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4-05 > 谈往 History
时间:2018-07-12 来源:2014年05期
今年适值中法建交50周年。从北京西山追溯中法民间交流情缘,人们可以看到这里的旧式建筑依然屹立,感受到百年中法情在这里深深扎根。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这座占地388亩的寄宿制中学,其前身是北京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在它的周边还保存着一片记录了中法文化交流和中法友情的遗址群。
上个世纪初这里曾聚集和居住了一批法国精英和民国名人,其中不仅有法国著名医师贝熙业、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圣琼·佩斯,还有法国传教士沈蕴璞、汉学家铎尔孟、谢阁兰等。他们与曾经留法的中国人一道,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石曾与勤工俭学
上世纪初,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成批赴法勤工俭学,并于1919年形成全国热潮。留法勤工俭学活动的发起者们希望把西方文明,特别是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中国。他们想让中国青年通过勤工俭学,掌握知识和技术,实现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理想。其倡导者和力行者,便是中法大学及其附属中学、如今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的创办人李石曾。
1902年,李石曾以随员身份,随同清驻法钦差大臣孙宝琦赴法。到法国后,他起初想学军事,实现强国理想,但因身体条件差,便改入蒙达尼农业实用学校学习,特别注重研究大豆。1909年,李石曾在巴黎西郊创办“巴黎中国豆腐工厂”,并在工厂内开设夜校。工人白天做工,夜间学习中文、法文和科学知识。他还亲自为学校编写教材,并到课堂为工人讲课。
为鼓励更多青年学生以低廉的费用和苦学的精神赴法深造,以达普及教育、改良社会、振兴实业的目的,李石曾与吴稚晖、蔡元培、汪精卫等人于1912年在北京发起组织了“留法俭学会”,口号是“尚俭乐学”。
豆腐工厂工人的业余求学活动超出李石曾的始愿。1915年6月,李石曾与蔡元培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勤工俭学会”,开设留法高等工艺预备班,简称“留法班”,帮助青年培养树立“勤于做工、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之智识”的志向。这便是“勤工俭学”的由来。
中法文化和民间交流,造就了很多中国当代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周恩来、邓小平、刘少奇、李维汉、李富春、许德珩、李立三、陈毅、聂荣臻、王若飞、蔡畅、向警予、马志远、袁子贞……这些中共历史上德高望重的领导人,都曾参加过留法勤工俭学活动。
中法大学影响深远
1920年,位于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在李石曾与蔡元培的创办下,成立中法大学。后几经扩充,发展成闻名一时的综合性大学。中法大学的机构有相当一部分设在北京西山一带的温泉村,即如今北京市海淀区温泉镇和苏家坨镇所属范围内。
中法大学成立后依据中国学制,学习期为四年,学生在北京学习两年后,如成绩合格,则可以被选送到法国,继续学习后两年的课程,而不用再参加留学考试。同时也取法国所长,参照法国大学区的概念设置,例如法国大学包含大、中、小各校,具有相互衔接的效果。北京中法大学的大、中、小学各校并立,远及数十里。
解放后,由于中法大学的海外关系,国家将中法大学拆分成三个部分,一部分理工科并入北京理工大学,另一部分理工科并入天津南开大学。而文科部分,则全部并入北京大学。当时的北大校长汤用彤独具慧眼,认识到中法大学的重要性,一再向教育部写信,要求尽快接收,以免造成书籍档案的损失。当时的教育部也积极回应,最终中法大学文学院的14名教师以及155名学生全部转入了北京大学。
历史证明,这批从中法大学并入北大的教师和学生,成为了新中国法语和法国文化传授的中坚力量。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法大学虽然只办了短短二十余年,可这支学派却为中法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播下了种子,遇到文化的春天,就会蓬勃发展。
人才辈出的47中
1923年,李石曾先生选中京西鹫峰之麓的北安河皇姑园,经多方筹资,用9400元购置,并改名为环谷园,作为中法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址。
由于学校初创,很多基础设施需要完善。1924年底,国民军总司令兼第一军军长冯玉祥、副司令兼第二军军长胡景翼,第三军军长孙岳慷慨解囊,向温泉中学各捐大洋1万元,共3万元。该款项建设最大项目是学校礼堂和进校必经之路的石桥。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6月,温泉中学由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接管,改名为“国立北平中法大学附属西山温泉中学”。1950年归属重工业部管理,改名为“中央重工业部职工子弟温泉中学”。1953年划归北京市教育局管理,改称“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
