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7-10 > 视点 Focus

全面保护中轴线历史文化遗产

时间:2017-10-25   来源:北京观察第10期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保存了大量古都城市建筑。其中轴线景观所构成的不同区域、不同建筑功能和以它为中心所形成左右对称的城市格局,仍能使人们穿越时空,领略这座五朝古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本身就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方面。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曾经说:“北京的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这条中轴线见证了自元代以来的北京城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凝聚了身后的文化内涵。而现代城市的建筑逐渐呈现出“千城一面”的现象,城市特色不突出,这一点也逐渐影响到了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原有的城市特色被淹没。中轴线正是北京城的一大特色标志,在城市的发展中应该尽量保护这一文化遗产。

  北京中轴线遗产节点共有14项,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级文保单位11处、市级文保单位2处、未列入文保单位的1处(2004年复建的永定门)。北京中轴线的价值不仅在于遗产节点本身,更在于周边大面积中轴对称的城市格局和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如历史上在中轴线两侧对称设置的城市标志物;以中轴线走向为基准而规划形成的严整的城市道路以及更大范围内低矮连续的历史风貌街区。它们烘托了北京中轴线的城市中心地位,使之成为城市格局的脊梁,建立了严谨、主次明确、层级递进、收放有度的城市空间序列,使宏大的城市具有了强烈的向心力和归属感。

  目前,虽然中轴线区域内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北京中轴线作为多文化共存的载体却一直延续至今。北京传统中轴线上所体现的多文化共存的特点,多民族多文化多阶层共存的状态,是城市文化的延续和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城市建设布局应尽量突出这一中轴线,应该做到保护与发展相统一。在最新的城市规划中,北京的中轴线由北向南包括“时代轴线”、“历史轴线”和“未来轴线”三部分。中轴线的北端(时代轴线)以奥林匹克公园为中心,传统的中轴线(历史轴线)包括钟鼓楼、什刹海、皇城、天安门广场以及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而南中轴(未来轴线)在永定门以南将规划设施齐全的商业街区,这一规划既体现了对中轴线的保护,又可以看出对中轴线的发展。北京是在不断发展的,历史传统的中轴线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继承这一建筑特色。从长远的角度看,继承便是一种保护。应该把握好现代与传统的协调统一,在新中轴线的设计方面也应该参考传统的建筑理念,使传统与现代更好地融合。

  北京城以这条中轴线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对称的格局,这条中轴线不仅是历史上重要的城市中心,也是现代北京城的一大特色。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北京的中轴线存在被淹没的危机。建筑不符合历史风貌,突破高度控制,道路狭窄,人多车杂,中轴线无法全面呈现出原有的恢宏气势。所以在以后的发展中,应该体现中轴线的特色,保护与创新相结合,使这条中轴线继续发挥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作用,突出这一世界仅有的恢宏的中轴线。

  完善中轴线景观,展现皇城格局。加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继续协调有关单位开展故宫等文物保护单位修缮工作,完成太庙、先农坛庆成宫、太岁殿、天坛坛墙、先农坛坛墙修缮,完成永定门北中轴线前门大街及什刹海、锣鼓巷整治,修复大高玄殿,实现对社会开放。清理露明天桥基址,将天桥双碑(正阳桥疏渠记碑、“皇都篇、帝都篇”御制碑)重新立于天桥南侧。完成地安门内大街整治及黄化门城墙、火神庙、地安门附属建筑的修复。改善阜内大街、景山东街、景山西街、地内大街等历史街区及白塔寺、历代帝王庙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边环境。修缮神路街牌楼,加强对清陆军部、海军部旧址及孚王府的修缮和管理,清除存在的安全隐患,争取实现腾退并对社会开放。加大故宫修缮力度,继续修缮北海古建筑群,整治嵩祝寺、智珠寺、昭显庙、凝和庙、皇史、福佑寺、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进一步整治南北长街、故宫周边街区、陟山门街的保护环境,修复故宫外围庙宇(宣仁庙、凝和庙、昭显庙、福佑寺、皇史等)并争取对社会开放。

  整治文物环境,实现合理利用。加大对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文物保护单位如拈花寺、宁郡王府、清陆军部和海军部旧址、新青年杂志旧址(陈独秀故居)、康有为故居、天坛内使用单位和居民的腾退力度,争取实现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对社会开放,对部分没有条件腾退的单位进行全面抢修和加固,消减安全隐患。另一方面调动各区的积极性,在进行“城中村”整治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对文物及周边环境的保护、拆违和腾退,使文物保护的环境有大的改观。

