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2-11 > 谈往 History

香山饭店小记

陈 芳 郭成宪

时间:2018-10-24   来源:2012年11期

  香山饭店是由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为寻求中国现代建筑民族化道路而主持设计的一座新型现代化高级饭店,于1983年4月1日正式接待宾客。香山饭店作为香山公园里的一处别致景观,多年来十分引人注目。

  而一般人有所不知,香山饭店是坐落在清代乾隆皇帝的香山行宫静宜园内寝宫中宫的遗址之上,追溯其历史源流,则更能阅读出岁月沧桑。

  曾经的清代皇家行宫之寝宫

  香山自古就是锦山秀水,峰泉花树,风水宝地。自唐代就有香山永安寺,后来金世宗又在此建香山寺,规模为当时京西寺庙之冠。至元代世祖临幸永安寺,明代则建成碧云寺和洪光寺。至清代大修“三山五园”,康熙皇帝在游览香山名胜古刹时, “恐仆役侍服之臣或有所劳也”,乃在佛殿侧建成一座行宫。清《嘉庆一统志》载:“香山行宫在静宜园内,康熙十六年修”,证明建于1677年。康熙曾御书“涧碧溪清”四字悬挂宫门,据考康熙的香山行宫主要建筑应在南宫门内的学古堂、虚朗斋一带 ,永安村的旧址。康熙还为香山寺东侧的璎珞岩敞厅题写过“绿筠深处”匾额,也在行宫之内,与后来乾隆皇帝弘历在《静宜园记》中回忆其皇祖“率建行宫数宇于佛殿侧”的说法相印证。

  高宗弘历在乾隆八年初游香山,便爱上了这方宝地。诗云:“从来不识香山面,一见还如见故人”、“从来佳景山灵庇,此地初游始信真。”遂决定在“旧行宫之基”其皇祖康熙行宫的基础上修建一座大型皇家园林。乾隆九年降旨成立香山工程处,进行筹建新园的准备工作,并派驻官员开始“在香山行宫行走”。乾隆十年七月(1745年8月)正式动工修建新园,历时七个月,增建二十八景。至乾隆十一年三月(1746年4月)建成。弘历正式定名为“香山静宜园”,“十一年正月奉旨:香山行宫命名为静宜园。钦此。”(见清《总管内务府则例》“奉宸院静宜园”款)静宜园处于小西山山系转折面东的枢纽部位,香山主峰“鬼见愁”高出其宫门一千多米。周围虎皮石宫墙顺山势盘延环绕,全长5公里。

  静宜园占地153公顷,是一座以天然山景取胜的山地行宫。建在内垣腹地景区的有二十景,建在外垣高山景区有八景,堪称秀美。弘历于乾隆十一年三月底写就《静宜园二十八景诗》,大加赏识。高宗还有《静宜园记》,赞名园“佛殿琳宫,参错相望。而峰头岭腹,凡可占山川之秀,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舫室、为蜗寮,自四柱以至数楹,添至若干区。越明年春三月而园成,非创也,盖因也”。园中的行宫别苑有四个部分,一是勤政殿建筑群,是乾隆视朝理政的地方;二是中宫,乾隆在静宜园的后宫生活区;三是南宫,皇帝休息赏景之所。还有香山寺南侧的依山小院松坞云庄的一组建筑群。清《宸垣识略》《日下旧闻考》对静宜园园景都有翔实的记录和描绘。

  勤政殿之后是丽楼,前为横云馆,整体布局规整,相当于宫廷区的内廷,中宫就位于丽楼的南面。它坐北朝南,分为东、中、西三路,规模宏大。周围绕以墙垣,四面各设宫门。中路第一进大院正殿为虚朗斋,为二十八景之一,是为中宫主体建筑。弘历《虚朗斋》诗序有云:“由丽楼而南,度石桥为北宫门。沿涧东行,折而南,为东宫门。中为广宇回轩,曲廊洞房,密者宜燠,敞者宜凉,芒托不雕,楹槛不饰。砻石周庑之壁,书兹山旧作,与摹古帖参半。南为曲水,藤花垂蔓覆其上。向南一斋曰虚静斋。虚则公,公则明,朗之为义,高明有融。异夫昭昭察察之为者,要非致虚极不足语此。”名斋对面还有弘历亲自题匾额的“画禅室”。中路第二进院为学古堂,是乾隆寝殿,高大宽阔,堂前三面游廊嵌有《御制静宜园二十八景诗》石刻和摹古碑帖石刻,其额则取传说学古于训之意也。乾隆深爱此地,其《学古堂晚坐》诗云:“沉潜期有获,宵旰每无遑。晏息恒于是,勤求为治方。”学古堂北的第三进院内正殿为“物外超然”,此院北还有高屋九间殿,通中宫之北宫门。

