵化机构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利用自身孵化服务品牌,整合周边各类孵化器,实现区域内孵化器资源的有效集成和共享。通过组建众创空间“联盟”或“集团”,构建自身特色与优势,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孵化服务品牌,加快孵化器建设的“引进来、走出去”步伐,推进孵化器国际合作交流。

  三是牵线搭桥,打造创业生态网络,提升众创空间软实力。政府部门以公共服务平台形式,积极搭建孵化器与社会力量交流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积极打造创业生态网络。加强众创空间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源头的合作,对接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等科技服务机构,促进创新主体的融合与互动,引入银行、风险创投公司,进一步聚集政、产、学、研、金、介、贸等优势资源,探索互利共赢的利益分配机制,不断优化以市场为导向,适应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需要的孵化模式。以开放包容共享的心态,协同开展各类公益讲坛、创业论坛、创业培训等活动,从而进一步提升众创空间的软实力和孵化企业的成长力。

  四是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整合优化创新创业政策,尽快梳理现有创新创业相关政策,精简重复的和标准不一致的,形成完善、细分、有针对性的政策体系。建立政策实施督查机制,通过完善政策执行评估体系,确保创新创业政策落地生根、发挥时效。

  此外,为规范引导众创空间健康有序发展,防止借政策东风蓄意套取奖励补贴资金的恶意行为,政府部门应健全孵化器市场化考核管理机制,建立一套众创空间的准进退出机制。强化集中办公区、众创空间、孵化器等创业服务机构主体责任,对孵化期间的创业企业进行经营日常动态监控,明确企业入驻和迁出程序规定,预防孵化期企业出现逃税失联、异地经营、虚拟注册等事项的风险。(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葛剑平 责任编辑 郭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