  结合整治和修缮,恢复部分历史景观,充实、完善、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时代特点、文化特征的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效结合、使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历史文化名胜风景区,如与历史结合的红色旅游风景名胜区,以旧城为核心的历史街区胡同游景区等。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加强管理、合理利用”的文物工作方针,推动宁郡王府、大高玄殿、可园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文物保护单位的搬迁整治工作,力争使文物保护单位的合理利用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60%,从单体保护逐步形成连片、成线、分类、区域性的游览区,如皇城、什刹海、宣南、御河、会馆、王府、名人故居等。

  停止破坏性开发、加强民众参与、提高遗产保护力度。北京旧城区保留了自宫城(紫禁城)、皇城到胡同、民居四合院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真实可见的历史遗存是展现北京历史风貌的基础,应予以全力保护。目前政府部门对北京旧城区历史风貌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正逐步加强认识,对历史文化遗存的破坏活动有所遏止。然而,目前各种形式的破坏历史风貌的行为仍未得到根本性杜绝,梁林故居的“保护性拆除”即为一恶例。新开与扩宽道路,对四合院等历史建筑遗存进行大面积拆改,破坏了历史风貌的高层楼房不断开工。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更为重视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严格执行有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积极宣传普及历史文化知识,鼓励普通民众参与、监督。

  胡同街区四合院的修缮、整治与改造,需要政府部门的统一协调管理。特别是中轴线周边,明清时期保留至今的传统街区、胡同、四合院等,具有特别珍贵之文物历史价值,是构成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最基础的建筑文化资源。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建筑年久失修,多已沦为危房、大杂院,居民生活条件非常艰苦。20世纪90年代至2003年,一些开发商采取危旧房改造等方式,在旧城内采取拆除开发的方式,修建大型建筑,迫使大批胡同四合院等历史文化实物遗存消失,破坏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与人文环境。

  为此,2003年以来,在众多文化文物专家的联名呼吁下,政府部门制止了这种开发商为主导“推平头”式的改造行为,采取政府为主导的“小规模、渐进式、微循环”的有机更新改造方案,方案主要是在不改变老城街道格局和胡同肌理的前提下,对每个四合院进行单独修缮、改造。既保护了旧城的风貌,又初步解决了居住建筑维修的难题。建议今后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完善坚持有机更新的具体举措。

  划定街区性质、规范商住行为,防止过度商业化。目前,北京中轴线周边部分商用区与住宅区划分不明确,尤其是故宫、景山周边私人所开小型商店(经营面积50平方米以下)遍布大街小巷。所有临街住房几乎都变成了商店,从而形成街道大多杂乱无章、商业气氛过浓的局面。形成这种局面主要有两种原因:其一,在利益的驱动下,本地居民利用住宅经商现象愈演愈烈。这类用住宅经商的居民绝大多数并无多余的住宅可供经商,其解决居住问题的唯一方法是侵犯公共用地,扩大其违章建筑,或者拆除房屋原有围墙。这些行为进一步破坏了北京民居生活区的正常秩序和公共环境。其二,北京旧城区“居民商业化”弊端中同样存在外来人口问题。给各地区带来一定经济收入的同时,但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弊端,也破坏了古城的历史风貌与商业形象。

  政府部门应严格划分商业街区与住宅街区(尤其是胡同区域)。住宅街区内仅保留规模较大、居民必需、外观符合历史风貌要求的少量商业店铺,其余均按照规划性质使用。这样可进一步增加居民住房,缓解旧城居住压力。另一方面应下大力气注重办好高品位的商业街区。应在经营内容方面有所规划、有所侧重,以形成多条不同风格、不同档次、不同魅力的商业街区,相互拉动、良性竞争。如王府井、大栅栏、前门大街、南锣鼓巷、地安门-鼓楼商业街等。经营这些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独特的商业街区,要逐步迁出商业街区的居民,建立休闲场所与停车场,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全世界的著名商家落户北京,同时强调本地特有“名字号”、“老字号”的价值,加强传统艺术、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深刻发掘自身价值,整合文化遗产资源。北京现存的诸多历史文化遗产被妥善保护、开发利用的不到总数的一半。大量遗产分别由中央到基层的不同单位管理,产权归属复杂,管理混乱,保存现状与占用情况各异。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下大力气协同作战,使各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落在实处。在国家利益的大前提下,通过协调协商,统一思想与行动,走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之路。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要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遵循完全忠实历史原貌与“整旧如旧”的原则予以修复、保护,与相关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特聘治学严谨的专家、学者担任学术顾问,充实文化内涵与展陈内容,形成完整的文化景点。要尽可能地保护、整治历史文化遗产的周边环境,使之尽量符合其原生环境与历史风貌。将治理达到开放标准的历史文化遗产依类别进行资源整合,链接成完整的文化旅游路线,由线带网,进而带动网间区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形成开发促保护,保护促发展的良性循环,使北京的文化产业走上以古促今,古为今用的和谐发展之路。

  (作者系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文博馆员 刘文丰 责任编辑 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