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2-08 > 谈往 History

北京郊区的古桥

罗哲文 柴福善

时间:2019-04-24   来源:2012年08期

  桥,又称桥梁,为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一类。桥梁,是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的。在中华大地上,几乎人迹所至之处,就会有桥。自古以来我国建造的各类大小桥梁,何止成千上万,简直难以计数,大致可分为梁桥、拱桥、索桥、浮桥等种类。就北京地区而言,也是桥梁众多,如著名的丰台卢沟桥、故宫金水桥、颐和园十七孔桥等等。在北京郊区还有一些不太为人所熟知的古桥,其在建筑艺术上也颇有特色。

  昌平朝宗桥

  昌平朝宗桥,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北沙河上。

  朝宗桥横跨北沙河,又称沙河北大桥,与横跨南沙河的安济桥(又名沙河南大桥)相距2.5公里。朝宗桥为京北现存最大的一座古代拱券式石桥,过去,是帝、后和大臣谒陵北巡必经之路,又是京北交通要道。现在,虽然朝宗桥两侧分别建有铁路和高速公路桥,但朝宗桥依然是北京北部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公元十五世纪初,明成祖朱棣将首都从南京迁至北京,京城北60余公里处的居庸关就成为保卫首都的重要关口。离居庸关不远的天寿山麓,选定为埋葬皇帝和后妃的陵区。北沙河为温榆河上游,河面虽不甚宽,却是从京城到明皇陵和居庸关的一道障碍。到明英宗朱祁镇时,天寿山下已有长陵(明成祖朱棣)、献陵(明仁宗朱高炽)和景陵(明宣宗朱瞻基)三座皇陵。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在皇陵区举行盛大祭祖活动。届时,皇氏家族和王公大臣就从京城来参加祭祖大典。为方便交通,明英宗决定在沙河上建造石桥。建桥处在辽、金时期建有两座木桥,常遭水毁。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年),先后拆掉木桥再建石桥,北曰“朝宗”,南曰“安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在安济桥南侧接6孔合成为9孔大桥,全长114.7米,宽13.8米,高7米,全部用花岗石建成。1958年,将安济桥拆除另建新桥。

  朝宗桥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一座拱券式石桥,有7个桥孔。桥全长130米,桥面宽13.3米,中间高7.5米。石桥左右两侧,有53对实心板护栏,异常坚固。大桥北端东侧一通汉白玉石碑,为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所立《大明朝宗桥碑》。碑通高4.08米,宽1.1米,厚0.39米,阴阳碑额俱篆书“大明”二字,两面碑身都刻有“朝宗桥”三字。

  昌平朝宗桥造型典雅古朴。现在,与明十三陵、银山塔林、居庸关和八达岭长城一起,成为首都北部重要的名胜古迹。

  通州永通桥

  通州永通桥,位于北京市东郊,距通州西门八里,横跨通惠河上,俗称八里桥。这是北京东部地区一座著名的古代联拱石桥。现在,永通桥仍可通行,且得到有效保护。

  永通桥跨越的通惠河,是北京地区一条著名的古代运河,开凿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九至三十年(公元1292~1293年),距今己有700余年历史。当时,元朝定都北京,时称大都城。为解决北京水上交通及物资供应事宜,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学家、时任元朝都水监的郭守敬,受命开凿通惠河,北起昌平温榆河源头,南至通州高丽庄,全长160余里。郭守敬将温榆河源头泉水截而往西,顺西山山麓汇集玉泉山一带大小泉流,共入颐和园昆明湖。再挖河渠,引昆明湖水东南流,从北京古城西北角流入城内,注入北海、中海和南海,穿城而过,流入通州境,在高丽庄注入白河。这样,就保证了通惠河的水量,从南方装载大米、茶叶、丝绸、食盐等货物的船只,便从大运河经通惠河直接运抵元大都。

  时隔100年后,至明成祖朱棣时,永乐初年设置天津卫,使天津从此成为首都北京通过运河联系南方的重要漕运口岸,也是守卫北京的重要门户。而处于京津之间的通州,为两地间必经之地。永通桥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建造的。

  永通桥建于明英宗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英宗朱祁镇赐名“永通”。桥全长50米,桥面宽16米。其长度虽然比河北赵州桥短约14米,但桥面宽几乎是赵州桥的两倍。可见,当初修建永通桥己充分考虑到今后人流车流的繁忙了。

  永通桥共3个桥洞,为联拱式。全桥以石料建成,桥面左右两侧有33对望柱,望柱顶端雕有石狮,大小相望相依,神态各不相同。有32副石栏板,板面刻有精美图案,刀法娴熟流畅,技艺高妙。桥头还置以石雕戗兽,独角挺胸,昂首而视。中券高8.05米,阔6.7米。两侧洞孔对称,略小,高仅3.5米,阔5.5米。桥面以花岗岩铺就,每块桥石之间,以铁相互连嵌,使桥面浑然一体。桥身以灰土填实夯固,土外为砖墙。在桥中一个洞孔的东西两侧石泊岸上,有4只石雕蹲兽,为镇水兽,密鳞长尾,扭颈倾头,直视河水。人们祈望镇水兽镇住洪水,以保桥梁安全,使永通桥永远畅通。