90余年过去,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乏当代著名作家杨沫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闫逊初、王圩。还有全国劳模、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各行业精英。
走进现在的北京市第四十七中学,塑胶跑道、电子屏幕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而从校园内的李石曾雕像、颇有古韵的六角凉亭以及刻有“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字样的旧时牌匾中,依稀可以看到昔日的景致。
去年,在47中建校90周年时,校方修建了长约200米的校史墙。他们把先驱们的建校宗旨“民主、科学的精神,教学与育人并重,艰苦创业,勤工俭学”,继续发扬光大,与时俱进地浓缩成“勤、诚、平、恒”四个字,即勤以治学、诚以待人、平以静心、恒以励志。
贝熙业与贝家花园
今年3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法国访问时说:“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
贝家花园位于北京西郊苏家坨镇北安河村西、47中学的南侧,是民国时期法籍医生贝熙业的别墅花园。 贝熙业于1912年来华,任法国驻华公使馆医师,后在东交民巷开设法国医院,之后又历任北堂医院院长、燕京大学校医、震旦大学医学院院长、中法大学董事会董事等职,1954年返回法国。回国前,他还给周恩来总理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希望继续留在中国的愿望。
贝熙业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医学家,品德高尚,医术高超,在华期间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做出卓越贡献,深受中国人民爱戴,被尊称为“贝大夫”。上世纪20年代,贝熙业在西山修建了一座别墅花园,作为消夏避暑的场所,当地百姓称之为“贝家花园”。
贝熙业全家在此居住时,经常为乡民免费诊疗,还捐资在温泉村至北安河村之间修建了一座小石桥,广受赞誉。更重要的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富有正义感的贝熙业先生经常给附近活动的八路军战士疗伤,并以贝家花园为中转站,多次协助敌后根据地移送人员和转运药材。上世纪40年代,在燕京大学执教的英国籍教授林迈可先生在其回忆录《八路军抗日根据地见闻录》中记载了1941年12月他为了躲避日寇的搜捕,取道贝家花园辗转来到敌后根据地的经过。
贝家花园建筑数量不多,充分利用阳台山东麓的自然山坡,自东向西沿着山径逐次铺展几层台地,构成了丰富的山地园林景象。
东侧山脚下修建了一座三层碉楼(局部四层),居于大平台之上,东、南两侧均设有磴道踏步,东陡而西缓。主楼为正方形平面,底边长约5米,总高约12米,另向西延伸出一间单层的门厅,南设大门,其屋顶辟为二楼的平台。
碉楼东面另设铁质大门,门上嵌有一块红褐色石板,上镌行书题额“济世之医”,其后小字刻曰:“贝熙业先生医学精深,名满中外,乐待吾人为之介绍;先生更热心社会,此或非人所尽知,但温泉一带,则多能道出。《温泉颂》有云‘济世之医,救民之命’,遂为断章取义,适奉贝先生。民国二十五年春日刻于温泉姚同宜、李煜瀛题赠。”此题刻为1936年李石曾先生与夫人姚同宜赠予,是贝熙业大夫医德人品的重要见证。
碉楼内设木制楼梯,可登上二楼平台和楼顶平台,眺望周围风光,两处平台的女儿墙四角均饰以红色锥形石块。碉楼造型简洁,向上逐渐收分,墙体以黄青两色的石块砌筑,效果类似虎皮石墙,各层另以红褐色花岗岩横围一圈腰线。每层四面各辟有两窗,且中央位置都增设了一扇假窗,外观似有三窗;每窗四边以一圈石窗框凸出于墙面,洞口外大而内小。据说此楼当年曾用作贝大夫的诊所,底层为候诊室,二层为诊疗室,三层为药品储存室兼休息室。
这是一座典型的中国传统风格的碉楼,与清代所建的香山健锐营碉楼十分相似,其源头可远溯到西南川滇地区的少数民族碉楼民居,与欧洲中世纪的城堡并无关系。
一个外国人,因何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又选择西山之麓居住几十年,并谱写出救死扶伤、乐善好施的佳话?
一是这里风景优美,自然条件宜人。小西山一带历来泉水充沛,金章宗在京郊建了八大水院,其中有五个在这一带。贝家花园的地理位置正处著名的清水院(大觉寺)和香水院(七王坟)中间。此地上方鹫峰有汩汩不断的泉水保证这里饮用。春天山花烂漫,夏天水碧山青,秋天红叶遍山,风景秀丽。贝熙业当初找此地不仅是为自己休闲之用,还有为自己患肺病的女儿找疗养地之目的,这里条件完全能满足要求。
二是当时的社会条件和中法大学高层的影响和帮衬。从贝熙业的简历可以看出,他与民国文化界的名人,如:蔡元培、李石曾、吴稚晖等早有来往。正是有这些人的影响以及牵线搭桥,才使贝熙业一度成为西山一带的“居民”。
三是贝熙业具有甘为中国人奉献的高尚品德。贝熙业医术高明,内外科均通。当年袁世凯病重时,专门请贝大夫上门会诊。而贝熙业为平民治病也是既热心又尽全力。在当地70岁以上的老人有不少患病经过贝熙业诊治的,或看见过他为人治病的情景。
