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2-10 > 风采 Figure

学者本色 家国情怀——记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主委蔡国雄

吴 菁

时间:2018-11-02   来源:2012年10期

  儒雅,淡定,清醒,自信——优秀科学家的非凡素养,在他的身上叠映成辉;识大体,顾大局,有作为——民主党派领军人物的显著特性,在他的身上彰显无遗。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台盟北京市委主委——这三重身份让蔡国雄始终关注不同的群体与领域,也让他肩负着不一样的神圣职责。亦官亦学,他把学者的理想追求和官员的平民情结融为一身,用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和学者本色书写着自己的传奇人生。

  青葱岁月逐梦行

  历史是一条河,人生也是一条河。在人生的河流中,有波光和涟漪,也有逆流和险滩。蔡国雄的学者之路,看似水到渠成,其实在鲜花和掌声的背后,他经受了许多艰辛和挫折。

  1959年,蔡国雄随父母从日本踏上回国的旅程,来到了北京。那是他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回国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语言。”蔡国雄说:“一切都是那么的生疏。我没有朋友,因为我不懂中文,老师跟我谈话和补课,我也听不懂。”骨子里极为要强的他深知,学习是改变这一状况的唯一出路。于是,他拼命地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小学一年级的期末考试中,他的语文和算术均得了第一名。这大大增强了他的自信心。小学毕业时,他更是以各科满分的成绩夺取了北京1965年小升初第一名的桂冠,考进了清华附中。谈起这段童年的经历,蔡国雄露出孩子般的笑容:“语言让我吃够了苦头,可能很少有人像我这样艰辛地学语言,而且是为了学习自己的母语。但这是值得的,因为这换来了祖国对我的认同,我也找到了自己心灵上的根。”

  随后而来的“文革”,让蔡国雄的求学之路一度中断。他在陕西省延川县插队三年多,又在云南昆明普坪村发电厂当了一年学徒工。“即使在艰苦的环境中,我也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一有时间就用来看书和钻研业务。”

  1973年,他考取了昆明工学院机械系。为了把失去的日子补回来,他的大学时光可谓“枕戈待旦、闻鸡起舞”,清晨5时就起床,晚上总是最后一个走出教室。大学毕业后,他到云南省电力局中心试验所工作,之后通过选拔考试,获得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高电压专业进修一年的机会。1978年,在云南参加了出国留学考试,取得全省第一名的成绩。1980年,他参加了中日两国互派留学生考试,并以全国第二名的成绩获得奖学金,随后赴日本名古屋大学,开始了留学深造的崭新旅程。

  一路走来,是一次次的考试成就了蔡国雄。他总是以出类拔萃的成绩把握住了上天赐予的机会,进而在学术之路上走出串串闪光的足迹,塑就了超凡脱俗的学者特质。“我不是天才,我很努力,在知识储备上我一直是有准备的。”蔡国雄深有感触地说,爱拼才会赢,如果自己不努力,老天爷也帮不上忙。

  痴心只为报家国

  “我认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要有所追求,我希望‘爱我中华’成为更多的中国人的追求。这样,我们中华民族才会见到真正的希望之光。”1993年,蔡国雄在人民政协报上发表文章《希望“爱我中华”成为更多中国人的追求》。他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

  1987年,在日本攻读完硕士、博士又进行了一年博士后研究的蔡国雄回到了祖国。“我当然应该回国工作,报效自己的祖国。”他平静地述说着当年他毅然回国的理由,“我虽然拿的是日本政府的奖学金,但在中日两国互派留学生的计划中,中国政府也为日本留学生提供奖学金,实际上自己相当于拿的是中国政府的钱。那个时候我们国家并不富裕,政府出钱让我到日本留学,是相信我能够回来为国出力。”这一切在他的心里,是理所应当的。

  凭借留学期间打下的扎实基础,以及自己的不懈努力,三十多岁的蔡国雄便当上了高级工程师,三年后又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3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成为电科院高压所的总工程师,2006年任电科院副总工程师。