  中宫西路也有三进院落。南院内有水容峰翠殿、披云室和采香厅等建筑。中院内有凌云馆、延旭轩,北院内正中有一座重檐“元和宣畅”戏台,是皇帝观赏戏曲之佳所。中宫东路有郁兰堂和假山花木。

  当年乾隆皇帝短期住园期间曾在中宫读书、赏画、欣赏戏曲,周围山静鸟鸣,泉水潺潺,其格调“深、古、幽”,是一处比圆明园还要幽静清爽的所在。

  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关于香山静宜园有过一套《静宜园内中宫各殿座游廊等地盘样》的完整档案,为后人的印证和研究留下了宝贵资料。

  历史曾在这里行走

  乾隆之后,静宜园日渐衰败。咸丰十年八月(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侵占并烧毁圆明园,又西去焚毁清漪园、静明园和静宜园,三山五园被捣毁,抢劫一空。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颐和园和周围园林再经劫难,此时的香山静宜园里已经很难找到完整的建筑物了。

  民国年间,香山静宜园内古树遭人盗伐,达官贵人、军阀、社会名流纷纷在园内景区乱建私人别墅。也有社会贤达利用废园遗址开办学堂,发展教育,如爱国教育家、慈善家、蓝靛厂火器营正红旗人士英敛之先生于1912年向清皇室请领静宜园保存,在此创办了静宜女子学校,又于1913年成立辅仁社研修国学,第三年曾将见心斋、梯云山馆、韵琴斋三处陆续修缮,以供办学之用。

  曾任民国国务总理、平政院院长的熊希龄先生,为建立永久型儿童领养机构以收养当年直鲁豫水患无人认领儿童,于1918年9月上报大总统徐世昌,请他出面与前清皇家内务府交涉“拟择京西静宜园建设男女慈幼院两所,以资移养慈幼局无法遣散之儿童”,内务府准予借用。

  1919年2月,香山慈幼院建院工程开工,至年底两校竣工。男校位于静宜园之东北部,即今香山公园管理处和香山别墅所在地。女校位于园之东南部,今日香山饭店位置,原女校食堂今为香山饭店的餐厅。1920年2月,香山慈幼院推熊希龄为院长,同年10月香山慈幼院举行了开院式。

  1919年9月,为解决慈幼院经费问题,熊希龄决定在香山寺遗址开办旅馆。1935年秋,现代作家李慎言先生携友漫游西山后著有《燕都名山游记》一书,对熊院长此举有所记录,“香山园内景物虽多,但在清末经庚申庚子两次兵火,大半倾圮,树木也多被盗伐。到民国二年,马相伯、英敛之诸君于此创办静宜女校。民国九年,熊秉三更于此设立慈幼院,由是建筑日增,名胜日著,游人渐多。然因有钱有势者租购山林,改建别墅,旧时胜迹既少存在,庐山真面目已不易辨认了”。“香山寺,现在寺已不存,改建房屋开设香山饭店,原名甘露旅馆。店内中西餐俱备,并卖清茶。饭菜甚清洁,价格亦公道,惟房租较贵,普通游客大多不敢问津。”在此之前,自号“宛平布衣”的吴质生先生曾在所著《香山名胜录》(1927年作,1934 年7月初版)一书中附载了一张《远望灵光寺翠微山下香山饭店》照片,只见山脚下翠柏丛中有一座中国古典式二层楼阁及平台。这些都很可能是香山饭店名字的最早出现吧,当然和建国后的香山饭店不是一回事,有待知者指教。

  众所周知,中共中央机关1949年从西柏坡进京,首先就住在香山,毛主席在双清别墅指挥了渡江战役,并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律诗篇《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后来毛主席会见傅作义,就是从双清别墅下山到现在香山饭店院内的迎客松和石头桌旁会见的。当时,朱老总、张澜先生闲余都是很随便地在香山的园林里遛弯的。建国初期中南海的电话局也是最早在香山成立的39局,毛主席请全体同志吃过饭,周总理和他们亲切合影。