圣琼·佩斯在桃峪观
196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诗人圣琼·佩斯的长篇杰作《远征》就是他在北京西郊的一座道观中完成的。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也非常欣赏圣琼·佩斯的一句话:“如果没有到过远东,就不能称之为受过完整的人类文明的熏陶。”
多年来有关这座道观具体在何处?众说纷纭,以讹传讹,一直是个未解之谜。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将此作为课题组织力量考察调研,经张文大等学者长期实地踏查访问,2006年最终得以确定:这座道观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管家岭村西北的一片林木葱郁的山岗之上,名为桃峪观。
法国诗人圣琼·佩斯在他的日记和文章里,曾几次提到西山的这座已经破落没有香火的道观,据他的记载,道观在北京城的西北角,距北京城骑马约有一天的路程。他还特别指出,“它建在一座小山丘上,从这个小山丘可以俯瞰那通往西北边陲的丝绸之路”。也正是沿着这条路,圣琼·佩斯和他的同伴踏上了远征戈壁滩寻找古老陆上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
桃峪观建在一座海拔高250米的小山冈上,创建年代待考。山冈上用石头垒起一座七八米高的高台,呈长方形,四周围以矮墙构成院落。站在院中视野十分开阔,可见山下棋盘般的田畦和村落,玉带般的京密运河和公路。院落南北宽约10米,东西长约20米,正门东向。院西北角高高的岩石上生长着一棵青松,向东南倾斜。据老人说,院中曾有三间带拐角廊子的殿堂,朱漆门窗,椽檩彩画。解放后还有人居住,1980年房屋失火烧毁。为重现中法文化交流旧景,现在桃峪观正在重修之中。
圣琼·佩斯在华出使期间,正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激荡的时期,他以诗人敏锐的直觉和外交官的远见卓识,对中国做了多方面的考察,以一个西方人的身份,为中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记录。
铎尔孟校译《红楼梦》
从西山樱桃沟通往白家疃有条蜿蜒盘旋的幽静小路,这便是著名的“曹雪芹小道”。这里不仅是当年曹雪芹用足迹辟出的山路,也是法国人铎尔孟往来西山的必经之地。
李石曾在法留学时与铎尔孟相识,结成莫逆之交。他把铎尔孟介绍到中国。通过铎尔孟,李石曾与当时法国在京精英团体保持密切联系。1912年春, 铎尔孟为勤工俭学会创办的北京留法预备学校义务教授法文。
铎尔孟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法国汉学家,翻译过大量的中国典籍和戏剧。他在北京居住生活长达48年,家在朝阳门内大街新鲜胡同, 经常活跃于京城和西山之间。1954年,铎尔孟被驱逐回国,1965年去世。
曹雪芹在西山用其人生最后的十年写出字字泣血的《红楼梦》,而整整两百年后,铎尔孟亦用他生命最后的十年痴迷地校审他的弟子李治华所译的《红楼梦》,尤其是诗词部分,按照原意用法文古体诗重新创作,让法国读者能够更深地理解这部伟大的著作。
这部译作同样耗尽了铎尔孟的心血,翻译工作未完他就溘然而逝。法文版《红楼梦》在他死后出版,在法国引起轰动而反复再版。“十年辛苦不寻常”,道尽了曹雪芹和铎尔孟两人为《红楼梦》呕心沥血的人生历程,也为世间留下了一段“双梦奇缘”的佳话。
法国教堂与葡萄酒
中国最早的香槟酒于1912年产自北京西山,创始人是法国人沈蕴璞修士;同样,中国最早的金酒,又名叫杜松子酒,也是产自北京西山,于1938年,创始人也是法国传教士。
1910年,法国圣母天主教会沈蕴璞修士在北京黑山扈教堂附近建立葡萄园,引进法国葡萄品种福勒多、塞必尔、法国兰等十余个品种。创办了教会酒厂——北京上义葡萄酒厂,并将酒窖设在马尾沟教堂(今北京行政学院)山字楼地下室内,聘请法国人里格拉为酿酒师,工人由中国教徒担任,生产法国风格的红、白葡萄酒,用于教会弥撒、祭祀和教徒饮酒。同时外销全国各大教堂、租界、饭店、使馆、西餐馆、食品罐头洋行等。又经过外轮公司代理,出口到暹罗(泰国)。该酒厂成为最早向国外出口的中国葡萄酒生产商,是如今北京龙徽酿酒有限公司的前身。
金酒是世界五大烈性酒之一。它具有芳芬诱人的香气,无色透明的液体,味道清新爽口,可单独饮用,也可调配鸡尾酒,并且是调配鸡尾酒中唯一不可缺少的酒种。当年,上义葡萄酒厂采用的松子是从北京西山八大处一带古老的坟地中采来的,上义葡萄酒厂的生产管理、技术工艺由法国人吉善执掌,酒厂与教堂共占地近百亩,厂内有葡萄园几十亩,建有工房、地下储酒室,地上与地下有发酵储酒水泥池16个,橡木桶500余个。当时的设备有破碎机、压榨机、蒸馏塔、香槟机等。
在近一百年的历史中,这座教堂所经历的风霜雨雪见证着北京的历史变迁,也见证着中西方文化在这块沃土上的碰撞与交融。传教士们所倡导的酒文化丰富了北京历史文化的宝库,推动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法文化交流跨山涉水,历久弥新。西山的中法文化遗存是两国文化交融的结晶,也是两国人民友好的见证。据悉,北京正在西山地域打造集文化、旅游、商贸等为一体的法国园亦将成为中法文化交流的新地标。(作者系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秘书长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