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政协期刊>北京观察>2017-02>聚焦 Spotlightc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

时间:2017-03-01

  北京市户籍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如何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解决因病及年老原因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护理问题,成为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委员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根据北京市2014年的人口结构数据以及失能流行率进行预测,预计2017年北京市总失能人口约20.39万人,其中失能老人约17.94万人;失能人口总照护费用约75.02亿元,其中失能老人照护费用66.03亿元。

  北京市政协委员,泰康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艳华建议,北京市应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保障体系。

  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目前已在全国15个城市进行试点。北京今年在石景山区试点政策性长期护理保险,确定本市准备启动“六险一金”的方向。

  在李艳华看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体系应该坚持以政府主导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为主体,最大限度从区域、群体以及年龄层次实现广覆盖、降低人群逆选择、利用大数法则充分发挥保险作用。“长期护理保险应该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新险种,应该实现专款专用。一方面长期护理保险与养老保险同属于长期涉老保险项目,配套措施多与养老服务提供相关;另一方面失能人群的医疗照护、需求等级和服务给付的评估也需要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建议。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分散因高龄、失能、失智等带来的护理费用的财务风险,不能单纯地归于养老保险或者医疗保险范畴。”

  发展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也需要更多配套设施的完善。包括建立专业长期护理人员的培养和技能认证体系、加快定点护理院及照护机构的建设、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居家护理、建立长期护理分级评估体系等。

  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资金的来源,李艳华认为有两种方案,方案一,不额外缴费,保证社保五大险种的总缴费不变,增加长期护理保险,对六大险种的比例进行调整。方案二,采取多渠道筹资,同时促进商业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尽快建立北京市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提案》。提案指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既可减轻失能老人的经济负担、改善生活质量,也是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并可减少医保成本、提高医院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可拉动就业、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对于这一建议,市政协一次调研座谈会上,市民政局曾回应:推动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并建议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纳入社会强制险。

  不同于机构养老模式受资金限制,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整合了多方面人力、物力资源,覆盖到大部分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老人。中国人的养老观念也更倾向于选择社区居家养老。

  “要以信息化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院长尚珂认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以信息化手段用活北京市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照料中心、养老服务驿站等设施,形成节点和网络,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的社会效率,提供更有效率的养老供给服务。将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成一种开放的、多方可参与的、透明互动的养老服务供给市场。

  北京市政协委员、雅博资本产业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刘德基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要建立数字网络系统将社区内老年人的信息纳入系统管理,开通养老服务热线、紧急救援系统等以提升社区服务能级。例如向社区内老年人提供智能可佩戴设备,类似智能手环等,可佩戴设备与信息中心联网,平时老年人可以用来监测健康状况等,遇紧急情况时可以自主向信息中心发出警报,寻求帮助。”他表示,信息平台同时汇集各类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信息资源,例如医疗信息、陪护信息、家政服务信息、志愿者与各种服务组织信息、社区周边文娱活动信息等大数据,实现传统养老服务的升级转变,形成现代化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社区养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养老行业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的特点对融资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市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徐明认为,这需要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之间加强合作,促进金融创新,建设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

  “喘息服务”是指对长期照顾卧病在床的失能老人和失智老人的家属,提供临时性替代照护服务,让长期处于照护压力下,产生身心疲惫或精神压抑的家属得到“喘息”的机会。

  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社会保障系教授王静建议将“喘息服务”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尽快引入到养老服务之中,对于长期居家养老的家庭,由政府出资为其提供“喘息服务”。可先选择一两个区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广。加强“喘息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充分利用街道现有的公益性岗位助老员、老人公寓的专业护理员以及各级养老服务中心的专业护理员,使之成为提供“喘息服务”的服务人员来源。“再有,就是要做好卧病在床失能老人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以缓解其心理压力,确保这一群体的心理和生理健康。”

  “居家养老服务要针对性的有所侧重。”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上地数码科技大厦有限公司董事长郭俊琴表示,在现阶段,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仍然会以家庭扶助为主,不可能全部依赖于养老与医疗机构;作为辅助与补充的政府和社区扶助,其主要功能应侧重于家庭扶助不能完成的方面。此外,居家养老扶助形式和内容应具有灵活、可选、方便等特点,避免形式主义、大锅饭、捆绑供给造成的浪费与不公平。在大数据和“互联网+”的今天,网络和自助设备无处不在。社区应开设老年综合服务窗口,为老年人的多种基本需求提供帮助。“只有提供有针对性的、恰当精准的养老扶助,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本刊记者 徐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