  周总理的亲切关怀

  建国初期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除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之外,基本上都是我国周围的国家,如印度、缅甸等,他们大多信仰佛教。这些国家的首脑到京后,周总理经常陪他们去参观碧云寺,还可以瞻仰孙中山衣冠冢。后来总理觉得去碧云寺,上下路途较远,累了连个喝茶休息的地方都没有,不太方便。于是提出要在香山修建一个供外宾休息的场所,当时北京市副市长乐松生决定按照接待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的标准选址修建香山饭店。这是1956年的事情,周总理亲自批准的。这一年,香山作为人民公园对外开放。

  香山也没有太大的地方,选来选去就选在了现在饭店的所在,清代静宜园里中宫的遗址、当年熊希龄香山慈幼院的房子。

  1957年4月,北京市由副市长乐松生牵头,决定利用香慈原址(红叶村、枫林村、蒙养园及八个别墅)房舍300余间,由市公用局(后从中分出园林局)和市饭店联合办公室共同筹办、联合经营香山饭店。7月16日,香山饭店正式营业,是为上世纪50年代北京的八大饭店之一。郭沫若先生亲自题写了店名。何香凝、廖承志及北京市各局领导、各界知名人士出席了开幕式。王孚是第一任经理。

  1958年饭店的房价为单间分2元/3元/5元/8元/12元/间天,有五等。高级套间是38至42元/间天。当时苏联、印尼驻华使馆和中科院都包租了饭店的部分客房。

  1959年市饭店联合办改成市服务局,香山饭店为其直属单位。饭店努力自筹资金完善硬件设施,已经可以接待大、中型会议。6月底至7月上旬,在这里接待了文化部召开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7月1日,周总理在这里亲切接见了200余位电影界人士,举行联欢活动,共庆党的生日。

  1966年“文革”爆发,饭店虽未停业,但经营受到了一定影响。1967年饭店成立了革命委员会,第一任革委会主任是军代表宋志忠,下设有政工、业务和后勤三个组。至1968年,因为战备原因香山地区被划定为外国人禁区,饭店的经营因此更加困难。服务局曾向市领导请示撤销香山饭店,未获批准。1972年市政府同意将饭店房屋产权交给香山饭店,不再向香山公园缴纳房产租金,马友田担任第二任革委会主任(饭店第五任领导)。1973年海城地震后,香山饭店也出现地基下沉,有的房屋墙缝开裂,有60多处房屋被国家建委、市建筑设计院和京津抗震办公室定为危房。服务局再次请求市领导停办香山饭店。

  周总理一直关心着曾经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的香山。1973年3月,他在玉泉山期间曾到香山公园散步,见到双清别墅有的房屋已经倒塌,就立即指示这里的房屋要修复。并指名当时北京市工交城建组副组长万里同志负责重建任务。后来记者杜修贤拍摄了双清别墅重建后的一些照片,总理看过照片后,对当时北京市革委会副秘书长贾汀(“周家鼎”的化名,曾任周总理的军事秘书)说,要趁一些同志现在还健在,抓紧按原状恢复陈列,并对游人开放展出。4月7日,周总理在万里、于桑的陪同下来到香山饭店休息,听说香山饭店不让接待外宾时,就明确表态说,“香山还是应该有一个对外宾开放的饭店”。指示香山饭店要做一家涉外饭店。

  1974年4月周总理在邓颖超同志的陪护下又一次来到香山饭店,饭店方面参加接待的有杨承海、于国恩等同志。那天总理穿得比较厚,邓大姐还对他们说:“总理身体不好,你们给找一个暖和一点儿的房子,让他休息一下,然后再去双清别墅。”说明周总理当时身体状况已经不行了,可他还惦记着双清别墅这个五大书记曾一起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1974年至1975年,饭店自筹资金,自力更生,修葺房屋设施,维持经营,在此期间接待过邓小平同志和基辛格、特鲁多、西哈努克等外国政要。

  1985年6月11日,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以81岁高龄在赵炜和高振普同志的陪护下又来到了香山饭店。小憩之后,下午5点多从饭店出来,在去双清别墅的路上,她对饭店党委书记郭英(曾任国务院招待科科长)说,“城里盖了那么多饭店,我都没去,就到你们这儿来了”,叮嘱“一定要办好香山饭店”。赵炜同志后来回忆认为,年过八旬的邓颖超想看看重修后的革命纪念地双清别墅,是带有一种怀念的心情吧。(作者陈芳系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干部,郭成宪系香山饭店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