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2-09 > 诤言 Recommendation
时间:2019-03-18 来源:2012年09期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迅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为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是,与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相比,电子商务物流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制约电子商务特别是网络零售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
随着网络零售的兴起和快速发展,以同城物流配送为主要特征的电子商务物流业也得到迅速发展,80%以上的网络零售商品均由民营快递企业提供物流配送服务。目前,我国已有规模不等的快递企业2万余家,其中有12300多家快递企业为网络零售企业提供服务,电子商务带来的快递物流业务量,占快递企业业务总量的60%以上。
目前,通过外包第三方物流实现货物交付仍是我国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的主要方式。2011年,电子商务外包配送商品成交额占总成交额的66.2%,35.8%的企业完全采用外包配送。京东商城、凡客诚品、亚马逊、红孩子、淘宝网等大型网络零售企业越来越重视物流环节,开始筹建自己的物流企业或参与物流企业建设,以提高自身竞争力。
电子商务物流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手段落后。目前我国快递业行业集中度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在获得国家邮政局颁发的经营许可证的几千家民营快递企业中,规模较大的只有20余家。而在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 )、联邦快递(FEDEX)、敦豪速递(DHL)三大快递公司就占有95%的市场份额。
我国绝大多数快递企业没有现代化的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等专用技术设备,更没有能力运用全球定位、地理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射频识别、自动跟踪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供应链和业务流程管理,手工填写运单、人工分拣、自行车(三轮车)运输等原始落后的配送服务方式还比较普遍,缺乏基于电子商务和快递服务的区域性、全国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网络零售和快递物流企业的信息系统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和信息交换标准,商品流通和物流信息不能有效共享,难以满足电子商务对物流配送精准、快速、高效的要求。
税费负担较重,盈利空间小。据调查,电子商务物流(快递)企业的成本构成主要包括人工成本(40%-60%)、运输成本(25%以上)、服务网点成本(4%-10%)、管理费用(15%左右)等。
目前,快递物流企业税负为3%-4%,一般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教育费附加以及企业所得税。其中,营业税和所得税是物流企业所要缴纳的主要税种,分别占企业缴纳总税额的60%-70%和20%左右。营业税存在重复征收的问题,如受自身车辆资源的限制,物流企业经常委托合作伙伴代为运输,物流企业需要按照总单缴税,同时合作伙伴也要按照运输收入纳税。
发展环境不完善,行业不规范。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指导性文件,但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相适应的财税优惠政策、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纠纷解决等配套机制等还不够完善,缺乏强制性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难以对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和市场形成有效监管。
一些快递企业为提高市场占用率,片面采取低价格策略,牺牲服务质量和员工福利待遇,造成行业的恶性竞争;一些快递企业盲目扩张,从业人员素质低,难以满足电子商务个性化配送服务需求,以至于“快件爆仓”、“快递变慢递”、“暴力分拣”、“野蛮配送”等问题频出。此外,在物流配送合同中的各种霸王条款,如快递延误不赔、先签字后验货等,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行业的发展。
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加强物流标准和制度建设。推动国内电子商务物流与国际物流标准接轨,包括物流术语标准化、物流条码标准化和物流设备标准化。调整区域性和部门性的法规,制订全国性的物流法,使物流企业在法律环境下平等竞争、有序经营、规范管理。
加大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推广上海服务业增值税改革试点经验,以减税减负的形式支持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对于行业中经营规范、创新能力强、发展速度快的电子商务物流企业,优先给予财政、土地、税收和信贷方面的支持;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支持构建区域性、全国性电子商务和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帮助快递企业提升运营效率,节约物流成本;制定电子商务物流企业认定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引导行业加快改善服务质量和水平。
积极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体系。普及条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应用,推动电子商务物流各个环节信息化;充分运用自动化的物流设施和技术,实现物流高效运行;推动建立覆盖物流配送中心、供应商、制造商和消费者在内网络化配送服务体系,实现物流全过程的实时监控;推动电子商务物流企业并购整合,提升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拓展和延伸服务领域。(作者单位系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 刘墨非 助理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