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7-02 > 时评 Politics

“数字造假”还需标本兼治

李 远

时间:2017-03-01   来源:2017年第2期 

  近日,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至2014年期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消息一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就辽宁省财政数据造假问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辽宁省能够公开对外确认财政数据造假,直面问题不遮丑、不护短,值得肯定。一时间,“数字造假”成为社会热议话题。

  数字注水、数字造假现象并不新鲜,可以说是一个官场顽疾。此次辽宁敢于自曝家丑,一方面表现了说真话、干实事的勇气和担当,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财政数据造假问题,不但影响中央对辽宁省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决策,还影响到中央对辽宁省转移支付规模,降低了市县政府的可用财力和民生保障能力。除财政数据外,其他经济数据也存在不实的问题。

  统计数据是各级政府、研究机构、社会大众赖以判断、分析社会经济活动的“温度计”,是宏观决策、预调微调政策的依据。“温度计”失准,会导致管理无序,决策失误,并由此损害政府的公信力。实质上,“数字造假”就是在吹政绩泡沫,吹得再大,也有爆裂的时候,而一旦被打回原形,其后果也往往是严重的。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近年来该省经济遭遇的“断崖式下滑”,一大成因在于原来的经济数据水分很大。举一个例子,沈阳周边一个县,2013年统计的财政收入是24亿元,审计署审计后“修改为”不到11亿元。“水分”到底有多大?由此可见一斑。

  为什么一些官员总喜欢拿数字做文章?这是因为造假违法成本低、收益大。一些干部报上的数字越大、越好看,其仕途也就越光明。一些干部“政绩不够,数据来凑”,只要交上去的材料好看,就想方设法添油加料,以致统计数据成为某些人手中的“橡皮泥”,报大报小填多填少,不看实际而是根据其“政治”需要。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湖北天门市原市委书记张二江等,都是数据造假的“高手”。民间对此有一副对联进行讽刺。上联是: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联是: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横批:数字出官,官出数字。

  我国《统计法》明确禁止数据造假。从法治层面说,干部搞数字造假是违法行为。然而,现实中,这些法律条款并非带电的高压线。恰恰相反,鲜有干部因为数字造假被追查问责,有的人越造假越升官,在辽宁甚至出现有干部因不愿篡改数据被调离的情况。这些都在无形之中放大了破窗效应,致使违法违规之风不断蔓延,成为人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对一方的政治生态造成极大的污染。

  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解决问题,避免“数字造假”的重演。辽宁方面这次自曝家丑,社会舆论不乏点赞之声,但更多的是反思问题的根源、思考根绝此类问题的长远之计。有令不行,有规不守,必然纲纪废弛。事实上,《统计法》对“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有严格的追责条款。只要严格执法、依法办事,以零容忍态度形成打假的高压态势,起码可以收到治标之效,打消一些干部借数字铺路升迁的念头。从长效和治本的考虑看,则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干部考核制度,淡化GDP等数据在地方考核中的分量,突出考核实效,注重群众评价,让考核本身更接地气、更深入实际,才能防止仅凭数字看政绩的简单片面,让干部工作经受实践、民意的考验,打出令人信服的考核分数。((资深评论人 李 远  责任编辑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