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2-08 > 风采 Figure

儒商风范 赤子情怀——记北京市政协港澳委员施荣怀

崔 晨

时间:2019-04-24   来源:2012年08期

  在北京市政协第十届委员会总结表彰联谊大会上,一首深情款款的《你到底爱谁》和曲终一句高亢激昂的“我爱北京市政协”,让大家记住了这位既温文尔雅又激情满怀的北京市政协委员、恒通资源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施荣怀。在之后的十一届市政协里,施荣怀当选为常委,他更加兢兢业业地做好第二个五年的履职工作,在港澳委员中逐渐发挥更大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成功当选第39届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的他,不遗余力地为促进京港交流、共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政协世家的爱国情怀

  提到施荣怀,不得不提的是他引以为荣的政协世家。施荣怀的父亲是著名爱国企业家、书画家、享负儒商美誉的全国政协委员施子清。这个由施老先生白手起家从纺织业发展起来的家族,虽不像香港四大家族那么尽人皆知,但是他有一个特殊的名号——政协世家,“施门五父子,全家皆政协”,在回归初期的香港豪门里并不多见,并传为佳话。除了施老先生担任了四届二十年的全国政协委员,施荣怀的大哥是江苏省政协委员,三弟是福建省政协委员,四弟是贵州省和深圳市的双料政协委员,再加上亲戚朋友的话,这个家族总共有八位政协委员,是当之无愧的政协世家。“当选政协委员,在港澳地区不是件容易的事,能成为北京市政协委员,这份光荣感与使命感就更加重大而深远。”施荣怀激动地说。论经济实力,施家在香港是新兴家族,但在参政意识和政治影响上,施家可算得上是为数不多的大宅门。这个家族对政协、对祖国的情感自然也非同一般。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后,移民热在当时的香港逐渐兴起,每年移居海外的香港人都在两三万人以上,1987年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六万人。当时施家已经是身价过亿的商界新贵,带着一大笔钱移民对于四兄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是移居海外还是扎根本土?一次家庭投票决定了这个家族的发展轨迹。

  “当时父亲召集全家人开家庭会议,他说:如果你们要移民,跟我说一声,我一定接受你们的意见,同时你们每人可以带走一笔家产。”父亲的提议让施家兄弟感觉有些吃惊,最初的一瞬间,屋子里显得很安静。当时的情境,施荣怀至今仍记忆犹新。其实施老先生是在试探孩子们的心态,片刻的犹豫之后,施家兄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马上就回答,我们不移民,因为香港是我们的家,我们对中国的发展信心十足!”说起当年的选择,施荣怀志得意满。“有很多人移民后拿着外国的护照回香港工作、生活,但我们四兄弟始终都是拿着香港特区护照的。感情在这里,根在这里,不一样。”谈及此,施荣怀的眼神中流露出别样的温暖。

  如今香港的发展也证明了施家选择的正确,长期在香港与内地之间奔走的施荣怀亲眼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年来两地的发展变迁,感触良多的他在接受《大公报》采访时恳切地表示:“两地唇齿相依,香港过去的发展离不开内地这个平台,未来的发展同样与国家一荣俱荣。”

  商海驰骋竞风流

  当年,施老先生为四名爱子取名为荣怡、荣怀、荣恒、荣忻,寓意怀有恒心,干出一番事业。四个儿子也并未辜负父亲的希望,目前他们各自掌管着家族中地产、投资、贸易、证券等支柱产业,在政界和商界都同样出色,就连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京接见港区政协委员时都不禁握着施荣怀的手感叹道:“你们四兄弟真是一表人才!”

  看到这些光环,人们不禁认为施荣怀是含着金汤匙出生,子承父业,没吃过苦、没受过挫折的“富二代”。“其实并不是。”在施荣怀眼中,“富二代”的“富”说的是大家族、大财团的财富,他谦称未够资格;至于“二代”,“我的确是第二代,不过是爸爸和大哥带着我一起创业,刻苦、克勤克俭地打江山,不是一出世就有大把钞票。”的确如施荣怀所说,他确实不应被如此标签化。据施荣怀回忆,小的时候,家里并不富裕,他比大哥只小一岁,当时的家庭条件并不容许两兄弟一起出来读书,大哥读完高中便出来做事,可以说是牺牲了自己的读书机会,家庭条件得以改善后,施荣怀才有机会留学美国。因此,施荣怀对大哥分外尊敬,并且更加珍惜去美国威斯康星州大学读书学习的机会。

  1985年,施荣怀从美国毕业回到香港,当时正值施家纺织原料业务尚在起步阶段,父亲鼓励他帮忙家族生意。本打算再回美国深造的施荣怀,原计划将来当老师或研究学者,而如今,他却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

  与现在的独当一面不同,二十多年前,施荣怀还是帮助父亲和大哥打理生意的毛头小伙子。1986年,施荣怀第一次到北京谈生意,在他心目中,这个城市充满了神秘和陌生,他怀着既紧张又兴奋的心情踏上了北上的征程,人生的全新旅程就此展开。“我当时真的很紧张,提前两三天都睡不着觉,把到北京找谁、和人家说什么话都写好了。”可出乎意料的是,“我在北京待了一星期谁都没有见着。这些客户都是和我父亲年龄相仿的,我打电话过去想约他们见面,他们第一句就问:你爸怎么没来?接着又问:那老大呢?”当年,给人第一印象略带学生腔的施荣怀,是生意伙伴眼中还不足以代表家族的二公子。