  永通桥东面,立一通石碑,为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御制通州石道碑》。碑文记述了当时京师东部通州一带筑路情况,是研究清代前期京师公路建设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是研究那时社会经济、政治和军事情况的重要资料。

  在近代,永通桥是外国侵略者入侵我国和我国人民英勇抵抗的历史见证。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军3万余人在永通桥(八里桥)阻击英法联军,打死入侵者1000余人。史称“八里桥大战”。战斗中,虽然由于主将僧格林沁临阵逃脱而失败,却证实了中国人民具有强大的抗敌力量,增强了人们抵抗侵略者的勇气和信心。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英、法、俄、日、德、美等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年逾七旬的巡阅长江水师大臣李秉衡奉命率师抵抗。尽管他在孤立无援的境况下失败了,并在退出永通桥后愤怒自杀,但其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却受到世人传颂,且激励着后人。

  永通桥作为京津水路咽喉,与丰台卢沟桥、昌平朝宗桥,共为拱卫京师的三大桥,前人写有“湖溯昆明引玉泉,虹桥八里卧晴川”等诗句加以赞颂。“长桥映月”旧为通州八景之一。

  房山琉璃河石桥

  房山琉璃河石桥,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南部与河北省交界处的琉璃河镇,是北京地区著名的古代桥梁之一。

  琉璃河镇镇北有一道河流,古称圣水,今名大石河,发源于房山区与门头沟区交界的百花山小寒岭,下游从窦店镇到琉璃河镇一段当地称琉璃河,镇也由此得名。琉璃河石桥即横跨于琉璃河道上。

  琉璃河石桥地处交通要冲,衔南北交通于一线,自古以来就是北京地区通往中原、江南以及晋陕地区的门户。据文献记载,金代琉璃河上就架有桥梁,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出使金国时途经琉璃河,曾作有《琉璃河》诗。金元之际桥毁于兵燹,元定都北京后曾再度修建。

  现存琉璃河石桥,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至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竣工。由于石桥两岸地势低洼,夏季南北两岸洪水上涨,石桥难以渡越。世宗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拨帑银8万两,在石桥两岸各修筑一道石堤,与石桥相接,在堤上增建一座小石桥,堤间建8道水沟,以便于泄水,减轻洪水对石桥的冲击。石堤全长1660米,宽19.8米,平地起3.4米,俗称“五里长街”。石桥自始建至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路堤竣工,前后历时23年。后几经维修,至今保存完好。

  琉璃河石桥是一座多孔联拱石桥,桥身长165.5米,桥面宽10.3米,高8米,有11个桥孔,中拱最大。拱券正中雕饰精美的兽头。桥基以“巨石砌至水底,其下柏桩栉比”,以防石基下陷。桥身也全部以巨大的方石砌筑,结构严谨,气势宏伟。桥面两侧有88对石望柱,178块石栏板。每块栏板长1.65米,宽0.80米,厚0.28米。望柱和栏板上雕饰着海棠线等纹饰,古朴简洁,礅实大方。至今仍保持着原有风貌。桥面以条石平铺,条石衔接处嵌以“银锭扣”,异常坚固。四百余年来,直到今天还在使用。

  平谷烈虎桥

  平谷烈虎桥,位于北京市平谷区峪口镇东樊各庄村西北1.5公里处。

  烈虎桥始建于明代,为明清时期京城通往京东道教圣地丫髻山必经之路,清康熙、乾隆、道光三位皇帝朝拜丫髻山,皆从此桥经过。

  据志书记载:“烈虎桥,在樊各庄北,石渠木面,跨山涧水。”记载烈虎桥初为石桥墩,木桥面。后改建为石梁桥,通行至今。

  烈虎桥南北走向,建在山间一条河道(即涧水)上,尤其夏季山水涌下,由此流泻而去。烈虎桥为三孔石梁桥,整体为花岗岩石质。桥面长12.5米,宽3.91米。桥面两侧各有6根方形望柱,桃形柱头。两侧望柱间各有5块石栏板。望柱与栏板均素无雕饰。桥两端各有一只石虎,倚着望柱,呈蹲踞状,以充抱鼓。石虎通高89厘米,底座高17厘米,底座长59厘米,宽39厘米。桥也由此而得名。

  桥面纵列三组石梁,每组7块,共21块大条石,组成整座桥面。每块条石长在2.5至2.88米之间,宽在37至54厘米之间。两块条石间的缝隙,各有两个腰铁,又称银锭榫,当地称之为“锁”,以衔接条石,使之连成一体。桥面两边各有一条石,撑托望柱与栏板。桥面下有两座桥墩,每座桥墩由8层条石砌筑,桥墩高3.1米, 两桥墩间距1.6米。桥墩东侧迎水面有分水尖,以斩劈山水,减弱激流对桥的冲击。桥两端建有桥台。桥南北建有引桥,八字形,石垒砌。引桥各长约5米,承接南北通道。

  桥北原有石碑一通,记载建桥年代、工匠及监造者姓名,现为平谷文物管理所收藏。烈虎桥造型古朴,保存完好,是京东较为重要的古桥之一。(作者罗哲文系中国古建筑学家,柴福善系平谷区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