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11-02 来源:2012年10期
7月21日,61年来罕见的特大暴雨袭击京城。
在这场特大暴雨中,房山区受灾最为严重,河北镇的降雨量达到了519毫米。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使道路、村庄在顷刻间化为乌有,许多家庭在暴雨中失去了房屋和亲人。据统计,房山区25个乡镇(街道)在暴雨中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达到80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亿元。
突如其来的暴雨洪灾,不仅摧毁了百姓的房屋家园,更让受灾群众在心理上蒙上了一道挥之不去的阴影。安抚他们恐惧、焦虑的情绪,平复他们受伤的心灵,帮助他们尽快恢复重建家园的勇气和决心,是灾后迫切需要关注的事情。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李晓童和同为市政协委员的房山区政协副主席李惠英,两人心手相牵,用她们的爱心、奉献精神和实际行动,为灾区人民带去了党和政府的深切关爱,帮助灾区群众尽早摆脱心理阴影,鼓起抗击灾难、坚强生活的勇气。
两位委员的共同牵挂
“滴、滴、滴……您拨打的电话暂时无法接通。”得知房山区在暴雨中受灾最为严重后,职业的敏感让李晓童连夜拨打李惠英的电话,因为她深知,灾难对于群众心理的打击甚至超过灾难本身带来的危害。
由于暴雨毁坏了通讯设施,直到第二天凌晨,李晓童才终于拨通了李惠英的电话。电话里李晓童得知,房山区灾情十分严重,房屋都被雨水倒灌进一米多深,受灾群众只能躲到房顶等高处去避险。由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使得道路受阻,受灾群众的生活必需品也没有保障。放下电话,李晓童心急如焚,她立刻驱车赶往房山区,却被堵在京港澳高速公路上不能前行,这更加重了她心中的担忧。
抗灾救援的关键时刻,李惠英副主席已经深入到救灾一线组织开展有序的救助工作。“目前在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救灾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受灾群众已基本被转移到了临时安置点,由于道路不通,灾区群众急需的食品等生活物资无法运到。另外,现在部分受灾群众的情绪还没有从21日那天的情景中出来,急需心理专业人员的援助。”李惠英在电话中向李晓童说明了灾区一线的情况,并结合切身感受表达了应对受灾群众及时开展“心理救助”的重要性。
“一对一”的心灵抚慰
作为心理咨询服务专家,李晓童和她的团队曾参加过多次重大灾难的心理应急工作,如2003年的北京“非典”疫情,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等等。“根据以往经验,突发灾难之后,亲历灾难者都极有可能出现焦虑、恐惧、自责等负性情绪,这在心理学上称作创伤后应激障碍。”李晓童说,房山居民面对突发的暴雨洪灾,面对生活瞬间的改变、面对房屋等财产的损失,他们的灾后心理恢复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帮助。
大灾之后有大爱。
在电话里,两位委员共同商定,携手为灾区群众开展心理救援。这边,李晓童把与心理学专家连夜加班编写的《房山区水灾心理救援计划》递交给市民政局、市老龄委,得到了两部门的肯定和支持。同时,李晓童利用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应急的专业优势,组织数十位心理专家和房山当地心理咨询师,组成“心理应急援助小分队”,制作心理援助展板、手册,并联系爱心企业家出资捐赠生活必需品。房山那边,李惠英组织人员摸清受灾群众的心理需求,并安排救援场地。
7月30日,“走进房山,应对‘7·21’暴雨洪灾心理关爱行动”在房山区良乡镇社会福利中心正式开始。李惠英、李晓童一起带领心理应急援助小分队来到重灾区南窖乡,为当地灾民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十名心理专家为他们进行了“一对一”的心理危机干预,并带去心理健康知识展板和心理健康手册,以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知识,鼓励他们积极乐观地生活。
一连数十日,心理应急救援小分队深入到房山多个重灾地区,向群众发放自制心理援助手册和爱心草莓袋;通过应急心理知识展板开导受灾群众,为他们提供“一对一”的心理抚慰和疏导。心理专家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段贴心的话语都能让灾区百姓感到希望和温暖。现场,一位50多岁的大妈向李晓童诉说了自家在洪水中遭遇的不幸:打算今年给儿子 “十一”办婚礼,置办了新家具、电器和生活用品,哪想到一场暴雨,全冲没了,人也差点没了命。灭顶的天灾让她几乎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了解情况后,李晓童耐心地和她交流并为其进行心理疏导,真诚的眼神、真切的话语,抚慰了大妈受伤的心,使她对生活绝望的状态开始发生转变。李晓童欣喜地看到大妈的变化,她进一步开导大妈,让大妈重拾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事后,李晓童再去灾区时,大妈特意找到她,对她表示真诚的感谢。
共促社会心理咨询事业
健康发展
