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政协期刊>北京观察>2017-02>视点 Focus

推进创新驱动 完善知识产权与人才服务

时间:2017-03-01

  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以此为主题的北京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联组讨论会上,来自科协、科技、九三学社、致公党等界别的委员们结合各自的工作领域和调研成果,从人才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改革等诸多方面提出切实建议。

  提高原创能力

  开发300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获得多项省部级以上奖项的北京市政协委员秦升益,多年来一直关注自主创新。在讨论会上,他结合自己20多年的创业体会表示,北京要建设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最需要得到全社会的认可,提升原创能力。“我们急需打造一批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树立我们自己的科技创新品牌。现有的政策体系并没有为众多原创产品提供转化成果的渠道,要加大要重视实体类企业的科技创新,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才是对原创者最大的保护。”

  市政协委员、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冼海珍对全力支持自主创新表示了同样的赞同,她建议为国产科技产品营造一个良好的使用推广环境,并对此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应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国企、事业单位等在能够满足使用要求,相同技术标准前提下优先购买国产设备。二是建立高科技新产品质量保险体系,提高购买信心,减轻购买者的购买风险。三是对一些产品取消试运行时间的规定,为科技创新产品营造更加宽松的使用推广环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委员抓住发言的机会,从服务角度阐释了观点。他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研究三种类型的科技创新提供不同的服务。”江亿说,首先是为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提供研究经费、仪器设备、社会支持,实现精准化服务;对于应用研究,更需要的是知识产权法律的服务和财务金融支持的服务,目前缺少相关领域的律师,很多情况下一遇到成果转化,就不知所措出现差漏,所以需要律师提供专业服务;在成果转化方面,中国企业界科研能力比较弱,这就需要政府、学校协同帮助更多的企业科技人员实现成果转化。”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体系建设是科技创新中心必不可少的一张名片。座谈会上,委员们围绕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与完善,积极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马一德是知识产权业内的知名专家,他谈到,知识产权作为增强国家实力的主要武器,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法律规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主要的在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知识产权战略本质上就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知识产权制度。”马一德建议,借“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这样一个战略机遇期,在北京举办一场知识产权高端论坛,并将其打造成一个永久性的品牌。借助该论坛向国际展示中关村科技创新的成绩,讲述中国创新驱动的故事,宣传中国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决心。

  针对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具体抓手,朱良委员建议,可探索把市知识产权局、市工商局的商标管理职能部门,市版权局及市文化执法总队的相关部门合并为一个市政府组成部门,统一负责全市专利商标版权的执法,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同时,建议各区逐步建立知识产权执法队伍,由市执法部门统一垂直管理。

  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保护知识产权举报投诉服务中心主任王连洁将目光聚焦在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业上。她谈到,北京已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同时还聚集了大量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信息服务、商用化服务、咨询服务和培训服务机构,在全国知识产权服务业中发挥着重要的龙头引领作用。“做大做强首都知识产权服务业优势,在促进北京现代服务业的高端发展的同时、对促进北京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知识产权产业化,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王连洁建议,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机制提升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综合能力,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主体向高端化、多元化发展,形成一批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品牌服务机构。加强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组建由金融机构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共同参与的知识产权交易机构,提供知识产权评估、知识产权转让交易、知识产权项目融资、知识产权处置等服务。

  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

  科技创新最终依靠的是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更好地为科技人才服务是委员们讨论的焦点。

  “北京已经有非常好的人才政策,希望能够更多吸引尖端的企业人才。”市政协委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保基金管理中心主任劳庆芳建议加快建立具有国际尖端水平的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化中心,加大相关人才的扶植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吸引更多的尖端人才,把好的创新品种和研发项目留在北京,助力北京创新中心的发展。

  “在市场中,各种创新要素发挥作用一定要通过人来推动。”市政协委员、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赵兰香认为,创新驱动发展要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为优秀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大量的科技型人才多集中在跨国公司,要吸引他们加入科技创新的浪潮,就要通过灵活的政策提供保障和优质服务。”赵兰香谈到,北京市的一些政策在灵活性上还有所欠缺,比如关于个人所得税的问题,是否可以对科技型人才进行适当抵扣,给他们减轻负担。同时,一些审批方面的手续在顺序上可以增加灵活性,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环境。

  另外有不少委员提出,现在国家和北京市级层面的科技人才专项(计划、工程)较多,重复交叉的内容较多,能否进行优化整合。隋振江表示,“市政府正在积极研究编制重点任务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其中就有科技人才专项办公室,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和重大任务吸引集聚高端领军人才,完善科技人才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I(本刊记者 郭 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