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首页 > 政协期刊 > 北京观察 > 2017-10 > 聚焦 Spotlight

健全背街小巷治理长效机制

刘 宇

时间:2017-10-25   来源:北京观察第10期

  全市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总体进展顺利,背街小巷治理也取得明显成效,得到了广大市民普遍认可和支持。在实现了城市治理阶段性目标后,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保护来之不易的治理成果,实现城市的良性运行,不断增强居民的获得感。

  健全和完善城市日常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为避免集中整治后容易出现的反弹问题,应全面整合现有执法资源,组建真正意义上的常态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加快推进城市综合管理体制的建立,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推进城市管理行政处罚权工作,落实现代化城市管理手段、精细化管理工作制度和作业标准、城市管理的考核激励和统筹协调机制等。进一步强化“门前三包”管理机制。落实街道办事处的属地监管责任和经营者的自我管理责任,全面实行并不断完善以“门前三包”(包环境卫生、包绿化、包社会秩序)为重点的市容环卫责任区责任制。加快补齐区域性基础设施欠账。实施新阶段的南部地区建设发展行动计划,形成覆盖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的战略部署,完善一批城市发展迫切需要的公用设施和市政设施。

  正确处理行政部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关系。政府职能部门在便民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配置方面,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区分城市管理公权领域和经营领域,除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公权力必须由政府行使,应在其他城市管理经营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有效配置城市资源,避免以签订责任书的方式,强制各区、街乡完成服务网点建设任务。建议全市制定《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导则》,规范餐饮、菜站、停车、绿化、文体设施等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规模、安全保障等标准,街道(乡镇)据此就具体引入便民服务项目进行论证审批,按照各自街区风貌特色,自行选取适合各自特点和居民需求的便民服务设施,超出范围的严格按照程序上报上级专业部门审批。

  探索建立城市便民服务项目经营者的信用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各地区现有的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城市便民服务领域经营者的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企业网上信用承诺制度和从业人员信用档案,强化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信用信息交换与共享。建立信息公示制度、信用评价和预警制度、建立健全各业务监管工作的“黑名单”、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黑名单”经营者视情节轻重,采取取消财政补贴资格,依法限制、取消参加政府采购、政府投资项目资格等措施,落实市场退出机制。

  关注城市拆违综合执法中的关键难点。当前,拆除违法建设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和《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但按照市、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履行的执法程序,违法建设如果不能及时劝阻并由行为人自行拆除,就要履行告知、取证等程序,从发现到强制拆除最快也要半年以上时间,如果出现法律诉讼行为则时间更长。这期间违法建设早已既成事实,拆除难度和成本成倍增加。目前各区主要是采取由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牵头及时劝阻违建行为并帮助拆除的办法,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依据。为此,市有关部门要专题研究并反映此类问题,探索通过合理的司法解释或工作实施细则,使违法建设行为能够及时得到制止,为高效顺畅地开展城市治理工作提供保障。

  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城市管理的运行机制。对疏解整治后的社区街巷、经营单位、地下空间等逐项、逐户建档,通过网格化管理、街巷长制、小巷管家等有效方式,最大限度发动居民和自治组织开展巡查,形成监督管理长效机制。建立有社区居民代表、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等参加的城市环境治理群众满意度评价机制,定期听取各基层执法主体工作述职,评议工作绩效。扩大城市管理志愿者队伍,充分调动市民、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的主动性,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互动协调的城市治理新局面。

  另外,许多背街小巷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城市规划尚未实现,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支持中心城区在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落实棚户区改造项目等有关政策层面的先行先试力度,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的城市管理精细化进程。

  (作者系北京市政协委员、丰台区政协主席 刘 宇 责任编辑 任万霞)