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7-10 > 文化 Cultrue

唐代文豪李邕为何遭人诬陷?

丁启阵

时间:2017-10-25   来源:北京观察第10期

  不久前写的几篇短文,关于著名诗人崔颢、李白和杜甫的,都涉及李邕。李邕喜欢谁,不欣赏谁。估计会有一部分读者对李邕其人感到陌生,会觉得有点奇怪:崔颢、李白、杜甫都是赫赫有名的诗人,李邕算什么角色,他是否喜欢、欣赏重要吗?

  挺重要的。因为在唐朝,在他们生前,李邕的名声很大,名望很高。至少,他是崔颢、李白、杜甫等人所仰望的人物。有新旧《唐书》本传记载为证:始,邕蚤(早)有名,重义爱士,久斥外,不与士大夫接。既入朝,人间传其眉目异,至阡陌聚观,后生望风内谒,门巷填隘。(《旧唐书·文艺中》)人间素有声称,后进不识,京、洛阡陌聚观,以为古人。或将眉目有异,衣冠望风,寻访门巷。(《新唐书·文苑中》)

  李邕当年的风光,今天的一线影视明星也难望其项背。今天的影视明星,迷恋他们、围观他们的粉丝,多是些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当年怀着景仰之情前去拜访李邕的,却多是有身份地位有学识才华的士大夫。

  还有一件事,很能说明李邕其人的声望魅力不同凡响。李邕被人告发犯下贪赃枉法之罪。当时执掌朝政的张说趁机报复(李邕一向瞧不起张说),将他打入监狱,论罪判处死刑。这时,有个跟李邕素昧平生、名叫孔璋的许昌(《旧唐书》称许州)人,挺身而出,上书皇帝,列举李邕“折二张之角”、“挫韦氏之锋”的往事,认为他“有功于国”,称赞李邕“拯孤恤穷,救乏惠,家无私聚”……总之为李邕求情,表示自己情愿替李邕去死。

  李邕终于没有被处死的原因,新旧《唐书》说法不一样。《旧唐书》是“疏奏,邕已会减死”,孔璋上书的时候,赶巧朝廷也决定免李邕一死;《新唐书》的“疏奏,邕得减死”,好像是因为孔璋的上书,李邕才得以免死的。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孔璋因为上书救李邕,被流放岭南,并死在那里。

  李邕之所以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名望,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朝廷上敢言有卓识。武则天朝,李邕时任左拾遗。御史中丞宋(后来是玄宗朝的名相)上书弹劾张宗昌等有谋反企图,武则天不加理睬。李邕站在台阶下边(因为职位低,站在较远处),大声说道:“宋所说的事情,关系到社稷大业,陛下理应听取!”武则天脸色缓和了一点,准了宋的奏。中宗时,郑普思用歪门邪道获得宠幸,被提拔为秘书监。李邕上书告诫中宗李显,异端邪说不可信。大意是,歪门邪道、异端邪说若是有用,天下就是爽鸠氏、秦、汉、梁武帝、墨翟干宝主人的,他们会长久地拥有天下,怎么也轮不到你李显。李邕的进谏并没有被中宗采纳,但是,李邕的卓识,显然获得了世人的好评。二是为人仗义疏财。《旧唐书》说他“能文养士,贾生、信陵之流”,有贾谊的文才,有信陵君那样好养士的慷慨。《新唐书》说他“重义爱士”,也是这个意思。杜甫称自己青少年时代,“李邕求识面”,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李邕是个能奖掖后辈、心胸宽广之人。三是文才卓越。《旧唐书》称他能文,称他有贾谊之才,这个评价是很高的。李邕早年即有文名,主要在撰写碑刻(碑铭)文章方面。存世有文集七十卷,比较著名的如《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等。

  这些方面,杜甫在《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中都有形象的评价。“风流散金石,追琢山岳锐。情穷造化理,学贯天人际。”这是赞美他的碑铭文才。“干谒走其门,碑版照四裔。各满深望还,森然起凡例。”这是说他家门庭若市,他则有求必应;“独步四十年,风听九皋唳。”这是说他名望之高。“丕臧太常议,面折二张势。衰俗凛生风,排荡秋霁”,这是说他的为官政绩。

  说过李邕是怎样的人以后,再来说一件跟他有关的事情,重大案件!唐牛肃撰写的志怪小说《纪闻》一书(原书已佚,今天所见《纪闻》系后人从《太平广记》辑录一百零一则而成书),讲述了关于李邕的如下故事:

