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4-24 来源:2012年08期
缘起洛杉矶
从北京到洛杉矶的距离是41000公里,即使横跨太平洋最强劲的暖流也无法连接这两座城市。然而,提及中国奥运之根,却不能离开洛杉矶这座城市。
1932年洛杉矶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刘长春独自漂洋过海代表中国第一次走入奥林匹克;1984年洛杉矶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新中国奥运代表团拥有一支378人的庞大队伍再次走进奥林匹克,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让五星红旗第一次飘扬在奥林匹克的上空;2008年,中国第一次主办奥运会,彻底实现了奥运三大梦想。2008年新年伊始,我们带着刚刚完成的影片《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跨越太平洋来到洛杉矶,追寻中国奥运之根,在洛杉矶好莱坞环球影城举办“缘——北京、洛杉矶奥运寻梦之旅”。
奥运冠军许海峰应邀参加此次活动。他身材魁梧,表情严肃,沉默寡言,第一次谋面,让人觉得难以接近。
推广活动中,首先放映了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片花,接着刘长春之子刘鸿亮院士满怀深情地讲述了父亲1932年参加奥运会的历史。随后,许海峰稳健地走上演讲台,他幽默而自信,开口说的第一句话:“很高兴来到洛杉矶,因为洛杉矶是我的福地。”在热烈的掌声中他娓娓讲述了获得第一块奥运金牌的经历,他说之所以能获得金牌,是因为没有压力,心无杂念,只想如何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能获得第一枚奥运金牌,他是幸运者。2008年他将在北京参加奥运会,中国从参加奥运会到获得第一块金牌再到举办奥运会,实现了中国奥运三大梦想,他希望美国运动员能在北京奥运会取得好的成绩。他的讲话没有激情澎湃,只有淡定从容;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实无华。观众特别是海外华人报以经久不息的掌声。
许海峰演讲的个人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接下来的一周,我们与许海峰朝夕相处,听他讲述自己的传奇经历。他是安徽和县人,从小喜欢打弹弓,打得弹无虚发,从知青到供销社,枪不离手。他对射击发痴入迷,进了省射击队不到两年,就到国家队备战奥运会,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获得了奥运金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传奇。我和编剧王兴东暗下决心,一定要拍一部表现许海峰获得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的影片,也算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的“姊妹篇”。
走近许海峰
从洛杉矶回到北京接下来的三年时间里,电影《建国大业》《辛亥革命》、话剧《北平1949》三部沉甸甸的大作压得我们心力交瘁。直到2011年初,完成了电影《辛亥革命》的拍摄,我们想到一年之后中国将出征伦敦奥运会,这将是许海峰第八次出征奥运会,他的传奇故事一直在我们心底里沉淀,此刻抑制不住地泛滥起来,涌动起创作的波澜。我们决心创作拍摄电影《许海峰的枪》,写一个青年的成长,一个英雄的传奇,一个民族的梦想。
面对面采访许海峰近六个小时,让我最惊诧的是他非凡的记忆力。他能精确记住命运中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他能精确记住参加每一次全国及世界比赛的射击成绩。他坦率地谈他的个人历程,失意与奋争,恋爱与选择。如同相识已久的老朋友,没有任何顾虑,将人生的思考,点点滴滴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我们。采访结束的时候我问,明天我们将去他的家乡安徽和县采访,还有什么嘱托,他轻轻说了四个字:信任你们。但我觉得这四个字对于我以及年轻的创作团队,字字千斤。
在许海峰的家乡,我们采访了他的母亲、教练、兄妹、同学、朋友,循着他走过的路走了一遍,没有比这样深入采访更让编剧、导演、制片人踏实的了。
经过无数次的创作、推翻,再创作、再推翻,我们终于找到了这部影片的故事线索。
这是一部写成长的电影。
七十年代末,“文革”结束,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为了能够早日在体育舞台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国家体委规定,以培养六十年代后出生的年轻运动员为主。1957年出生的许海峰应该是“生不逢时”,在体育战线上几乎是被淘汰的一代。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一次一次与命运抗争。影片表现了他的孤独,失望,放弃,但最终,他没有放弃,不能放弃,无法放弃,他太爱射击了,让他放弃射击如同放弃他的生命。
有人说许海峰是射击天才,我在采访中感受到他是为射击而生。影片中他和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没有那么完美,从知青到供销社,从省队到奥运赛场,他始终在成长。
这是一部写励志的电影。
