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4-04 > 提案 Proposal
时间:2018-08-08 来源:2014年04期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北京地铁呈现出在建地铁工程多、运营里程长、客流量大、换乘站多、路网大客运量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地铁安全运营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地铁系统的安全风险越来越高,风险管控难度也越来越大。
超大客运量常态化,考验城市安全治理能力。北京地铁日均客运量超1000万已成常态,大客流不仅冲击重要换乘车站,同时使新线与旧线运能不匹配的矛盾突出。
设计标准低、标准不一致,存在安全隐患。早期线路建设标准等级、设计标准偏低,产品质量标准不高。目前地铁运营网络系统存在线路特征个性化、技术水平差异化、设备制式多样化、设备服役时间不同、运营主体不同,导致线路管理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安全控制难度增大。
人员素质业务能力与社会安全要求存在差距。近年来,路网规模的扩大和运营里程的快速增长,导致轨道交通专业人才需求激增,在新线密集开通、培训和实习经验相对缩短的情况下,人员素质业务能力与安全运营要求存在差距。
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对北京地铁安全风险管控问题与挑战。
首先,建立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第一,建立线网定期安全风险评估制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前期、试运营、验收和运营等阶段的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通过评估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及时消除事故隐患。第二,建立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新制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通过评估把住安全质量关,实施严格的安全准入,有效规避应用可能引发的各类工程风险。第三,建立客流量前瞻性和科学性预测制度。从实际出发,科学预测线路开通以及开通后5年、10年、15年的客流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客流量预测误差导致的车站通道设计能力不足、客流疏散能力不足等问题。
其次,理顺投资建设运营机制,形成一体化安全管理模式。第一,整合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北京地铁投资、建设、运营三分开的体制,导致多主体多元化运行,这难免出现规划、建设、设计和运营等环节脱节的问题,给最后阶段的网络化运营带来高风险。第二,建立运营部门在地铁新线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沟通机制。为了达到开始运营即“正常运营”的目标,运营单位应与地铁新线工程的设计、施工部门充分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工程进度和施工情况,参与建设前期、设计、施工等安全性论证。第三,建立部门联系制度,实施相关政府部门联合执法。建立地铁安全相关部门联系制度,共同排查、治理、消除事故隐患。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定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加强针对地铁控制保护区的安全监督管理。
再次,协调技术、标准和各方能力,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在策划工程总工期时,充分考虑各系统调试周期,科学安排建设工期,确保新线开通按图试运行3个月。统筹规划、设计,统一同一条线路设备设施的规格。充分考虑网络化运营的特点,尽可能减少新的设备供应商(如信号系统),以便运营中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改造安全系数低、存在事故隐患的设备设施。
最后,时刻确保防灾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应确保与公众防护相关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通风排烟系统、综合监控系统、疏散通道系统、应急照明系统、事故广播系统等防灾系统在开通前、运营中的功能。建设客流监控预警系统。(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民革北京市委秘书长 责任编辑 薄茹 助理编辑 朱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