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政协期刊>北京观察>2017-02>视点 Focus

校园欺凌需要清晰界定

时间:2017-03-01

  教育是最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北京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牵动着市政协委员们的心。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都是市政协委员关心的话题。在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为首都教育发展尽心尽力。

  教育传递正能量

  1月16日下午,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召开“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推动教育事业新发展”联组讨论座谈会,20名委员争分夺秒,纷纷就人才培养和教育热点问题,出主意、谋策略。

  市政协委员、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认为,现在各学校都在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比重,但中小学的师资培养仍是短板,大部分是单科培养。建议编制一份系统的计划,做一个调研,查查缺口是多少,以便有计划地引进和培育这方面的人才。做了34年幼教工作的申玉荣委员则认为,幼儿教师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职业,“不是说是谁都随便就可以当的, 还需要爱心、细心、责任心……”但当前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应届毕业的年轻老师走进班级,不会独立带班……”北京市第22中学副校长季茹委员希望提高教师待遇,让教师群体成为社会羡慕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我们的教育队伍,也才能稳定教师队伍,让教师在社会上有更高的社会地位,树立教师的正面形象,传递正能量。”季茹委员的肺腑之言,道出了现场来自教育一线的委员们的心声,现场响起热烈掌声。

  市教委副主任李奕在现场认真听取了委员们的发言,并仔细记录发言要点。在李奕看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不仅仅是简单的人才培养的事,而是一个教育的转型升级、去库存、调结构、提高产能的过程。委员们反映的问题,其实为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出了信号。

  校园欺凌需要法律界定

  去年底,一篇有关校园欺凌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也让“校园欺凌”成为热议话题。在2017年的两会上,委员们纷纷就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开出药方”。

  “什么是校园霸凌,一句玩笑、还是过分的行为、还是有意为之的行为,目前都不好界定。所以有可能玩笑就被认为是欺凌了,或者是真正的欺凌的时候,孩子又不敢公开去告诉学校和家长。”市政协委员、北京市顺义区教育研究考试中心中学语文教研员刘静表示,“校园欺凌”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和法律法规上缺乏明确界定有关。

  市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体育艺术系主任马鸿韬建议,希望将校园出现的“隐性暴力”同样纳入到法律法规的范畴之内,“相比直接的身体冲突,语言和心理上的攻击对于学生的伤害其实更加严重,一般情况下,把这样的行为称作‘隐性暴力’或者‘冷暴力’。”马鸿韬表示,“隐性暴力”一般是欺凌问题的萌芽阶段,如果处理得当,校园欺凌也就不会发生。

  马士龙、马春玲、黄永光等委员更在提案中纷纷提出,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反校园欺凌的法律,也没有具有法律效力的方案。现有的有关反校园欺凌的法律依据主要分散在各部门法中,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然而这些政策、文件及法规责任主体、追责不明确、不具体,并且目前大多是事后处理,预防方案较少。建议借鉴国外经验,推动相关立法,明确“校园欺凌”定义和相关干预计划。

  有部分委员提出,面对“校园欺凌”,学校要提高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更需要针对心理、行为等开设相关的课程,将“校园欺凌”扼杀在萌芽期。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英语教研员宋靖霞表示,校园欺凌的现象并不是一个新的现象,是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结合这个现象,应该在校区指导、学科内容等多方面去帮助学生。如在试题选材中注重“校园欺凌”素材的选用,为学生做适当的导向。同时要帮助青少年建立自我保护的意识,认识到自己被欺凌,并教会孩子怎样向老师、向家长求助。

  市政协委员马鸿韬认为,尽管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都配备了心理咨询室,但还是应该让这样的疏导和教育过程贯穿在每一天、每一科的学习中。

  杜绝“校园霸凌”事件,家庭教育同样也不可缺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部分委员认为家长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市政协委员、166中学校长王蕾表示,在家庭教育方面要注意两点,首先,成人的行为要避开孩子,家长的某些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人有鉴别能力,但是孩子没有。第二,家长也要关注孩子,保持跟学校、孩子畅通的沟通。如果发现端倪,要及时跟学校、班主任形成合力。

  教育发展 素质先行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植入文化教育、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也是委员们关注的重点。

  市政协委员、166中学校长王蕾在提案中提出,“让非遗教育柔软中小学的‘硬’教育”。她认为,非遗教育不适宜作为传统课程形态而存在,但可以把非遗教育作为一种学业调节、调剂来考虑。可以在全市中小学广泛开展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将非遗传承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

  市政协委员程茂全和姜亦珊也提出,书法和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走进课堂,让学生们更多地了解传统文化精华。

  市政协委员、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彦和市政协委员、首都儿科研究所副所长张霆提出,应让更多身心障碍学生接受融合教育。根据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的“机会均等”、“充分参与和融入社会”的实现残疾人权利的一般原则,残疾学生应以普通中小学融合教育为主要教育形式。但吴文彦发现,2016年北京有1400名3到6岁学龄前残障儿童,有743人没有入园接受学前教育,其中717人有学前教育需求。吴文彦希望政府相关行政部门能够出台政策,从师资培养、环境设施配置、资金支持、经验推广、典型宣传等方面,培育扶持融合幼儿园的建设发展,建立一个完善的支持体系。(本刊记者 刘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