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7-10 > 诤言 Recommendation

推进“北京湾生态带”建设

门头沟区政协

时间:2017-10-25   来源:北京观察第10期

  “北京浅山区”作为城市后花园、山区门面,是首都生态文明建设的晴雨表、城市建设发展的第一道生态屏障。目前,全市大力推动浅山区生态涵养保护工作,建议将此项工作提档升级为“北京湾生态带”建设。

  一是有利于增强地理上的辨识度。从地理地形来看,本市“前挹九河,后拱万山”,城郊十区位于都城周边,极像C型半封闭的陆上海湾,历来被称作“北京湾”,其湾沿部分即是浅山地带。提出“北京湾生态带”,有利于增强浅山区地理辨识度,在概念传播上给人以直观、形象、亲近的感觉,可吸引、凝聚更多社会力量关注浅山区、参与浅山区建设。

  二是有利于彰显首都特色。我国城市建设大多遵循“坐北朝南、背山面水、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选址原则,提出“北京湾生态带”,有利于统筹环首都森林湿地公园、环首都国家公园等各项生态建设项目,衔接贯通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串联起本市各生态涵养区,形成环首都生态、文化、地质资源集群,打造浅山区建设的首都样本、北京标杆。

  三是有利于形成整体工作机制。本市浅山区跨越房山、门头沟、昌平、延庆、怀柔、密云、顺义、平谷等多个行政区域,形成连续不断的半包围形状。提出“北京湾生态带”,有利于推动浅山区建设标准、风格、进度统一,以增强浅山区生态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

  “北京湾生态带”的独特地理形状,一定程度决定了本市气候状况:冬季,有利于阻挡北方的干冷空气且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气候比较温暖;夏季,阻挡东南方向的暖湿气流,形成降水,为城市发展提供水源。“北京湾生态带”具有重大生态价值。

  为此建议,高标准制定“北京湾生态带”建设规划和行动计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综合归并涉及浅山区建设的各项绿色发展、生态建设、水资源保护、美丽乡村、文化带建设、古村落保护等专项规划,实现生态文化建设上的“多规合一”“多案合一”,推动浅山地带集中连片发展、一体均衡发展,整体打造本市城区与山区间的绿色发展带、生态景观带、人文景观带;在规划内容上,既要重视林树草木在生态修复、生态涵养中的基础作用,也要重视蜜蜂、蝴蝶等多样性生物在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构建中的价值;规划编制完成以后,要细化具体行动计划,分出阶段、划出步骤,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到位。

  高水平推动“北京湾生态带”建设。合理划分市直职能部门和属地行政区的分工与责任,在浅山区生态修复、生态建设、风貌打造上,发挥市直部门专业性强、联系广泛的优势,强化工作介入力度和领军专家指导力度;在生态保护、生态治理上,强化属地行政区的管控责任,严格把住底线刚性约束。

  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国际会议中心等浅山区生态样板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将样板工程的标准、技术、管理方式推及扩大至“北京湾生态带”全域,推动北京浅山区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门头沟区政协 责任编辑 崔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