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7-10 > 聚焦 Spotlight
时间:2017-10-25 来源:北京观察第10期
目前我们所处的首都核心区城市发展的阶段,并不是我们所独有,而是城市发展的必经阶段。因为城市化发展提速造成的产业结构性老化、空间物质性老化和人口结构性变迁,引起了城市核心区的过度拥挤、产业低端和环境秩序差。就像健身需要“先减脂再增肌”,我们现在所作的“疏解整治”工作,就是将臃肿有害的“城市脂肪”甩掉的过程;而目的是“提升”,通过强身增肌,增强城市核心区的竞争力,使得城市更加健康有力。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发展,比西方发达国家慢了近百年,我们现阶段面临的问题,他们也经历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避免他们走的弯路,实现城市更好的发展。工业革命以后,因为工业化而产生快速的人口聚集,1900年左右的西方大城市伦敦、巴黎和纽约等都出现过类似的城市过度膨胀、人口过度拥挤的现象,产生了贫民窟、环境脏乱、失业率高等问题。当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不同国家采用了不同手段,这就是城市规划学科的前身。如“花园城市”理论、“城市美化运动”等都是由于城市过度拥挤产生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倒逼出的提升方法。
街区是大型城市维持活力中有秩序的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机制。一旦街区的规则制定好,政府就可以相对轻松,而让各种机构充分介入各类城市更新,形成自律和自我完善机制;社区和城市利益主体即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更新规则,共同促进城市总体提升。
“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和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工作,不是一个个“运动式”的整治,更不是一蹴而就一封了之可以完成的工作。要实现真正的“疏解整治促提升”,需要一个系统化工程,也就是通过制定街区整理计划,才能有效而长效地实现首都复兴的目标。这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以往的设计师主导的“增量设计与增量规划”可以做到的,首都核心区的复兴,所要做的是“存量规划”,是以社会学和经济学为基础的,是如何变“存量负担”为“存量红利”的过程。针对近年来“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的“开墙打洞”治理、“违法建设拆除整治”、“地下空间整治”、“市场升级改造”、“拆迁与腾退整治”、“占道经营与‘七小’整治”、“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和“重点示范区提升”等一系列工作,将所有这些行动落实到同一比例地图上,图表对应,统一台账、整合内容、“一张蓝图”,以实现整体控制、逐步更新。通过这样的统一台账可以得出疏解整治过程中需待更新的内容,比如“开墙打洞”治理后裸露的墙面,比如“违法建设拆除整治”后不完整的建筑边界空间,比如“腾退整治”后空置的空间,比如“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后留白的地面等,从业态到空间,都亟待更新提升。
与此同时,建议对街区进行诊断与分析,从历史发展,到人口特征,到百姓需求,到业态特征等,从而进行街区整理工作,以得出街区控制导则,这个导则不只是针对城市环境空间,还针对功能业态内容,包括街区开放空间系统导则、街区色彩导则、街区照明导则、街区公共艺术布置导则、街区标识导引系统导则、街区建筑风貌控制导则、沿街立面控制导则、街区业态更新与控制导则等,以实现对于即将发生的业态和空间更新的控制。
疏解整治中出现的亟待提升的业态与空间,在街区控制导则的控制指导下,通过模块化统筹更新的模式进行更新,就可以实现符合街区发展客观规律的提升。西城区的1400多条背街小巷都配置了街巷长,这些街巷长一方面执行着市区街道给予的整治任务,一方面又承载着社区居民民生需求的反映与实施。因此通过微更新菜单的设立,为市区街道负责人,尤其是街巷长以及社区居民,提供一种手册化简易化的菜单,通过结合各街巷居民不同需求,选择菜单中的更新手法内容,赋以疏解出的空间,以实现惠及民生的精准对接、精准提升。如墙面更新,包括喷涂粉刷、镂空墙、实墙美化、垂直绿化等;地面更新,包括铺装美化、城市微广场、健身步道、木板区、多层次绿化、运动空间等;设施更新,包括标识大字、小型车棚更新、大型车棚更新、室外固定棋盘、室外围树座椅、树池盖板、公共家具自行车停放等;还有业态更新,如生活服务网点、居民共享空间、特色阅读空间等。这样在“开墙打洞”治理和背街小巷整治过程中,出现的有碍观瞻的裸露墙面,可以同步及时提升更新。而在拆违留白的地面上,也不会出现再次被乱堆乱放和占道经营的情况。在社区小环境中,可以见缝插针地增加菜单中的如健身器械或休闲座椅等设施;在腾退出的空置空间里,也可以按照需求分析,及时有效地植入生活服务内容,提升街区服务质量、增加人民群众在这场整治提升过程中的获得感。
超大城市需要形成科学的治理体系统筹与精细化管理结合,提升首都城市发展品质既要服务中央也要满足民生需求。当前,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和背街小巷治理工作正在逐步向纵深推进,实施推进街区整理计划,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区域科学治理,全面提升城市发展品质的必然要求。街区整理,就是在对区域单元进行科学细致划分和全面诊断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整治、更新修补和系统设计等一系列工作,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北京市要加快制定首都功能核心区乃至全市城区的街区整理计划,在此计划的控制与规则下,再制定如背街小巷整治这类疏解整治行动和精品胡同这类提升行动,以避免“运动式”行动导致的短期有效长期失效的结果。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委员、城市复兴发展集团总裁 田申申 责任编辑 任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