说起李晓童和李惠英的友谊,还要从十年前说起,当时任房山区副区长的李惠英和李晓童作为北京市少数民族的代表,同时当选为北京市第十届政协委员。在会议报到时,两人又机缘巧合地被分到了同一个房间住宿,就这样从陌生到相识,使两人结下了十年的友谊。
十年间,每一次政协会议,两位同为民族宗教界的委员一起讨论提案,积极参政议政,彼此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李晓童作为北京市社会心理健康专业领域的代表,对北京市社会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有很多设想和规划。每次政协会议两人见面后,李晓童都会向李惠英介绍北京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心理健康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所起的作用等等。在李晓童的熏陶下,李惠英对加强北京市的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也有了由浅入深的认识。两人还共同撰写了《关于设立北京市心理健康行业主管部门》的提案。
2008年,在两位委员积极筹划下,“拥有健康心理 构建和谐社会”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展览在房山区展出。这是心理健康知识展览首次来到远郊区为居民服务,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与认可。2011年,“关爱老人 共建和谐”老年心理健康知识巡展启动后,李晓童率先把展览送到了房山区,为当地老年人送去精神关怀。两位委员在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也开展了“默契”的配合,李惠英计划为房山区心理健康事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便找到李晓童,希望“中心”能够帮助房山区建一支心理咨询师队伍。在李晓童的帮助下,20名房山区当地具有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学员陆续到“中心”进修学习。在此次房山区心理救援活动中,这些咨询师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他们用专业技术和奉献精神为同乡百姓提供心理援助。在两位委员的执著和努力下,房山区还借鉴东城区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的成功经验,在远郊区县第一个建立了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服务站以专业技术为支撑,可为社区居民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建言设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
此次房山区的暴雨洪灾,委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她们同时感到重任在肩。如何尽快帮助灾区居民重建心灵家园?如何在突发事件后维护好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两位委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她们认为,首先要建立健全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心理救助的预案。灾难过后的短时期内,是心理受创伤者进行心理恢复和心理疏导的最佳时期,快速反应有效做好心理救援工作部署,把握好心理干预的最佳时间,有助于减轻突发事件对心理产生创伤的程度。其次是培养专业心理健康辅导人员至关重要。灾后心理恢复是长期和复杂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要发挥当地专业人员的作用,定向培养专业人员。
两位委员建议说,应着手建设全市性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可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发挥社区心理健康辅导员的作用。一方面正向引导社会心态,在群众中塑造正确的主流价值观,另一方面及时对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辅导。
“我们已准备在房山区建设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发挥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专业平台的作用,并在房山区培养一支300人左右的社区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用专业手段和方法对灾区居民实施心理救助、心理慰藉和心灵关爱。”李晓童说。
十年参政路,结下深厚情,两位委员心手相牵,互相鼓励、互相扶持,共同推动北京市社会心理事业的健康发展。(作者彭亮系北京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作者陈群系北京社会生活心理卫生咨询服务中心编辑 责任编辑 郭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