影片中许海峰有一段台词:“人生在世,就像子弹出膛,都要奔向自己的目标。没有目标的人生,就是脱靶的子弹。我这一辈子,就是不干射击,也要有所作为。”应该说,许海峰的励志,代表着一个时代。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大都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大浪淘沙,有的随波逐流,有的始终与命运抗争。
我的桌前至今还放着一个绿色塑料皮的笔记本,那是许海峰到国家射击队的日记。他记录了每天训练的成绩,画下了一张张靶纸,他仔细分析自己的失误,一个10环是在怎样的状态下产生的,一个远弹又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出现的。仔细翻看这本日记,我才真正体会到,哪里有什么天才,天才就是一分天分加九十九分汗水。
这是一部写荣誉的电影。
从个人命运到国家命运,从个人英雄主义到国家荣誉,影片没有拔高许海峰,而是让他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走上去。他开始练射击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借调到省射击队,是在赌自己的人生。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有远见的教练,不仅仅是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全省冠军,而是让他有朝一日,能站在世界的舞台上。
这位教练对射击运动有他独特的理解:射击不仅仅是一项身体的运动,更是一项精神的运动,它在挑战人类控制自我的极限,只有内心平静,心无杂念,才能驾驭这项运动。影片中的许海峰在去奥运赛场之前,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让他有足够的准备,去和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较量,去和赛场上的自己,顽强地较量。
年轻的团队
组建一个年轻的创作团队,以他们的个人成长经历与许海峰共鸣,创作中他们会有感而发,一触即发。同时我意识到,创作完成这样一部主流电影,必须具有现代艺术手法、现代电影语言,否则无一席之地。我希望这是一部青年人拍给青年人看的电影,同时也是拍给五十年代出生的人回首青春的电影。对于青年人来说,未来是未知的,许海峰在供销社卖化肥时决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成为世界冠军,只有奋斗,只有向前,哪怕注定是一段弯路,哪怕被困难打倒,被挫折击败,也不放弃。如果放弃了,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一生。许海峰在影片中的这些台词,是从年轻的创作者心里流淌出来的。
我庆幸,我们在众多演员中最终确定李东学饰演许海峰。李东学有几分神似许海峰,尤其是射击运动员特有的那双眼睛。东学的性格内向不张扬,表演起来容易走心。他还有一个优势——酷爱体育,有的项目几乎可达到专业运动员水平。难怪在国家射击队体验生活,许海峰、王义夫都夸他有灵气,枪法当然比不过两位世界冠军,但射击的一举一动,一招一势,堪称专业。为了饰演许海峰,李东学吃了不少苦,但我感觉他没有一丝为难,他越演越崇拜许海峰,越演越爱上了射击,我始终看到他与青年导演一同探索着,体味着,享受着,我知道,他内心里为饰演奥运冠军许海峰而感到骄傲。
我还庆幸,请著名导演谢飞担任影片艺术顾问,他是我上电影学院时讲授导演课的老师,他喜欢和他的学生在一起工作,所以他永远那么年轻,那么时尚。他工作起来极认真极固执,但他十分善于倾听,思维敏捷地倾听各种不同意见,无论是讨论剧本,观看样片,对整体风格的把握,他都有很大的贡献。
再现普拉多
拍摄电影《一个人的奥林匹克》时,我们曾在洛杉矶大学资料馆里,寻找到了一段十分珍贵的胶片,虽然很短,不到一分钟,但真实记录了1932年刘长春站在第十届洛杉矶奥运会的跑道上。76年后我们再现那段历史,付出了太多的代价。原以为再现1984年的洛杉矶普拉多射击场,没有那么复杂。我们有很多资料片可以参考,我们有很多现代技术手段可以复制,但我们错了,再造普拉多射击场,对于我们的预算资金,对于我们这个年轻的团队,有太大的难度,几乎让我们崩溃。最后,决定在江苏方山射击中心实景搭建普拉多射击场。这是影片拍摄中最大的难点,也是最大的看点。当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十几个国家的演员饰演的运动员走进我们搭建的普拉多射击场,完全进入了拍摄情景,我们就像一个奥林匹克大家庭,平等、信任、友爱,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影片的拍摄。
这部影片具有一定的揭秘性。我相信揭秘中国奥运史“零的突破”不会是过眼云烟,一定会填补中国体育电影史上的一段空白。
这部影片是献给中国观众的,因为十三亿中国人敬仰这位中国奥运冠军;这部影片也是献给世界观众的,因为奥林匹克属于全人类!
我是在看过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之后,心潮激荡写下这篇文字。此时此刻,我发现,推出这样一部反映中国第一枚奥运金牌获得者的故事影片,与2012伦敦奥运会主题“激励一代人”如此融和。我希望影片首映礼将是中国电影人为中国奥运代表团伦敦凯旋庆功的一次盛典。
我期待着。(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艺术总监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