  李邕在海州做官时,有日本国五百人的使团到达海州。这些使者带着国书,乘坐的十艘船,载有数百万珍贵货物。李邕会见他们后,把他们安顿在旅舍里,给予丰盛、周到的招待,但是禁止他们走出旅舍。夜里,安排人手把船上的珍贵货物悉数拿走,然后把船沉入海底。第二天,让旅舍中人传话说,“昨夜有大潮水,日本国的船只全部被海浪冲走,不知道漂到哪里去了”。接着,把这事上奏朝廷。朝廷命令李邕造十艘船,选拔五百个善游水的船工,把日本使者送回国。李邕造好了船,安排妥了船工。日本使者即将出发。船工们向李邕告别时,李邕对他们说:“日本国路途遥远,海中风高浪急,你们怎么安全返回呢?路上你们看着办吧。”船工们听后,心中窃喜。船行数日,知道日本使者没有防备,夜里把他们全部结果了。然后,驾船回国。就是说,李邕侵吞了日本国整整十艘船的数百万珍贵货物,并且授意五百船工,把五百名日本国使者全部杀掉。

  那么,是否真有其事呢?

  《纪闻》属于小说,小说家言,街谈巷议,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图个热闹、消磨时间而已。但是,有人认为,《纪闻》一书虽然不乏荒诞不经的神怪故事,但是,有关当时人物、事件的记载,亦有真实可信的。就是说,关于李邕坑日的记载,可能是真有其事。

  我没有发现认定此事属于虚构故事的铁证,但是,我倾向于认为,它是虚构的。主要理由是,《纪闻》以外,没有一种文献记载此事。常言道,纸里包不住火,五百人、十艘船、数百万珍贵货物,这是大事件。当时在中国的日本“遣唐使”,一定还有别的批次,那时中日两国是交好状态,像李白跟晁衡(日本名阿倍仲麻吕)这样的民间交往不少。总之是,李邕想要隐瞒此事,谈何容易!如果真有其事,牛肃的小说披露之后,日本国岂肯善罢甘休,一定会搞出极大的动静。还有,史书中李邕也未见有在海州任职的记载。

  这个故事,应该是仇家为了诬陷李邕、败坏李邕名声杜撰出来的。

  关于李邕的性格,两唐书均使用了“险躁”一词。唐人卢藏用说:“邕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李邕的性格是柄双刃剑,友人受其礼遇恩惠,仇人遭其锋芒威胁。姚崇、张说等执政者,惧怕其锋芒于己不利;杜甫等人感动于他的嫉恶如仇,慷慨仗义。陈州任上,孔璋上书表示愿意替他受死那一回的入狱,《旧唐书》的措辞是“赃汙事发”,疑罪从有;《新唐书》则是“仇人告邕赃贷枉法”,倾向于李邕是被冤枉的。

  李邕之所以被冤枉,跟他的为人有一定关系。《旧唐书》说李邕“性豪侈,不拘细行,所在纵求财货,驰猎自恣”,《新唐书》说他“资豪放,不能治细行,所在贿谢,畋游自肆”。我认为这些表述不够准确。李邕的情况应该是:因为从小家境不错,碑铭、书法成名后又财源滚滚,钱财管理上,属于大手大脚类型的,收支不甚讲究;加上他又愿意拿钱财去办事,包括接济朋友,帮助百姓;因而很容易落下把柄,贻人口实。李邕被判流放岭南时,他的妻子温氏上书朝廷,希望准许李邕戍边自赎,奏疏中有这样两句话:“贷人蚕种,以为枉法;市罗贡奉,以为奸赃。”

  杜甫《八哀诗》关于李邕那一首,有一节专门描写李邕因为替人书写碑文获得丰厚收益和乐善好施、周济他人的情况:“丰屋珊瑚钩,骐织成。紫骝随剑几,义取无虚岁。分宅脱骖间,感激怀未济。众归给美,摆落多藏秽。”前四句,说的是富家为了请李邕书写碑文,馈赠很多名贵物品;后四句,说的是李邕虽然已经帮助了他人,但他自己心里并不感到满意,恨不得拿出更多钱财、更广泛地施舍他人。

  李邕的高才、多金、慷慨,有些人会发自内心地嫉妒,有些人会认为是对自己权位的威胁。总之,都是招惹灾祸的因素。终于,名臣姚崇、张说没有做到的事情,奸相李林甫做到了:在李邕七十岁那年,指使刑部员外郎祁顺之、监察御史罗希到李邕任职的地方将其“杖杀”,即用棍棒把李邕活活打死了!

  (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丁启阵 责任编辑 崔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