  此次出师不利并没有挫伤施荣怀的志气,反而越挫越勇,在生意场上不断摸索的他,1987年在天津做成了自己的第一单生意。由他牵线,当时的天津真棉织品公司从韩国进口了一批价值20万美元的羊毛纱,作为中间商,施荣怀净挣了一万五千美元。

  逐渐地,施荣怀在家族生意里扮演着“前哨兵”和“先头部队”的角色。1988年,施家同辽宁省对外贸易厅(现称商务厅)合作,前往朝鲜开拓市场。施荣怀说,当时去朝鲜做生意算得上是苦差,交通和生活都很不方便,没有电视、没有娱乐,收钱要亲自数现金,每周只有一次航班……开始时施荣怀很不适应,但是在朝鲜谈生意有既定的规则,要历经考验,这都让他学到很多,并且至今难忘。“有一次我自己从朝鲜带回了价值130多万美元的日钞,走之前要预先一两日数钱,装了满满两大袋子。那时胆子也大,带着朝鲜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我一个人把钱带回了香港,到港后也没通知家人,直接搭的士去银行,好不容易才存入现金。”现在回想起这些经历,施荣怀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就在1998年至1999年这两年间,施荣怀接手了家族内几乎全部的纺织原料贸易业务。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养成了每天24小时查看棉花价格走势的习惯,如今虽身居公司高位,但做事务求精细准确的他仍坚持如此。施荣怀还始终秉持父亲的儒商理念,做生意不计较一时成本,但求薄利多销,建立诚信。最初接手生意,不小心会下错订单价格使公司亏了钱,父亲还是坚持让其按照原价卖给客户,以树立施荣怀在商界的诚信。因此,施荣怀与合作伙伴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逐渐从不足以代表家族的二公子变成了各界争相结识的商界名流,在香港商界打响了自己的名字。

  社会责任重在肩

  香港一直是一个自由商港,随着香港工商业的发展,商业团体纷纷按各行业或商人所属乡邑成立,以团结会员,维护同行业或同乡的商业利益。早期的商业团体惯称“公所”或“公局”,后改称“商会”。发展实践证明,在中小企业占大多数的香港,商会在政府与行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不可或缺。创立于1934年的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就是目前香港最大及最具代表性的非牟利工商团体之一,拥有各行业会员超过3000家,致力于服务社会,维护公众利益。这个历史悠久的商会在2011年底迎来了新一届会长——施荣怀。年轻时,一心想在商界打出一片天地的施荣怀并不愿在其他公职上分心,后来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才更多地参与社会工作,而真正投入进去,他就要求自己尽全力做到最好,足足将一半的时间献给了厂商会和其他社会工作。出任厂商会会董达十余年的他,这次成功当选会长可谓众望所归。

  厂商会最受瞩目的工作要数一年一度举办的工展会,全称香港国际工业出品展销会,是全港最大的户外展销会之一,创办目的是宣扬香港制造的工业产品,推动工商业发展及拓展对外贸易。“工展会是1938年创办的,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了。记得小时候爸爸、妈妈常领着我们去逛工展会,在那里看明星、看新出的产品,感觉很新奇,很开眼界。那时不比现在信息发达,上网就能看到很多新鲜事物,当时真的要去现场才能看得到。”工展会在施荣怀儿时的印象里就像是绚丽多彩的肥皂泡,而如今他成了吹泡泡的人。在历届会长和施荣怀的带领下,厂商会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将香港工展会举办得有声有色,每年入场人次屡创新高,2011年第46届工展会更是盛况空前,24天的展期,超过250万人次参加,参展商总销售额超过6亿港元,而且工展会还拓展到内地多个主要城市,协助港商开拓庞大的内销市场。并凭借2005年由该会牵头成立的香港品牌发展局,每年结合工展会举办“香港名牌选举”和“香港服务名牌选举”,为“香港制造”的产品进军内销市场铺路搭桥。“我们就是要提供一个平台,让这些企业先在香港扬了名,再进军内地市场。我们还是领头羊,帮助港商寻找新的商机,为中小企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施荣怀表示。

  除了致力于推动经济发展,厂商会还非常重视社会责任。2006年厂商会举办第41届工展会,在施荣怀的牵头下,特设“工展迎奥运”主题活动区,设置“同胞喜迎奥运会携手共建水立方”的展位。通过广泛推广与宣传,令香港市民对2008年北京奥运会及港澳台侨同胞共建奥运场馆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短短二十几天的活动中,有265565名香港市民共捐资近三百万港元。”时隔多年,施荣怀对活动的参与人数仍印象深刻。“很多小朋友由家长带着到会场捐款。这次活动一方面是支持‘水立方’建设,一方面把公民意识灌输给市民,让香港的下一代知道什么是国家,祖国在哪里。”2008年,施荣怀也有幸作为港人的代表参与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能在北京传递奥运圣火更有一份自豪感,我深感自己这一棒不同凡响的意义。”这两百多米的历程,成为永恒的画面定格在施荣怀美好的记忆中。

  施荣怀还有很多头衔与社会职务——香港特别行政区太平绅士、香港特区劳工顾问委员会委员、大珠三角商务委员会委员、香港贸易发展局理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理事、湖南省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他尽量平衡自己的时间分配,让自己更多地侵润在社会事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