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03-01
在201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中,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自此之后,文化中心建设就一直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在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委员们再次围绕文化中心建设展开热议,提出很多颇具价值的意见建议。
开展文化权重指数研究
长期活跃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公司董事长安庭委员认为,北京应尽快开展首都文化权重指数的研究。他说,“在全世界很多发达的国家、地区和一些城市,它们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直都有文化产业贯穿在里面。比如欧洲有‘欧洲创业指数’,香港有‘香港创业指数’,国内也有一个‘文化创业指数’。但是我们的‘文化创业指数’无法跟常规的‘经济指数’相结合、相匹配、相服务、相连接,无法对高层宏观决策有更深入的参考作用,没有达到权重的作用。”
安庭建议开展文化权重指数研究,比如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数据模型、文化产业行业数据模型、文化产业供给侧数量质量数据模型、文化产业和其他相关行业动态的数据模型等。建立权重数据中心,吸引文化创业产业的专家、经济学专家以及相关行业的专家。
寻求文化的地域平衡
在台盟界别的政协小组会上,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江小艾委员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得到了很多委员的关注。她认为,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过多年努力,已经形成基础设施较为完善、覆盖面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由于大中型功能性文化设施集中在四环以里的城区,因此北京郊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仍然存在不小的短板。尽管当前也开展了诸多“送文化下乡”活动,但是这一类赠书、送戏、公益演出活动只能满足基本文化需求,距离现代公共文化体系还很远,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江小艾所言不虚,随着城镇化进程,以及政策性住房安置,不少居住在郊区的市民文化需求也在升级换代:从当初读书、看报、看电影“老三样”,演化为文化旅游、休闲健身、观看比赛演出、参观文博场馆和展览、科技文化体验活动等多样形式。但与此同时,郊区的文化设施建设却明显落后了。
“在郊区,尤其是五环以外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形成属于自己的演艺文化带,不但能够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趋于平衡,还有助于疏解城区人口、减轻交通拥堵。”江小艾这样说。
中华民族书画家协会主席安云霁委员非常关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建设。安云霁认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在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承载北京原有的文化。诸如百年老店、老字号、手工传承等文化与传承人,都可以并入运河文化带的发展,用活文化传承的先进理念传承传统文化。
“现在运河文化带在通州味儿上已经做得很好了,未来如果能将北京文化、漕运文化,甚至将河北文化、天津文化和江南文化,像把珠子穿成项链一样将是非常美丽的,届时运河两岸将呈现给世人一幅现实版的《清明上河图》”。安云霁这样说。
安云霁的建议得到了吴世民委员的认同,吴世民表示,通州地区历史悠久,运河文化还在发挥实际功能,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要尤其重视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
加强长城文化带建设
运河文化带上的通州味固然重要,但地处北京北部的长城文化带也同样不应被人忽略,在这次全会上,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委员就带来了“加快推进北京北部长城文化带建设”的提案。
“目前北京段保存较好的长城仅有54.3公里,保存一般的约有110.7公里,保存较差的约有95.6公里,保存状况差(仅能勉强分辨遗迹)的约有103.4公里,已经毁灭消失的达到162.7公里。”连玉明解释说。所谓“较好”,也仅仅是能看出是长城,“保存不好”的长城则已成缓坡或土垒。
其实,在长城的保护和利用过程中,北京做过很多积极尝试。如密云司马台长城以险、峻、奇著称,修缮时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修旧如旧;怀柔西水峪段长城利用社会力量加强了对长城的保护;配合APEC会议,怀柔区河防口段长城进行了抢险加固,并铺设了供游人参观游览的木栈道,合理的开放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在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更是提出,“挖掘区域文化遗产整体价值”,制定实施北部长城文化带的保护利用规划。但连玉明认为北部长城文化带规划建设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
“多年来,北京市的长城保护利用工作,多侧重于对长城建筑本体的抢修和开放设施的建设,而对长城深层次历史文化内涵的挖掘与开发仍是薄弱环节。”连玉明介绍,北京地区至今仅有八达岭一处长城博物馆,不能全面系统地展示“长城文化”。
为此连玉明建议,先摸清家底,建立北京北部长城文化带资源数据库,将新采集的数据与已有的、分散在各区的数据结合起来。还应将长城文化带内多个区的景点串联起来,深入挖掘相关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诗词歌赋等文化资源,加强长城文化与游戏、电影的结合。此外,在长城文化带保障体系中,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长城保护,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长城保护新格局。(本刊记者 张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