  在国际上最先提出了复合绝缘材料的热刺激电流谱研究方法,并提出了复合高分子绝缘材料之间的界面和金属电极材料对绝缘材料界面空间电荷积累影响的热刺激电流分析方法……在自己的科研领域,蔡国雄取得了骄人业绩,为国家科学进步做出积极贡献。而他还有一个角色却鲜有人知——“文革”之后全国法院系统第一位出庭的人民陪审员。

  让我们把目光回溯到1999年5月18日的上午。一起合同纠纷案正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开庭审理,一个不穿制服的普通公民与穿制服的法官一起头顶国徽,坐在庄严的审判席上,向原、被告发问,行使与职业法官平等的审判权力。这位普通公民,就是蔡国雄。“他的表现令我们很受鼓舞。”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原院长王永源评价说:“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积极与承办人交流工作经验,弥补了审判人员专业知识的不足,为办案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后,蔡国雄接到的咨询电话越来越多,许多人就自己的事情是否能够打官司以及能否打赢征求他的意见,有时一个电话要说上两三个小时。虽然很费时间,蔡国雄总会在查阅资料或咨询相关部门之后,给当事人耐心作解释,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复。“作为一个人民陪审员,我感到了人民及司法部门对我的信任,也更感到责任的重大。”几年来,他利用自己的博学多才、专业技术功底,在知识产权纠纷、经济纠纷案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正是以对祖国和人民的挚爱为底蕴,蔡国雄的家国情怀,放射出炽烈的光和热。

  乐为人民鼓与呼

  “原本觉得最不可能搞政治的人搞了政治。”蔡国雄的同学这样评价他。多年来一直潜心科研工作的蔡国雄,自己也从未想到有一天会跻身政坛。2004年,蔡国雄当选台盟北京市委主委,他深入基层,广泛联系,务实高效的作风感染着每一位台盟盟员。2008年1月,他当选为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后,更是深切地牵挂着百姓,“距北京市中心1公里范围内,有些地方还没能实现一家一个水龙头。我希望记者、媒体和其他人能关注这些群众,能代他们发出声音”,类似这样的关切有很多,其民生情怀令人动容。

  蔡国雄坦言:“担任社会职务后,我的确可以做到研究人员做不到的一些事,能够更好地为大众特别是弱势群体服务,为社会做贡献,而且能够用我的知识和思想,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促进国家的发展。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在学者和官员的角色转换之间,是否有相通点呢?“如果说相通点,那就是办什么事都得认真,都要有一颗对祖国和人民负责的心。”

  在北京市政协九届四次全会上,他提出的“二三环路间应建立快速高架通道”的建议,在2001年度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采纳,德外和马甸右转定向匝道、三元桥定向匝道等相继建成通车,大大缓解了北京二三环联络道之间的交通压力。这项提案被北京市政协评为“2001年度委员优秀提案”。

  在电力方面和祖国统一方面,蔡国雄都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提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他所交的提案就是开展大陆和台湾电力系统联网研究。“利用民间渠道开展大陆和台湾电力系统联网研究,有利于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争取台湾人民的民心,增强台湾人民对祖国的归属感。”他相信:“工程的实施过程能带动台湾的工商界、金融界及两岸人民间的广泛交流,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服务。如果两岸的电力系统实现联网,那么两岸的能源之间就能共享,增加了两岸人民的连带感。”2004年,在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的座谈会上,他坦陈己见、直言不讳:“我国的疆界到台湾省,因此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终点应该在台北或高雄。虽然目前不可实施,但是可以在提法上提及能源的输送终点是台湾省。这是做台湾人民工作的好机会。”在此后的政协会议上,他多次就此锲而不舍地呼吁。

  此外,他提出了“政府在制定电价政策时,应采用‘阶梯电价+分时电价’相结合的模式”、“维持后奥运北京发展,在王府井地下兴建地下商业街”等建议,并与其他几位同样来自电力领域的政协委员一起提出了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的提案,等等。这些诤言良策,都得到广泛关注,产生了积极效果。

  古人云,成大事者必经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细细品味,这三种境界正是蔡国雄成长经历的真实写照。在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和对祖国、人民的倾情奉献中,他的人生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作者系市政协研究室宣传处主任科员 责任编辑 薄茹 助理编辑 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